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 中医学对此有诸多分类方法, 如五行归属划分法、心理特征分类法、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等;现代中医体质学上集大成者, 为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 其中首次提出特禀质的概念, 即特异性体质类型的总称, 这类殊状态体质大多是因为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等所造成的, 主要包括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和过敏体质等[1]。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舌诊对体质研究意义重大, 早在《伤寒杂病论》便有从舌辨治疾病记载[2], 舌象既可反映人体邪正阴阳盛衰、脏腑气血强弱, 又是个体体质发展变化的表现。现代医家通过舌诊可准确辨识体质, 王琦提出的9种体质中, 其中8种体质有与之对应的舌象表现, 而特禀质却无。笔者希望对此加以补充,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结合跟诊过程中对于特禀质人群的舌象观察, 发现以地图舌和齿痕舌尤为多见, 现探讨如下。
特禀质人群与地图舌
地图舌是特禀质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舌象, 表现为舌苔斑块状剥脱, 剥脱边缘清晰, 稍有突起, 剥苔部位时时转移, 状若地图[3], 又称花剥苔, 儿童和成人皆可见到, 其中特禀质儿童尤为明显多见[4]。常见的病因病机有先天失养, 脾阴不足脾气运化无源, 或热病后期, 损及津液, 伤及胃阴。具体而言, 特禀质儿童多先天禀赋不充, 脾气亏虚, 脾常不足, 而生长发育较快, 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对急迫, 而胃气相对不充, 饮食稍增则更伤及胃气;同时, 儿童为纯阳之体, 阳有余阴不足, 感受外邪或饮食积滞多从阳化热, 炼津液而为地图舌。凡先天不足而地图舌存在时间长者, 多属脾胃阴虚, 正如唐容川曰:“脾阳不足, 水谷不化;脾阴不足, 水谷亦不化也”。治疗上需滋阴健脾, 滋补胃阴为主, 滋阴要清而不凉, 过凉伤及脾阳;滋阴要滋而不腻, 过腻伤及脾胃。
特禀质人群中, 成人亦能见到此种舌象, 大多属于阴虚、血亏。对舌诊地图舌的探讨中[5], 提出成人地图舌与心理疾病有关, 在《舌诊与论治》[6]也提到淡红舌剥苔, 多由肝气郁结无条达之能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 喜调达而恶抑郁,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 多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 经脉不利, 气血失调, 无法荣于舌而为地图舌。临证时可从理气化滞法着手, 滋肾之阴, 疏肝之气。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任玉杰等[7]研究发现, 特禀质人群的齿痕舌发生率达到61.29%。可见齿痕舌也是特禀质人群中常见的舌象之一, 齿痕舌又分为胖大齿痕舌、齿痕嫩舌。
1.特禀质人群与胖大齿痕舌特禀质人群中常见到的齿痕舌, 源于胖大舌, 舌体比正常舌体大而厚, 伸舌满口, 舌色偏淡, 胖大舌常伴有舌边齿痕。一般而言造成体质偏颇的常见诱因之一为饮食内伤, 《景岳全书》曰:“生冷内伤, 以致脏腑多寒”, 清代傅耐寒《舌胎统志》指出:“舌色淡白者, 中焦气滞, 脾胃不宣, 必食少体倦, 阳虚之病也”。特禀质人群多先天阳气不充, 若饮食不慎, 劳逸失常, 脾阳耗损, 水饮运化无权, 代谢失常, 水湿潴留, 以致舌体胖大齿痕。《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张景岳称:“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 所以养人之正气”,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具有运化精微的功能, 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 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 脏腑百骸皆受气于脾胃, 赖其营养, 因此对特禀质人群而言, 温中健脾尤为重要。
2.特禀质人群与齿痕嫩舌特禀质人群中又一常见舌象为齿痕嫩舌, 表现为舌体柔软, 略微胖嫩, 黏膜纹理细腻, 丝状乳头细小不明显, 舌面滋润光洁。嫩舌又有淡嫩、红嫩之分, 舌体浮胖娇嫩, 纹理细腻, 舌色浅淡者为淡嫩舌, 特禀质人群以淡嫩舌多见, 多见于气血虚弱, 脏腑功能减退的虚证, 特禀质人群舌淡嫩多因体质虚弱, 气血阴阳不足, 气和血互根互化, 气虚不能生血, 血虚不能化气, 气血不足, 肌肤失养, 舌体不充而为嫩舌, 以补益气血为治疗大法。
舌诊在特禀质人群的预防调护中的应用
舌诊在特禀质辨证论治、预防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特禀质人群多易患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应预防接触致敏物质, 如尘螨、花粉、油等。同时特禀质人群应注重生活中细微方面, 饮食有节、不可过服寒凉之品, 平时需注意保暖, 减少阳气耗损, 沐日光、啜热粥等, 皆可助体内阳气生发, 血脉流通。总之, 特禀质人群要生活“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内心志闲而少欲, 恬淡虚无, 合于道也”。
一般地图舌多见于儿童, 但成人也有见到, 病机多为气血不足或胃肾阴虚, 治疗原则上要思量该患者特禀质因素, 分别进行健脾胃、补气血、养津液等方法治疗。调整特禀质体质偏颇状况关键在于健脾, 胖大齿痕舌、淡嫩齿痕舌主要为阳虚水湿内停所致, 治疗原则是温阳健脾、利水祛湿, 健脾祛湿同时也应注意清热, 滋阴等事项, 如此, 方收健脾之功, 达事半功倍之效。
病案分析
患者某, 男, 26岁, 2017年3月15日初诊, 荨麻疹反复发作4~5年, 2日前因行走在树木中而复发, 于医院做过敏原检查, 未能检查出明确致敏原, 患者平日里, 手抓挠或碰触皮肤, 便会出现红色的风团, 查体:全身遍满风团, 高出皮肤明显, 划痕征阳性, 刻下:患处瘙痒无比, 白日夜晚严重程度相差无几, 发疹时伴有腹中时痛, 喜温喜按, 按则痛减, 大便溏泻, 神疲乏力, 脉沉弦细, 舌诊:舌质淡嫩, 舌体胖大, 苔薄白润。西医诊断:荨麻疹, 中医诊断:风疹, 辨证为脾胃阳虚, 风邪外侵。温补脾阳, 疏风解表。处方:黄芪15g, 桂枝10g, 炒白芍10g, 饴糖15g, 生姜6g, 红枣15g, 荆芥10g, 防风10g, 苦参10g, 蝉衣6g, 地肤子10g, 蛇床子30g, 紫草10g, 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嘱饮食清淡, 心情放松。
外用:用马齿苋[8]新鲜全草200~300g, 加水煎煮, 适量煎沸后捞弃残草, 待汤液稍温, 即用其擦洗患处可止痒。
二诊 (2017年3月22日) :药后症减, 瘙痒好转, 腹中痛已缓, 大便可, 舌胖大, 苔润较前轻, 脉弦。症减机未转, 仍守原法, 原方去苦参、地肤子、紫草, 加当归尾12g、秦艽10g, 续服7剂, 服法同前, 外用方继用1周。
三诊 (2017年3月29日) :风团渐无, 瘙痒转安, 腹痛大减, 二便如常, 舌胖嫩, 苔润之象再减。病机未变, 效不更方, 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余诸证告愈。
按:《临证验舌法》云:“核诸经络, 考手足阴阳, 无脉不通于舌……凡内外杂症, 亦无一不呈其形、着色于舌”[9], 可见舌诊作为中医特色诊法, 能准确直观判断疾病, 对临床辨病有重要意义。本案例从舌辨病立法对治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若未观舌象, 诊治时多不会从温中补虚立法, 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 辨治关键就在从舌辨证诊病。舌质淡嫩, 舌体胖大, 苔薄白润乃阳虚之证, 观其表现腹中时痛, 喜温喜按, 大便溏泻, 神疲乏力, 可知此为脾阳虚之证。
综观全案,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称“此证俗名鬼饭疙瘩, 由汗出受风, 或露卧乘凉, 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初起皮肤作痒, 次发扁疙瘩, 形如豆瓣, 堆累成片”, 较明确地阐明禀赋不足是本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患者素体敏感, 先天脾气虚弱, 又因受外来风邪侵袭, 荨麻疹发作, 全身遍满风团, 瘙痒无比, 发时腹痛, 按之痛减, 便溏。系因外受风邪郁于肌表, 使毛窍阻闭, 不得宣泄, 则发疹。多为卫外不固, 肌表不密, 风寒外袭所致。急则治其标, 故用马齿苋外洗患处达止痒之效, 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 祛风止痒。桂枝加强发表祛风之力, 以炒白芍敛阴和营, 以地肤子、蛇床子、紫草止痒以救其标急, 而荆芥、防风、蝉衣为祛风药统领整张处方。二诊、三诊时查其舌苔由润到正常, 胖大渐至常, 病势向愈, 故守法续服。
讨论
随着人们的养生意识逐渐加强, 希望通过调养体质达到预防疾病, 治疗疾病的目的愈发强烈, 但是在体质的具体辨识方法上尚无定论。从舌诊辨识体质, 具有简单方便、操作容易、针对性较强的优点和所含信息量全的特性,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舌诊不仅可以指导体质辨证, 亦突出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所谓“本”, 含义极其广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包含治未病思想, 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此通过应用舌诊来辨识体质, 以及临床中疾病的治疗与调护, 为中医学“治未病”开拓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2-75
[2]陈群, 孙玮.岭南舌诊特点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6) :1910-1912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79-80
[4]陈泽霖, 胡庆福, 邱增秀, 等.小儿剥苔地图舌的调查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1997, 25 (2) :84
[5]计惠民.对舌诊地图舌的探讨.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 1997, (5) :32
[6]赵志春.舌诊与论治.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5:63
[7]任玉杰, 梁嵘, 张莹, 等.体检人群的齿痕舌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 2012, 14 (6) :2283-2289
[8]柯是珣, 林伙水.马齿苋治疗急性荨麻诊95例疗效观察.福建医药杂志, 1995 (1) :92-93
[9]宋雪阳, 许朝霞, 王忆勤.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舌象特征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10) :4555-4557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周晓凤 王晶晶 周岳君 邵牛 苏维洁 余虎 李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