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医法圆通》论治特色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法圆通》目病诊治经验探讨

《医法圆通》 为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所著。本书详 述了各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强调外 感当以六经为提纲, 内伤当从阴阳论治。笔者通过对郑 钦安《 医法圆通》 中目病的诊治仔细研读, 总结出治疗目 病的经验, 以供临床参考。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 . 1 外感 郑钦安曰: “ 从外感者, 多为染天行时气而 作。 ” [ 1 ] 时气指六气,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无论何邪 由外入内, 初起见恶风、 畏寒、 恶热、 头痛、 红肿胀痛、 畏 光流泪、 赤脉缕缕等症状。若失于宣散或过于寒凉, 久 久不愈, 便生翳障赤白等雾, 皆是从外而生者也。何拯 华 [ 2 ] 治一风热赤眼患者, 初起头胀, 微觉怕风, 继而两目 红肿, 泪眵交流, 舌边尖红, 苔薄白, 脉浮数兼弦。处方: 荆芥穗八分, 蔓荆子二钱, 滁菊花二钱, 牡丹皮半钱, 草决 明三钱, 滁蕤仁一钱, 生白芍二钱, 夏枯草半钱, 炒车前半 钱, 白归身一钱。外用洗目七仙散煎汤熏洗: 金银花、 薄 荷、 防风、 蝉蜕各一钱, 净胆矾二分, 散红花四分。五日而 瘥。此患者外感风热之邪, 出现微觉恶风、 头胀、 两目红 肿、 眵多流泪等症。内服方中以菊花蔓荆子荆芥疏散 风热; 以牡丹皮、 蕤仁、 草决明泄热止泪; 以夏枯草当归白芍养肝血, 开郁热; 妙用车前渗下利窍, 清眵收泪。

1 . 2 内伤 目病从内伤得者, 则有七情之别。七情者,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因七情之扰, 总属伤神。神者, 火也, 阳也, 气也。过于喜者, 则损心阳, 心中之阴邪自 盛, 阴邪上乘而生赤翳障雾。过于怒者, 损肝阳, 肝中之 阴自盛, 即为客邪, 上乘而青翳障雾。过于忧思者, 损脾 阳, 脾中之阴自盛, 即为客邪, 上乘而生黄翳障雾。过于 悲哀者, 则损肺阳, 肺中之阴自盛, 阴邪上乘而为白翳雾 障。过于恐惧者, 损肾阳, 肾中之阴自盛, 即为客邪, 上乘 而生黑翳障雾。其症状为身重嗜卧, 少气懒言, 面色青 白, 脉或虚细、 浮大、 中空, 种种情形, 皆由内伤虚损而生。 周连三 [ 3 ] 治一女子, 乳子年余, 月经淋漓, 经量过多, 从而继 发眼疾。症见: 眼目红肿, 疼痛剧烈, 视物不清, 内有白翳, 其泪满眼, 睁目则下流, 头晕目眩, 精神萎靡, 面色青黑, 肢 节困痛, 腹痛如绞, 腰痛如折, 四肢欠温, 六脉沉弦。处方: 桂枝 1 5g , 制附片 1 5g , 茯苓 3 0g , 干姜 1 5g , 何首乌 1 5g , 白芍 1 5g , 党参片 1 5g , 甘草片 1 5g 。服药 2 剂, 痛止, 月经 恢复正常, 改服苓桂术甘汤加白芍、 制首乌、 牡丹皮, 4 剂翳 消病愈。此患者为内伤虚损而致眼疾, 经血淋漓, 经量过 多, 经血下注, 血不充目而致病。肝藏血, 脾统血, 木气不 达, 土虚失统, 则经血下流; 腰为肾之府, 肾中虚寒失于温养 则腰疼; 眼目红肿, 内有白翳, 睁目流泪, 为阳虚不能温阳化 气, 证属虚寒, 当温肾阳、 疏肝木、 补脾胃、 止血补荣。

2 论治特色

2 . 1 辨阴阳为治疗目疾之总纲 治疗目疾, 郑钦安认 为要总体把握阴阳总纲。阳证会出现两目红肿、 眵翳障 雾、 赤脉贯睛、 畏光、 目累、 痛甚、 大便结、 小便短、 喜冷饮 等症状。而阴证则会出现红丝缕缕, 即两目微红而不畏 光, 翳雾障生而不觉痛甚, 喜饮热汤, 二便如常等症状。 阴阳把握准确, 用药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若阴阳辨证 不准确, 就会出现阴证而投寒凉药, 阳证而投温补药的情 况, 导致病情加重。孙一奎 [ 4 ] 治吴小峰与其弟小川目疾, 小峰双目血缕直贯瞳仁, 入暮则痛, 脉濡而缓大; 小川黑 晶有浮翳膜, 隐涩难开, 大小便皆不利, 其脉洪大鼓指。 小峰用补, 方用人参、 桂心、 熟地黄、 白茯苓枸杞子、 补骨 脂、 牛膝、 牡丹皮、 白蒺藜。服八日而愈。小川用泻, 方用泻肝汤及当归龙荟丸。外用冰片、 象牙为末点之, 七日而 瘥。两兄弟同染目疾, 一个用补一个用泻, 二病均愈, 充 分说明了辨明阴阳的重要性。

2 . 2 详审外感和内伤 外感时气导致的目疾有发热头痛、 身痛、 畏光流泪等症, 治疗当发散、 升解、 清凉。内 伤目病分清阴证和阳证后, 或滋阴降火, 或甘温辛温扶 阳。吴佩衡 [ 5 ] 治一出生仅十余日的婴儿, 忽目赤而肿, 夜啼不休, 乳后即吐, 大便色绿, 指纹含青, 舌白。方用 附子甘草汤加生姜, 服 1 剂, 啼声止, 2 剂大便转黄, 目 肿渐消, 4 剂而瘥。此患儿没有发热头痛、 身痛、 畏光 流泪等外感症状, 当为内伤所致目病。因患儿母亲素体 虚寒, 以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脾阳虚弱, 运化失司, 无 以制水, 则乳后即吐。里寒夹肝气横逆乘脾, 则大便色 绿。元阳不潜, 虚阳浮越, 附肝而上, 冲及于目, 则目赤 而肿。此目病当为阴证, 法宜辛温扶阳。

2 . 3 目疾辨证当分部位 无论外感和内伤所致的目 病, 辨证均当看何邪干于何部, 白睛属肺, 黑睛属肝, 瞳 仁属肾, 上眼皮属胃, 下眼皮属脾, 两眦属心。干于肺 者, 白睛受病; 干于心者, 两眦受病; 干于脾胃者, 上下眼 皮受病; 干 于肝者, 黑睛 受病; 干于肾 者, 瞳仁受病。 明·胡慎柔 [ 6 ] 治一赤膜下垂的患者, 左目白睛上起赤膜 一片, 自上而下, 直至黑睛, 形成翳膜, 覆盖瞳仁, 如垂 帘之状。方用加 味逍遥散去 白术, 加炒白 芍、 川 芎。 服 2 0 剂而瘥。五轮学说中白睛属肺, 为气轮; 黑睛属 肝, 为风轮。此患者气轮上起赤膜, 至风轮, 病位在肝 肺。肝肺郁热, 脉络瘀滞, 即生赤色翳膜。故以加味 逍遥散加减, 以清泄肝肺郁热, 活血消斑。

2 . 4 外感目病当分邪气性质 风邪干者, 兼自汗、 恶 风; 寒邪干者, 兼无汗、 恶寒; 暑邪干者, 兼口渴饮冷, 人 困无力; 湿邪干者, 兼四肢沉重、 周身觉冷而酸痛, 不甚 发热; 燥邪干者, 兼口干、 眼干, 喜饮清凉; 火邪干者, 兼 心烦, 脉洪, 小便短赤, 饮冷。

2 . 5 内伤目病当分阴阳 血虚阳亢导致的目病, 其人必 有火邪症状, 如心烦、 咽干、 饮冷、 便赤等。治疗当用六味地 黄汤、 丹栀四物汤。内伤虚损导致的目病, 其人无火邪症 状, 但有面色青白、 少气懒言、 口不渴、 脉虚或沉弱。亦有发 而即痛胀欲裂、 目赤如榴者, 是由先天真气附肝上, 将从目 脱, 此类情况可见气喘促, 喜热汤, 口唇黧黑, 六脉或脉劲如 石, 或暴出如绳, 或浮大而空, 或釜沸者是也, 治法宜回阳收 纳为要。李可 [ 7 ] 治一左目暴盲的女子, 直视视力 0 . 3 , 此前 专科治疗 8 个月余, 未见好转反而加重。症见: 倦怠嗜卧, 腰困如折, 气喘自汗, 遗尿不禁, 每日小便 3 0 余次, 偶一咳 嗽即遗尿, 异常发胖, 食少便溏, 畏寒不渴, 饮水则呕涎沫, 舌淡胖而润, 脉象迟弱。方用温氏奔豚汤加肾四味( 附子、 红参、 沉香、 油桂、 山药、 砂仁、 泽泻、 茯苓、 淫羊藿、 菟丝子、 枸杞子、 补骨脂、 怀牛膝、 炙甘草) , 1 5 剂而瘥。此患者素体 阳虚, 治疗目疾苦寒过剂, 重伤脾肾之阳。肾气衰微, 不能 纳气, 则喘; 釜底无火, 则食少便溏; 命火衰微不能统束膀 胱, 则遗尿不禁; 火衰不主温煦, 则畏寒。此证当补虚温阳, 实乃治本之举。

2 . 6 内伤虚损目病当分五脏 伤于肝者, 可与乌梅丸; 伤于心者, 可与桂枝龙牡汤、 补坎益离丹; 伤于脾者, 可 与理中、 建中汤; 伤于肾者, 可与潜阳、 封髓、 真武等方; 伤于肺者, 可与姜桂汤、 桂苓姜半汤; 先天真气暴出者, 可与白通回阳汤。

3 注意事项

郑钦安在《 医法圆通》 中除了论述治疗目病的理法 方药外, 还重点提到了论治本病的注意事项。治疗目病 应当注重察究内外虚实。当今医者, 一见目痛, 多用木 贼、 红花、 蝉蜕、 菊花、 草决明、 当归尾、 荆芥防风赤芍、 生地黄薄荷夏枯草、 夜明砂、 谷精草、 冬桑叶等中药, 或杞菊地黄丸、 壮水明目丸、 滋肾养肝丸等。上药治疗 血虚、 外感风热, 每多立效。若七情损伤, 由内出外之目 疾, 少能获效。且世人习惯一见目病赤肿, 动辄言火, 在 治疗方面多用寒凉清热药物。虽有“ 目疾多火, 忌用温 热” 之训, 但此言一般阴证之目疾亦常可见。肝开窍于 目, 体阴而用阳, 多将目疾定位在肝, 多从滋肝阴、 清肝 火论治。然而五脏虚损皆能导致目疾, 非独肝也。因此 要把握内外两法, 详审阴阳, 精准定位, 切勿混淆。

4 小结

目病因为其病名繁多, 临床辨证治疗难以抓其要 旨。目病的辨证首先应把握阴阳二字, 除了把握好阴 阳, 还要详审外感和内伤, 再结合部位辨证, 辨治目疾就 能思路清晰, 疗效显著。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晶晶

上一篇:《血证论》为我国第一部血证专论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