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血证论》为我国第一部血证专论

论唐宗海《血证论》辨治内伤咳嗽思想
 
唐宗海, 字容川, 四川彭县人, 晚清著名医家, “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血证论》为我国第一部血证专论。书中所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 内涵极其丰富, 被后世医家遵奉为“通治血证的大纲”, 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1]。对于咳嗽一病, 唐氏在学习经典和继承前贤临证辨治经验的基础上, 触类旁通, 发前人之不足, 认为“失血家, 十有九咳”, 从虚劳失血的角度对内伤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遣方用药作了深透论述, 条分缕析, 颇具慧识, 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兹略加钩辑, 简述如下。
 
津虚气火上乘, 清燥益气养阴
阴虚燥咳为内虚之咳, 多由燥热伤肺日久, 阴虚内燥, 肺失润降所致。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凡内伤之嗽, 必皆本于阴分”[2]。肺为娇脏, 喜润而恶燥, 肺津亏虚, 虚热内生, 虚火炼津为痰, 肺失濡养, 清肃失司, 气火上乘, 则气呛痰涩, 发为燥咳, 甚者火热炽盛, 灼伤肺络, 热迫血行, 则痰带血丝, 痰色少黄多白而难咳出, 并兼口干咽燥疼痛, 久则发为肺痿[3]。喻昌认为:“盖肺金之水, 精华四布者, 全借胃土津液之富, 上供周缺, 大要缓而图之, 生胃津, 润肺燥, 下逆气, 开积痰, 止浊唾, 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 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唐氏师法古人, 擅用清燥救肺汤辨治阴虚燥咳。《温病条辨》云:“燥证则唯喜柔润, 最忌苦燥”。苦寒药多苦燥伤阴, 阴虚之证虽有虚火之后, 也应少量使用。因阴虚内燥治之独喜柔润, 应忌苦寒伤阴, 当以甘寒为主, 少佐苦寒。清燥救肺汤中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润肺, 阿胶补血滋阴、清肺润燥, 胡麻仁润燥滑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润滑, 则肺金之燥, 亦可缓解。三药为伍, 甘寒濡养力强, 则肺之燥者得清润[4];《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遂以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 止咳平喘;胃土为肺金之母, 经脉相通, 且肺胃生理上均主通降, 肺气上逆日久, 脾胃之气耗伤, 多伴有纳呆, 故用人参甘草培土生金, 补益中气以生津;桑叶甘寒, 为清肺之品, 走肺络宣肺气, 石膏辛甘大寒, 清肺热兼能生津止渴, 两者相配, 清肺热, 滋肺阴。
 
痰火凝结咳逆, 滋阴清利痰浊
“痰”与“火”是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 痰火互为因果, 痰郁气滞可化火, 火亦可炼液灼津为痰[5]。痰火凝结, 易内伏于肺, 壅塞肺气, 肺失宣肃, 通调失职, 津液不布, 肺热熏蒸, 耗伤肺阴, 炼液为痰, 痰火上逆, 则咳嗽气息粗促, 口干欲饮, 黏稠黄痰壅滞于内, 此为《医碥》“金实而不鸣”之证。日久肺津大伤, 肺叶渐痿, 可发为肺痿。邪热蒸液成痰, 痰火灼伤肺络, 痰热与瘀血互结, 则唾中有脓血, 即成肺痈。《医门法律》云:“凡邪盛咳频, 断不可用劫涩药”。《医学入门·咳嗽》云:“内伤久则火炎, 俱宜开郁润燥”。痰火为病, 应以驱邪为要, 治当清利其痰, 开宣肺气, 久咳伤津, 少佐清润, 滋养其津, 而不可见咳止咳, 唐氏临证选用《卫生宝鉴》紫菀散治疗此类咳嗽甚为妥当。方中紫菀、阿胶合用, 开郁润肺, 消痰止咳;知母清肺热, 润肺燥;贝母性味苦寒, 既化痰热, 又清肺热;脾为生痰之源, 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且防滋腻碍胃;五味子味酸收涩, 味甘补益, 久咳耗伤肺之气阴, 少少配伍五味子, 敛肺止咳, 且入肾经, 滋阴收涩, 增强全方滋阴之效;桔梗其性主上, 开宣肺气, 祛痰, 载药上行入肺。《证治汇补·痰症》云:“人之气道, 贵乎清顺, 则津液流通”。《医宗必读·痰饮》云:“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全方围绕“火、气、痰”, 合肺脏之特性, 开宣肺气, 补益脾胃之气, 切中病症机理。
 
血虚风火内动, 水饮冲肺咳逆
《血证论·咳嗽》指出:“血证咳嗽, 多是内动风火, 激水而上, 青龙, 真武等又其所忌, 医者辨之”。痰饮内停, 聚于胸膈, 凌心射肺, 肺失宣肃, 心阳被遏, 则咳喘胸满, 咳逆倚息不得卧, 治当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行水, 下气止咳平喘。唐氏认为:“葶苈苦寒, 力能降泻肺中之气, 火热壅肺, 水饮冲肺皆能随其实而泻之”, 且配合大枣培土生金, 使祛邪而不伤正。《素问·刺禁论》日:“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肝肺经脉相连, 共同维系着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生理上肝肺维系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和气血的运行。肝为风木之脏, 主藏血, 主疏泄, 性喜调达, 助少阳升发之气, 肝血亏虚, 或肝经郁热日久, 抑或是思虑太过, 耗损肝经阴血, 肝阳偏亢, 木燥生风生火, 风火随经上冲, 影响肺脏宣发肃降功能, 水饮上冲于肺则发为咳嗽, 表现有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质稀、脉弦滑等症, 与外寒引动内饮, 水饮冲肺所致的小青龙汤证和真武汤证所表现的症状极为相似, 治法却大相径庭。外寒内饮致咳, 治当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血虚风火内动, 治当泻肺平肝, 行水下气平喘。唐氏以二陈汤为底, 燥湿和中化饮;加苏子、柴胡黄芩、石膏、薄荷疏利肝气, 清泻肝火;白芥子、杏仁荆芥、枇杷叶, 温肺化饮水, 止咳平喘。
 
辨治虚劳咳嗽, 尤重胃、肾二脏
脏腑功能虚损失调, 往往兼夹病理产物, 辨治虚劳咳嗽时, 应以脏腑为中心, 以兼证辨虚实, 围绕脏腑同治, 标本兼顾[6]。《素问·咳论》总结咳嗽的病理基础为“五脏六腑皆有咳嗽, 而无不聚于胃, 关乎肺”。点明了咳嗽的发生与肺胃关系密切。生理方面, 胃为五脏六腑之本, 饮食水谷入胃, 经脾转输入肺, 内伤于冷食首先犯胃, 而胃中邪气又循经传于肺, 肺气上逆而咳[7];经络循行方面, “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隔属肺”。肺胃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如邪犯肺胃或饮食失调, 使胃气失于和降, 亦可通过经脉上逆于肺, 使肺肃降失常而发为咳嗽[8]。对于胃虚致咳的病因病机, 唐氏认为:“胃为水谷之海, 化生津血, 血不足则火旺, 津不生则肺燥, 水气不化, 则饮邪上干”。治疗上, 唐氏以白虎汤, 加生地黄百合五味子, 或玉女煎, 清胃火, 润肺燥。肾虚致咳者, 《医述·咳嗽》谓:“肺金之虚, 多由肾水之涸, 而肾与肺又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 金水相生, 若阴损于下, 阳孤于上, 肺苦于燥, 则咳不已, 是咳虽在肺, 而实在肾”。若肾经阴虚阳浮, 气不归根, 则咳嗽气喘, 痰少或无, 面色黧黑, 口燥咽干, 腰膝酸软, 手足烦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9]。治宜三才汤加五味子、沉香, 或知柏地黄汤加五味子、肉桂, 或都气丸, 或地黄汤合生脉散加磁石、沉香、牛膝滋肾纳气;水亏火浮, 见咳逆喘息、颊赤咽干者, 宜大补阴九加牛膝五味子溉降之;若肾阳虚, 不能化水者, 宜肾气九, 加五味子, 温肾化水[10]。
 
冲气逆上作咳, 阳明肝肾分治
《血证论·咳嗽》云:“冲脉本属肝经, 然其表在阳明, 而其根在于肾”。冲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 冲气上逆作咳, 与肝、肾、胃三脏密切相关, 阳明、肝、肾的病变也会导致冲气失常[11]。唐氏认为:“冲脉起于血海, 循行而上丽于阳明”。血海受伤, 胃阴不足, 冲气乘虚循经上冲阳明, 夹迫阳明胃火冲肺, 冲气肺气并相上升, 发为火逆燥咳, 治病求本, 宜用玉女煎、麦门冬汤, 滋阳明之阴, 降其火, 从阳明抑制冲气上逆, 则火逆燥咳止。冲脉起于血室, 血室为肝所司, 冲气上逆可挟肝经相火上乘肺经, 木火刑金, 以致气逆作咳, 并伴有目眩口渴、咳唾引痛等肝火上炎症状。张锡纯认为:“冲气上冲之由, 恒与肝气有关系也”。肝气郁结化火, 或肝阴亏虚, 相火妄动, 亦可引动冲气逆而上, 二者互为因果[12]。对于肝阴亏虚之证, 唐氏运用四物汤合左金丸加牡蛎、五味子, 并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 人尿、猪胆汁可达滋养肝血、降泄肝火、平降冲逆、收敛肺气之效。亦可采用小柴胡透泄少阳热邪, 配合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牡丹皮、地骨皮镇肝敛冲, 疏肝理气, 清肝利肺。肾气寄于胞中, 冲脉起于胞中, 与肾经交合于气街, 冲脉可挟肾中虚火上逆而咳, 治宜滋阴潜阳, 引火下行, 平冲降逆, 如大补阴丸合磁朱丸之类加减;冲气亦可挟肾水上冲, 水泛火逆, 上热下寒, 发为咳嗽, 用肾气丸温肾阳, 引火归元, 加知母黄柏清上焦浮火。
 
小结
综上可知, 《血证论》从病因、机理、选方、用药对内伤咳嗽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内伤咳嗽乃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 辨治应重视脏腑, 正虚同时往往伴随着邪实之候, 临证当分清虚实与标本缓急, 不可见咳止咳。唐氏临证对于内伤咳嗽的治疗多从肺、脾、胃、肝、肾入手, 尤为重视中焦脾胃。咳嗽日久, 水饮、火热、气滞多影响肺的宣肃, 痰源于津液停滞, 瘀源于血液停滞, 津、血的运行依赖于全身气机的调畅, 故痰瘀往往相兼二生, 临证治疗咳嗽有痰可酌情配伍活血化瘀与清热之品, 以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津男, 杨文华.《血证论》之治血四法浅析.河北中医, 2015, 37 (2) :267-268
[2]许爱英.润肺法治疗燥咳体会.山东中医杂志, 2004, 23 (9) :540-541
[3]胡国俊.咳嗽辨痰及其治法刍议.江苏中医, 1991, 12 (9) :39-41
[4]徐传富.浅谈清燥救肺汤组方特点.陕西中医, 1994, 15 (11) :523
[5]张伯礼.中医内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4
[6]王禄.内伤咳嗽辨治八法.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0) :291-292
[7]尹发明, 刘立安.依据《素问·咳论》浅谈脏腑咳嗽.江苏中医药, 2014, 46 (7) :3-4
[8]丁明升.辛开苦降法治疗胃咳的临床观察.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9]饶洪, 李广.张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10) :4091-4093
[10]鹿林, 方莉, 童佳兵, 李泽庚, 等.唐宗海治咳喘经验撷萃.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 (12) :1220-1221
[11]吕勇, 李聆, 张方林.胡国俊从气冲气陷治咳经验.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3 (1) :42-43
[12]周唯.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现代临床应用.中医研究, 2009, 22 (7) :3-5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杨勤军 张星星 李泽庚 童佳兵 倪萍 程建超

上一篇:关于《圣济经》和《圣济总录》的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