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林主任是竹山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从医40余年, 致力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 尤其对风湿痹病颇有研究, 总结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方。张吉林主任擅从痰瘀辨证, 喜用虫蛇之品, 所拟经验方治疗早中晚各期患者疗效较好, 对预防痹证的复发起到良好的作用, 现介绍如下。
1 常用方药
1.1 祛痹1号方
组成:制马钱子、净地龙、僵蚕、土鳖虫、炮山甲、蜂房、乌蛇、全蝎各60 g, 金钱白花蛇10条, 蜈蚣80条, 细辛、制川乌片、制乳香、制没药各30 g。制剂:上药晒干研粉过80目筛, 炼蜜为丸, 梧桐子大, 晒干瓶装, 防潮备用。适应证: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发展期、稳定期及恢复期。用法与用量:每日两次, 早晚饭后1 h左右服药。从10粒开始递增, 每日递增1粒, 最高15粒。在递增过程中, 如有不适或有马钱子不良反应 (汗出, 心跳加快, 头晕失眠, 轻度肌肉发紧或抽搐) 时, 不再递增, 可适当减量。根据临床观察, 15粒时反应不明显。待关节炎性症状基本改善后, 即递减为10~12粒。不论病情轻重, 属何证型, 病程处何阶段,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 均可加服此丸, 直至痊愈。注意:服药20 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停药1周, 以防马钱子毒蓄积;孕妇忌用。
1.2 祛痹2号方
组成:人参片、桑寄生、狗脊、黄芪各60 g, 杜仲、续断片、当归、熟地黄、枸杞子、补骨脂各50 g, 白芍80 g, 防己、鹿角胶、肉苁蓉片、骨碎补各30 g, 巴戟天20 g。随证加减:肾阳虚加肉桂、黑附片、仙茅、淫羊霍;肾阴虚加黄柏、知母、生地黄、何首乌;痰瘀阻络加牛膝、桃仁、红花、芥子。功效:补肾壮督, 益气养血, 扶正祛邪。适应证:类风湿关节炎的稳定期、恢复期。制剂及用法用量:上药研粉制蜜丸, 梧桐子大, 晒干, 防潮贮藏。每日2次, 每次60粒, 一般服此药1年。顽痹重症, 正虚邪恋, 服药时间可酌情延长, 直至康复。
1.3 祛痹3号方
组成:防己、黄芪、鸡血藤各30 g, 白术、桂枝、土茯苓各20 g, 海桐皮、防风、威灵仙、当归、赤芍各15 g, 红花12 g。功效:益气健脾,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适应证: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 发展期关节炎性症状突出。用法:每日1剂, 水煎服。风寒湿热痹, 皆可用此方随证加减:寒湿痛痹加麻黄、川乌、乳香、没药、细辛;风胜行痹加羌活、独活、路路通、地风皮;湿胜着痹加苍术、薏苡仁、草果、萆薢;风湿热痹加豨莶草、臭梧桐、桑枝、秦艽;热邪偏盛加石膏、知母、黄柏、忍冬花。
2 病案举隅
(1) 患者, 男, 50岁, 1998年6月初诊。
从1995年起,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3年。曾多处就诊, 疗效不佳, 关节炎性症状时好时发。自诉:每次复发, 手足关节及四肢大关节强痛, 痛处烦热, 夜间疼痛加剧, 病情逐渐加重, 不能劳动。检查:双肘、双腕、双手指掌关节肿胀变形, 灼热微红, 有明显压痛。下肢双膝、踝、趾掌关节, 均感强痛。X线检查:双腕关节及指掌关节、骨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头变大, 其余关节尚无改变。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红细胞沉降率100 mm/h, 类风湿因子试验 (+) 。舌质暗红, 苔薄白腻, 脉弦滑偏数。辨证:风湿热痹。治法:祛风除湿, 清热通络。予祛痹3号方加味, 处方:防己、土茯苓、白术、桂枝、豨莶草各20 g, 黄芪、鸡血藤、忍冬花、嫩桑枝各30 g, 当归、赤芍、海桐皮、防风、威灵仙各15 g, 红花12 g, 秦艽13 g。水煎服, 每日1剂, 兼服祛痹1号, 每次15粒。连续治疗1个半月后, 关节炎性症状基本控制, 已恢复劳动。治疗4个月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 已正常, 类风湿因子转阴。祛痹2号方巩固治疗6个月停药, 观察3年未再复发。
(2) 患者, 女, 45岁, 2016年3月初诊。
患类风湿关节炎5年, 多处就诊, 疗效不佳, 病情日益加重。刻下症:体形偏胖, 面部胖圆, 肢体大, 关节及颈、腰皆僵硬疼痛, 活动功能严重受限。腕、膝、踝及手足趾掌关节明显肿胀变形。X线检查:腕、踝及部分指掌关节骨间隙变窄。关节局部尚无红热, 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坐卧行动、进餐、大小便均困难, 须人扶持。伴恶心、呕吐、纳差, 胃闷不适, 心悸自汗。舌暗红, 苔薄白腻, 脉沉滑数。辨证:风湿着痹。给予祛风除湿, 益气健脾, 活血通络。拟祛痹3号方加味。处方:防己、黄芪各30 g, 白术20 g, 薏苡仁50 g, 海桐皮、苍术、牛膝、当归、桂枝、防风、鸡血藤各15 g, 赤芍、独活、威灵仙各13 g, 羌活12 g, 红花10 g。每日1剂, 水煎服, 配合祛痹1号方。治疗30 d后, 关节肿胀、疼痛明显改善, 可以扶杖室内短暂活动, 下蹲仍很困难, 双下肢大关节僵硬不灵活, 双手已能自行勉强进餐。患者久病, 气血虚弱, 肝肾亏损, 正虚邪恋, 湿浊、瘀血凝阻关节, 已成顽痹, 不可穷除, 宜扶正祛邪。上方酌减祛风湿药, 增加养气血、补肝肾之品, 再配合祛痹1号方徐徐搜剔。处方:黄芪、鸡血藤各30 g, 杜仲、防己、赤芍、当归、桑寄生、熟地黄各20 g, 牛膝、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片各15 g, 仙茅、续断片、红花各10 g, 每日1剂。3个月后, 关节肿胀、疼痛症状基本控制, 功能已大部分恢复, 病情稳定, 即处祛痹2号方加仙茅、巴戟天、肉桂、牛膝、红花、桃仁、芥子等药制作蜜丸, 再配合祛痹1号方徐缓给药, 患者坚持善后治疗1年, 获得痊愈。
3 体会
3.1 重视扶正固本
本病活动期和发展期, 以关节炎性症状为突出者, 根据“痛则不通”的原理和“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以祛邪为主, 兼固正气;静止期和恢复期, 根据“扶正祛邪”和“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以扶正为主, 兼祛病邪。扶正固本是治疗本病的基础疗法, 应贯彻于治疗的全过程, 祛邪治标, 只是权宜之变。若只从关节肿痛这一表象入手, 片面采用祛风散寒、燥湿之法, 而忽视固本, 则会祛邪不尽反伤正气, 难有理想之效, 尤其是久痹、顽痹, 疗效更差。
3.2 重视活血祛瘀
“痛则不通”, “不通”包含血脉瘀滞之义。诱发本病的寒邪、湿浊均可导致经脉瘀滞, 而血脉瘀滞不行, 卫阳闭塞不通, 也是寒邪长期留守湿浊盘踞的原因。顽痹患者, 关节除肿胀、僵硬之外, 常出现周围皮下结节和此起彼伏的紫斑, 即是互为因果的表现。“不通”的另一方面, 缘由气血虚弱, 营卫空虚, 血虚则脉不充盈, 运行涩滞, 筋脉失荣, 气虚则推动无力, 血行不畅, 易致血瘀, 血瘀又将会加重关节炎性症状。“瘀”可为原始病因之一, 又可作为主要病机, 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所以在治疗本病时均选用了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3.3 坚持守方治疗
辨证立法用药, 尽可能力求稳准, 避免草率, 既定治疗方案, 不宜轻易或频繁更动。尤其停用激素药而出现症状反复的患者, 所用方药, 一时难以奏效, 需要一个过程, 此时贵在坚持守方治疗, 必要时略作调整。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周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