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大方复治”并不是杂凑的方法

•“大方复治”并不是杂凑的方法,其中寓有巧思及严密的配伍,有制之师多而不乱,无制之师少亦无章。
 
•当今中医临床面临着三种新情况:今病非古病、今人非古人、今药非古药。从临床实践情况看,我们面临的病人较多是疑难杂症,病机较为复杂,往往虚实、寒热、阴阳交错,所以治疗不能墨守成规。
 
1990年至2010年,笔者有幸跟随国医大师裘沛然学习中医,20年间受益良多,感触殊深,现介绍其立方遣药之部分经验。
 
立法:医有常道,治无定法
 
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裘沛然见过各种复杂病证,从而体会到“医有常道,治无常法”。他曾经治疗过各种类型的哮喘病,对寒饮喘咳,每以宣肺降气、温肺化饮、通阳散寒的常规疗法而获痊愈和缓解,对《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有一定的认识。
 
1990年裘沛然治一痰饮患者,证见剧烈咳嗽,昼夜不停,气逆喘促,痰涎如涌,病程已历年余。病者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见沉弦。遍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后,求治于裘沛然。裘沛然先后用了温、化、宣、降以及涤、消、攻逐诸法,但亦丝毫未瘥。在病家坚持要求继续治疗的情况下,他不得已改投黄芩生地、龙胆草三味,大剂量,2剂。患者服后咳嗽十减其九,痰涌之象亦除,又续服数剂而病愈。病家狂欢,他亦惊然。
 
病属寒饮,乃投苦寒而得手,实属“法外之法”。他在经历了类似这种经验教训之后,提出“医理很难明,而用法每可变”之论,认为只有懂得“法无常法”和“常法非法”,才能真正掌握中医治病方法的真髓。
 
裘沛然教导学生说:“凡治病当立法,法是指导立方遣药的关键。我们平时常说圆机活法、法随证变,意思就是法宜变通,不可泥执,即病变法亦变,否则难以为功。古人有治热病,一日三变的故事。作为医生掌握的方法宜多,不可胶于某法,法宜多多益善,供临床选择,才能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法多了,才能变,法少了,欲变无法。”
 
处方:不拘一格论处方
 
中医处方有君臣佐使之法度,但裘沛然主张“不拘一格论处方”。昔喻嘉言有“先议病,后议药”之名言,认为方药是为病而设的,而病是千变万化的,方药岂可穿凿不变乎?医学生年轻时读方背药,仅作为入门基础而已,及至临床必须学会变。
 
大方复治,假“兼备”以奇中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重方”即融奇方、偶方于一炉,亦称大方。朱丹溪对“大方”治病持批评态度,他说:“广络原野,冀获一兔”。叶天士也说:“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
 
裘沛然不同意上述观点,他认为人身之病变化无穷,岂可以一法应无穷之变?立方遣药并不拘于药味之多寡,主要在契合病机。“大方复治”并不是杂凑的方法,其中寓有巧思及严密的配伍,有制之师多而不乱,无制之师少亦无章。裘沛然称其为“杂乱有章”。即张介宾所谓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乃法中有法,没有一定的医学造诣和临床积累,是很难做到的。
 
平淡之中显神奇,借“和平”以藏妙
 
裘沛然有时只用平淡的成方就能奏效。昔孟河名医费伯雄有名言:“世上无神奇之方,只有平淡之方,平淡之极显神奇”。
 
裘沛然曾治一个7岁男孩,周身肿胀3月余,伴蛋白尿,拟诊肾病综合征。虽经激素、环磷酰胺、螺内酯、先锋霉素等治疗2月余,但浮肿日趋加重,蛋白尿(+++),尿量每日仅百余毫升。来诊时患儿面色无华,气促神疲,眼睑浮肿,胸腹膨大如鼓,阴囊肿大如球,下肢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畅,口不渴,纳差。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三焦气化失司,水湿泛滥,治宜补气化湿泻浊。处方:生黄芪40克,牡蛎40克,泽泻15克,黑大豆30克,大枣7枚。14剂。二诊:投剂后,患儿能自行步入诊室,胸腹及面目浮肿明显改善,阴囊水肿全部消退,下肢稍有肿胀,胃纳已增,精神转佳,尿蛋白(++)。仍当原法,续进以治。继服上方半年后患者病情完全康复,蛋白尿消失。
 
敢于下峻剂,配伍有方
 
裘沛然用药剂量敢于突破常量,如细辛用9~15克,桂枝15~30克、干姜12~30克、附子9~20克、龙胆草15~30克、甘草15~30克等。裘沛然说,比起仲景时代方剂的剂量,我们现在的剂量小得多,真正治病的方是仲景方。裘沛然曾用高丽参15克、干姜30克、炮附子15克、黄连12克、炒白术30克等,2剂治好了一位因过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紊乱而出现腹泻的患者。
 
运用逆向思维,取效出奇
 
常有人对张介宾尝谓熟地有厚肠胃之功的认识有非议,裘沛然以为不然,他用熟地不避舌腻,不避胃呆,患者服药后往往纳谷转香。他常以金水六君煎治支气管感染,不避咳嗽痰多,照用熟地、当归。对高血压患者,常人多避附子,但裘沛然辨证使用附子反能降压。他告诫学生,用药要敢于对前人成法提出质疑,学问要经过躬身实践检验后,方能成为真知,不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遣药:反激逆从,杂乱有章
 
裘沛然行医70余年,临床积有丰富的经验,1987年他创造性地总结发表了《疑难病证中医治法研究》。文中提出的“反激逆从”法,彰显了裘沛然立方遣药的特点。所谓“反激逆从”,就是用性味、功效或作用相反的药物配伍,从而激发出新的治疗效应。
 
裘沛然说,当今中医临床面临着三种新情况:今病非古病(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今人非古人(患者得病往往先看西医,服用了抗生素、激素等西药,改变了病人的体质及对药物的依从性)、今药非古药(古代中药多野生,现代中药多栽培,炮制也没有古代道地)。
 
从临床实践情况看,我们面临的病人较多是疑难杂症,病机较为复杂,往往虚实、寒热、阴阳交错,所以治疗不能墨守成规。裘沛然常常采用寒热并用、补泻互寓、敛散并投、润燥同用、升降合施、动静结合等方法,灵活变通,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1990年2月裘沛然曾治9岁男孩,主诉为咳嗽、气促3天。患者每于秋冬季节频发咳嗽、气促,迄今已有7年。前日因淋雨受凉,咳喘又作,喉中痰声鸣叫,咯痰色白、质黏稠,呼吸张口抬肩,头部汗出,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苔薄黄稍腻,脉滑数。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辨证由外受寒邪、内有伏饮,饮邪化热,壅于气道,痰气相搏而致哮喘。治宜宣肺散寒,清热,豁痰平喘。处方:嫩射干、净麻黄、淡干姜、制半夏、北细辛五味子、龙胆草、淡子芩、桑白皮、银杏、诃子肉,7剂。服药仅2帖,患者咳嗽、气喘即平,待尽剂后咯痰已少,大便亦畅。一月后天气变化,再度受凉,咳喘又作,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右肺底闻及干性啰音。再进上方加紫菀、白前,仍服7剂,药后气喘咳嗽即平。
 
上方宣肺与肃肺并用,疏散与敛肺合用,苦寒与辛热兼施,取效迅速。
 
裘沛然说,“反激逆从”法寓有缜密的巧思与配伍的技巧。张仲景是开药物配伍相反相成之先河,其中的科学道理值得深入研究。
 
笔者在出师后的临床实践中,运用老师的方法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体会到此法的优越性有:药性相反相成,激发新的治疗效应;药物之间互相监制,减缓毒性反应;扩大治疗范围,开拓治疗新途径。
 
读书:必须与临证兼行
 
裘沛然说:“跟师学习必须临证与读书兼行,只读书不临证,纸上得来总觉浅;只临证不读书,临床水平也不会提高。”根据裘沛然的经验,读书要“猛火煮,慢火温”。所谓“猛火煮”,即开始学习某一门学科,或某一本书时,应下深功夫,熟读之。但也许并不能真正求得“甚解”,以后经过反复阅读、思考、领会,逐步识得个中真谛,这是一个“慢火温”的过程。苏东坡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做学问光有“猛火煮”是不够的,还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慢火温”,后者不可或缺,且更重要。譬如煎熬一贴大补之剂,必先经猛火煮,继则慢慢温,方能煎出真滋味。如读仲景之书,裘沛然主张“从有笔墨处求法度,取无文字间悟真谛”。
 
裘沛然认为真得读书三昧者,贵在一个“化”字。“化”有两义,一是消化;二是化裁。能不能“化”,反映了读书人知行合一的功力。例如,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裘沛然不同意“古方不能治今病”的观点,常用此方治疗心律不齐、心肌炎和各种心脏病,使用时或不更一味,全方录用,或经化裁加减,辄取良效,屡见不鲜。炙甘草汤主要有三味药:炙甘草生地桂枝甘草养心气、复心脉,生地益阴血且能活血行瘀,桂枝助心阳、通脉络。此方气血阴阳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且互制互成,为立方之楷模。三味剂量可加重,常用甘草30~60克,生地30~60克,桂枝15~30克。但若有浮肿、便溏、脘腹胀泻者,生地甘草剂量酌减;心动过速重加苦参、桑寄生;心动过缓可加附子;气虚甚者,党参易生晒参或西洋参;胸闷加丹参30克;心悸怔忡加龙牡、磁石;睡眠不安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心律不齐加苦参黄连等。裘沛然常教诲曰:“仲景垂妙于定方”,不可不深究,若能识得个中真趣,必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余笃信不疑。
 
裘沛然博览群书,善于触类旁通,对于读书有深刻的体验。他说:“人说读书乐,我说有苦亦有乐,乐是从苦中得来的,小苦得小乐,大苦得大乐。未得其乐者,由于不肯吃苦;深得其乐者,乐而不知其苦”。裘沛然关于读书苦乐的阐释可谓曲尽隐奥,若非切身经历和体验,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为医:培才先育德,修己以安人
 
裘沛然对师承教育十分注重“育德”。为医者当先学会做人,做人的关键是有医德。
 
“医学是人学”,医者是为人服务的,人无德不立。裘沛然提出为人三原则: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关于仁,“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为人之本性。“仁者,爱人”,仁的含义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立身之本。医乃仁术,唯有有德之人,才可能“他人有病,若己有之”,视患者如亲人,大医精诚,救生命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礼,不仅是指礼制、法制等,实际就是人之行为规范,为实践“仁”的具体措施。有了“礼”,人才能脱离野蛮,趋融文明。义者,宜也,指处理事物至当不易之谓。孟子说“义,人之正路”,礼是否合于仁,必须以义为衡量的标准。即居仁行义,以义御礼。一个缺乏医德的人,医术越高对事业的危害越大。他认为儒家思想是我们经世处事的营养来源,儒家所谓的“修己安人”,首先是修己,“修身必先正心”,然后才能“安人”,为此,在跟师期间要求我学习《四书集注》。
 
裘沛然强调:“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医学是医学,也是文化。中医学对生命进行解读,并建立了一整套认知体系,演绎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若学习中医学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其真谛,也无法厘清其学术发展的根和源,更不可能深入中医学之堂奥。(王庆其)

上一篇:胃气在经方理论中的概念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