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成无己 创方解先河 著“万全之书”

成无己(约1066—1156),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成无己穷其一生研究伤寒学术,治学严谨,坚持不懈,其所著《注解伤寒论》对伤寒学说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著“万全之书”
 
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颇有研究,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医林列传》称成无己“家世儒医,性识明敏,记问赅博”。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也评价他:“聊摄成工,议论赅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
 
靖康之难后(1141年),淮河以北沦为金地,金朝统治者为了安全起见,仍将家属和物资留在上京临潢。约金朝皇统末年(1146—1148),成无己年逾花甲之际,被金人虏劫至上京临潢(今内蒙古赤峰市),为金朝权贵及家眷看病。他医术精湛,百无一失,年近九旬仍每日出诊。行医期间,成无己将自己的医学经验撰写成书。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的著作手稿并未刊行。
 
金正隆元年(1156年),道号为“冥飞退翁”的王鼎为寻找自己的弟弟,北赴临潢,他在临潢待了近百天,目睹年逾九旬的成无己仍在给人治病,而且疗效卓著。王鼎对成无己十分敬重,主动提出为他刊行著作,但却遭到了成无己的拒绝。原来,金朝规定,出版书籍前需要将完成的著作原件或副本进呈给金朝执政者,由金朝刻板印刷,不能私自外传刊印。成无己认为这本书成于大宋之地,是宋朝的书,不能在异朝出版。此后不久,成无己在临潢辞世,终究没能见到自己的书稿出版。
 
成无己死后,他的几部著作手稿也随之散落。之后,《伤寒明理论》被邢台某人得到,于金正隆五年(1160年)刊行。《注解伤寒论》被王鼎所得,但因王氏经济能力有限,未能马上刊行。随着王鼎年事渐高,他深感责任重大,日夜如负芒刺,寝食不安,后在友人资助下,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刊行,此时距得到此书已有12年。为此,王鼎在《注解伤寒论·后序》中特地注明:“此书乃前宋国医成无己注解”,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万全之书”。
 
创方解先河
 
伤寒论》作为“方书之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方剂学的发展基础。成无己运用以“经”释“论”的方法,开创方解的先河,通过对“经方”君臣佐使的分析,使方剂中的药物层次清晰,体现了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组方配伍关系。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见发烧、头痛,伴有出汗。《伤寒论》原文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提出桂枝汤适用于怕冷、怕风、流鼻涕,发热,干呕,汗出,属于风寒表虚证。成无己解释桂枝汤时说:“《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桂枝汤是辛甘之剂,所以能发散风邪。《内经》还记载:“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成无己将“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以酸泻之”,改为“平以辛……以酸收之”,对“风淫所胜”只取其“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他认为,桂枝为辛温药,有助阳生热的作用,芍药具有酸敛的功用,甘草有补虚益气的作用,生姜助阳生热,大枣甘甜补中,共同完成辛温解表的作用。
 
成无己的注解详细解释了张仲景因证立法的原因,解释了仲景组方意义,有理有据,若非成无己临证造诣极深,难以达到如此境界。
 
伤寒推手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政府成立刊行颁印中医古籍的临时性机构——校正医书局。这个机构成立后,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为由,整理张仲景的《伤寒论》,此后《伤寒论》的内容定型化发展,同时也掀起了研究此书的热潮。
 
从30岁开始,成无己便研习探讨《伤寒论》中的学说,他以《素问》《灵枢》《难经》等书为依据,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释,被后世称为注释、阐发仲景《伤寒论》的第一人。万事开头难,在前无古人可借鉴的情况下,成无己是已知最早对《伤寒论》进行全文注解的人,开创了《伤寒论》注释的新局面。他的注解为后世打开《伤寒论》研究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
 
伤寒论》第51条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意思是说,脉浮是表证的象征,病在表就可以用汗法,选用麻黄汤治疗。原文中完全凭脉进行诊治,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症状表现,后世很难理解应用。成无己注解道:“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到底浮脉是什么程度?浮脉的特点为“轻手得之”,说明触及皮肤就可以感觉到脉跳即为浮脉。《内经》中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说明邪在皮肤,可施汗法,使其外泄而解。说明这种引据经文作为解释仲景使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引证准确,突出了以经论治,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的良好效果。
 
成无己开创了全文注解《伤寒论》的先河,其功足以与王冰注释《素问》相媲美。(王利敏 甄雪燕 梁永宣)

上一篇:唐慎微 德术双馨性质朴 广搜文献撰名著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