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大汗淋淋,蝉声阵阵,这些都是酷暑留给我们的印象。“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暑,热也,从日者声”,上面的“日”代表太阳的炙烤,下面的“者”则是煮的初文,如此可知,暑必是一年中最炙热的季节。
其实在中医的眼中,“暑”是一种邪气,它和风、寒、湿、燥、火同属“六淫”,可以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暑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就曾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这说明暑邪致病多发生于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暑邪最主要的特点,即为炎热,当它侵犯人体,即可表现为高热、面赤、心烦等阳热之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暑”。其次暑邪升散、开泄,它可以使人腠理大开,汗出过多,进而伤津耗气,可能出现大汗、口干欲饮,乏力倦怠等症状,如果此时贪凉喜冷,不节制地吹空调、吹风扇、吃冷饮,那风寒之邪可能会乘虚而入,导致暑月感寒的感冒或者诱发风湿痹痛、面瘫等证。暑邪还经常会兼夹湿邪,暑湿内滞最易伤及脾胃,又会出现头昏困倦、胸闷脘痞、纳差呕恶、小便短赤、大便稀溏的症状。因此,急性胃肠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会在暑季经常发生。
中医历来都有祛暑清暑的好办法,针对暑邪的上述特点,采用的治疗原则常有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等。一张祛暑的方剂常常会辨证应用上述治疗原则。比如《温病条辩》中治疗暑月感寒的“新加香薷饮”,方中既有被称为“暑月之麻黄”的香薷来辛温发汗,又有银花、连翘清气分之热,还有厚朴、扁豆花以健脾化湿。兼顾了暑邪炎热,易挟湿邪的特点。另外一些祛暑之品中还常常加茯苓、滑石、泽泻等利水之品,使暑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温病条辩》中还有一首祛暑清热的好方“清络饮”。它由鲜荷叶边,鲜银花、丝瓜皮、西瓜翠衣、鲜扁豆花、鲜竹叶心组成,可以清热解暑利湿,治疗暑热犯肺的轻症,因为其一派芳香清透,完全可以用来代茶饮以防暑降温。
我们日常的食物中也有解暑佳品,比如价廉味美的西瓜,甘寒多汁,清甜可口,可以清热,可以利湿,可以生津,绝对是夏日里的宠儿。再如酸梅汤中的乌梅,它的解暑作用主要体现在既可以酸甘化阴,补充耗伤的津液,又可以酸敛收涩,避免津液的进一步流失,还可以开胃,解决湿滞脾胃的食欲不振。
暑邪是一种火热的邪气,它炙热开泄,耗气伤津,总是让人心烦气躁,大汗淋漓,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它的特点,运用中医的办法防暑解暑,也能为自己带来清凉。(李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