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常称麻黄汤证为表证,其功效谓解表,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其功效谓解外,如“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又如“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书中也常以外证代表证,如“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然亦有特殊情况,“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里的外证则非表证,而是指阳明里热的外在症状表现。再如“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这里的解外并非指表证,而是小柴胡汤相对于柴胡加芒硝汤而言为外。由上可见,表证与外证并非完全相同。
经方的病位是指病邪所在的部位,而不一定表现出病变的部位。比如体表皮肤的痤疮、湿疹、银屑病等,其症状若表现为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则其病位应在里而非表。若病邪在表,则称为表证,其典型症状多结合太阳病提纲和麻黄汤相关条文归纳为: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汗出或不汗出,脉浮紧,但如一见到上述症状就诊断为表证,则有失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