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药炮制学,就不能不提一本著作——《雷公炮炙论》,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总结,奠定了中药炮制学的基础,它的作者是雷斅。
踪迹难寻
关于雷斅,有几种不同记载:明代的徐春甫认为雷斅是黄帝时期的大臣,北宋的苏颂认为雷斅是隋代人,明代的李时珍则认为雷斅是刘宋时期人,众说不一。
因为雷斅所写的书名为《雷公炮炙论》,有人据此猜测,雷斅会不会是雷公呢?雷公是上古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黄帝内经》中,雷公与黄帝对答,讨论了脏腑理论、经脉理论、色诊、脉诊等,但并未谈到中药炮制这方面的内容。而且,黄帝时期,文字尚未产生,雷斅就是雷公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正确。北宋时期,苏颂所编写的《本草图经》一书中,在介绍滑石这味药时,后面写道:“然雷斅虽名隋人,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大意是说,雷斅虽说是隋朝人,但看他的书里面记载了唐以后的药物名称,也许是后世有人增减了原书的内容。宋朝距隋朝相对年代接近,所以苏颂的话应当有一定可信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雷斅并不是黄帝时期的雷公,而是刘宋时期的人物。
由于雷斅的生平难有定论,因此《雷公炮炙论》的成书时间也成了悬案。有人据《本草图经》所载,认为成书于隋朝(581—618),也有人依据其他中药书、炼丹史料等的记载,认为这部书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五代时期(907—923),北宋时期(960—1127)等。但是,每一种证据又都不完备、不充分,大家对这些证据理解也不同,造成许多疑义。
炮炙十七法
《雷公炮炙论》原书三卷,记载药物达300种,分别介绍了药物修事、鉴别、修治和切治、文武火候的掌握、辅料的取舍和加工炮制方法,以及中药饮片的贮藏、炮制作用、禁忌等基本知识。书中还将中药炮制系统归纳为17种方法,被后世称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包括炮、炙、煨、炒、煅、炼、曝、水飞等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甚至在现代中药炮制学的教材中,仍然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可见书中记载的方法符合客观规律,《雷公炮炙论》之所以流传至今也与此有关。
例如,矿物药中多含有一定毒性成分或杂质,将此类药物与植物药同煮,可以通过植物药的吸附,或物理、化学反应减少毒性成分,沉淀杂质,从而有效减少人体对有害成分的吸收,降低毒副作用。《雷公炮炙论》炮制丹砂,用甘草、紫背天葵、五方草等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与之同煮,从而一定程度上除去朱砂中的有毒成分和杂质,使矿物药使用更加安全,还增强了朱砂的清心解毒功效。又如淫羊藿的炮制,采用了羊脂油炙的方法。淫羊藿是用来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药物,可治疗阳痿、不孕等。中医认为其味甘、性热,能温散寒邪、益肾补阳。炮制方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用文火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羊脂油炙后,淫羊藿温肾助阳的作用得到增强。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生用淫羊藿无促进性功能作用,甚至部分指标还有抑制性功能作用,而羊脂油炙后的淫羊藿促进性功能作用明显。足证此书所载确有价值。
援道入医
有人认为,《雷公炮炙论》的炮制方法并非主要为医家而设,也并非对当时医药学家实用炮制方法的总结,而主要是着眼于道教修炼药材所需的药材炮制技术。
道教炼丹需要用丹砂、铅、汞等矿物药,有时也用到植物和动物药,将其放在鼎中烧炼后服用,以期长生不老。这一过程离不开中药炮制的知识。而《雷公炮炙论》中炮制禁忌、操作、器具以及繁琐和独特的炮制方法,与道教炼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人将二者相似之处一一列举,例如,《雷公炮炙论》中多次用到一种容器,名为“铛”,类似于今天的平底锅。但此前中药炮制的相关记载中,并未用到过,而铛在炼丹的操作中却是常用之物。此外,道教炼丹中用到一种方法名为六一泥固济法,是将药物置于反应器中,用六一泥将容器密封,有时六一泥也参与反应。《雷公炮炙论》的操作中也用到了这一方法。《雷公炮炙论》中还用到了“伏火”法,这本是道教炼丹过程中常涉及的操作方法,把矿物药加热,通常过程中还使用辅料,使其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得以制伏。《雷公炮炙论》中对白矾的炮制便用到此法,用大火煅烧白矾,使其颜色如银,自然伏火。这明显借用了炼丹的操作。根据以上种种相似之处,有学者认为《雷公炮炙论》受道教影响甚深。
无论《雷公炮炙论》的理论源于何处,出于何种目的而作,不能忽视的是,这部书所记载的炮制技术是先进的,对中药炮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雷斅的功绩值得被记住。(黄英华 甄雪燕 梁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