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男,33岁。诉大便溏薄2年,加重1周。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溏薄,饮酒后尤甚。平素大便不规律,服用止泻药及肠道菌群调节制剂均效果不明显(具体用药不详),此后泄泻反复发作。兼见饭后咽中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吞咽唾液时感觉明显。小便正常,胃纳一般,夜寐安。刻下症见大便溏薄,2~3次/日,矢气频,肢寒怕冷,乏力明显。兼见咽部有梗塞感,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
治法:温阳止泻,行气化痰。
处方:资生丸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方药:党参30g,炒白术20g,茯苓20g,山药20g,藿香6g(后下),黄连3g,陈皮15g,砂仁6g(后下),焦山楂20g,炒白扁豆20g,木香6g,炙甘草6g,炒薏苡仁30g,姜半夏12g,姜厚朴10g,紫苏叶15g,香附15g,郁金10g,附子6g(先煎)。上药7服,水煎服,早晚分服。
服药7天后二诊:患者诉诸症均较前好转,守方巩固治疗。诊治一个月后未见腹泻出现,咽部异物感消失。
按:《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
患者以大便溏薄为主症,病程较长,每于饮食不当后加重,平素怕冷乏力,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辨属中医泄泻范畴,证属脾阳虚衰。患者饮食后感咽中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结合患者目前舌苔脉象,辨属中医“梅核气”范畴,证属痰气郁结。
该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不能纳受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为泄泻;患者饮食内伤,湿邪困阻脾阳,故而脾失健运,则为泄泻。患者长期大便溏薄,忧愁思虑,精神紧张,脾气郁结,导致脾失健运。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则形成湿郁。水湿内聚,凝聚为痰浊,则形成痰郁。故患者总属脾阳虚衰,痰气郁结。
资生丸又名保胎资深丸、补益资生丸,或人参资生丸。出自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妇人》,功擅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滋养荣卫。治脾胃虚弱,食不运化,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本方由参苓白术散去桔梗,加山楂、黄连、藿香组成。药性平和甘润、补而不滞,原为妊娠安胎所设,因其组方消补兼施、清利结合,深受后世医家喜爱,常以其益胃补脾之用治疗脾胃虚弱之证。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苦辛而温,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两药为伍,一行气滞,一化痰结。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宜通郁结之气,附子温脾阳,郁金行气解郁,香附疏肝理气。纵观全方,共奏温阳止泻,行气开郁化痰之效。(林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