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从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论中医药传承创新思路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 在学术上提倡“注重疗效, 力主创新, 发展才有生命力”的主导思想, 中西医兼收并蓄, 立足临床, 注重探索, 努力创新发展。创新性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1,2], 建立了热毒学说的理论及临床诊疗框架, 为当今心血管疾病诊治提出了新理论, 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分析笔者对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希冀为中医药的创新提供方法和思路。
 
当今的中医药发展, 理论治法要创新
20世纪70年代对冠心病的治疗, 大多采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提出的宣痹通阳治法。1978年, 笔者跟随周次清教授学习和研究新药“正心泰胶囊”, 创新性提出该药的“三补三活”理论。周次清教授指出黄芪补心气, 桑寄生补肾气, 葛根补脾气, 丹参活心血, 川芎活肝血, 山楂活脾血, 此方三补三活, 调补心、脾、肾及上、中、下三焦之气, 从心主血, 肝藏血, 脾统血多渠道活血化瘀。在周老指导和启发下, 笔者还进行了补肾治疗冠心病的理论研究。周老的理论创新思想为后来热毒理论的思索和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
 
从临床实际出发, 见微知著
20世纪90年代初, 笔者发现人们的体质及心脏病的疾病谱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超重肥胖、腹大便秘、舌苔黄厚腻的人增多, 冠心病患者增多, 而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患者减少[3]。
 
2003年, 通过对近10年15 000例电子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高血压病4 050例, 其中85%的病机属热毒壅盛、心肝火旺, 用黄连黄芩、钩藤等清热解毒药物治疗, 有效率80%左右;冠心病7 104例, 其中80%的病机涵盖热毒, 用黄连黄芩玄参、冰片等清热解毒药物治疗, 有效率在90%左右;快速性心律失常2 850例, 其中90%的病机属痰热毒邪扰心, 用青蒿、黄连苦参、常山等药物治疗, 有效率85%左右[1]。据此笔者初步认为:热毒之邪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 开始探索清热解毒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并初步构建热毒理论框架。
 
大胆设想, 严谨求证, 率先提出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
20世纪90年代初, 笔者在初步热毒理论框架基础上, 带领研究生开始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依据临床和实验证据, 2004年笔者率先提出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1,2], 并获得2006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
 
复方莶草合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显示:复方莶草合剂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4], 增加一氧化氮 (NO) 释放[5], 减少血管内皮素 (ET-1) 的生成[6],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对于心和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显示, 心和颗粒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选择素 (PS)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介素 (IL) -1, 抑制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T-1、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1) ,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稳定斑块, 防治心绞痛[7]。
 
以心肝火旺, 痰瘀互结, 热毒内盛立论, 采用泻肝祛瘀、清热解毒治法治疗高血压病, 发现能够获得良好的降压疗效, 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 的血压, 呈明显的时效、量效关系, 而且能够降低血脂, 改善血液流变学, 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改善心功能[8,9]。黄连清降合剂能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ET-1,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RASS) 系统的活性[10], 升高NO, 抑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LPO) 、TNF-α、SOD[11], 证明了“泻肝祛瘀、清热解毒”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及机制。
 
笔者率先将抗疟疾中药青蒿、常山引入抗心律失常[12]的研究。临床研究显示, 青蒿、常山制剂治疗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可达85%[13]。动物实验证实, 青蒿、常山制剂能够抑制心肌细胞Na+及Ca2+内流[14], 抑制心肌细胞L-Ca电流[15], 降低心肌细胞在缺血低氧下的静息膜电位, 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 延长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等[16], 降低细胞膜反应, 减少折返。
 
在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不仅是诊治上的创新, 也是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毒邪的概念及理论引入到当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二是传承创新了李东垣的“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
 
1.传承创新毒邪的概念及理论, 并引入到当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 毒邪大体可分为外感毒邪和内生毒邪。外感毒邪, 即从外界感受的一类病邪。内生毒邪, 则由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运行紊乱导致机体生理或病理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积体内, 以致邪气亢盛, 败坏形体。心系疾病的热毒之邪多属于内生毒邪。
 
笔者认为心系疾病病证特点与毒邪的致病特点一致, 如: (1) 骤发性烈善变:心血管疾病传变迅速, 病势急重, 不断恶化, 变证丛生。 (2) 胶结壅滞, 毒瘀火结:毒邪常与痰湿火热诸邪胶结。 (3) 虚实夹杂, 顽固难愈:毒邪内蕴体内, 毒瘀痰火壅滞, 病邪深伏, 入血入络, 同时火毒耗伤气血、津液, 损伤脏腑, 虚虚实实, 顽恶难愈。
 
外感温热之邪;劳逸失度, 情志失常, 气血阴阳失调, 火热内生;饮食不节, 脾胃失调, 易生痰湿热邪;温热类保健品 (如人参、鹿茸) 滥用, 导致体内化生火热之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 导致肥胖、痰湿、阳盛体质增多, 瘀滞热毒实证多, 而虚证少, 尤其虚寒证更少。火热之邪伤人, 最易入心, 由于体质和禀赋的不同, 热毒之邪可伤及血络、心络、脑络、心神、心体, 从而导致不同病症的发生。若湿热内蕴、热毒伤及血络, 发为脉痹 (动脉粥样硬化) ;若郁热伤及心络、营阴亏虚, 发为胸痹 (冠心病) ;若瘀热伤及脑络、脉络瘀阻, 发为脑动脉硬化;若热毒内盛, 心肝火旺, 热极生风, 气机逆乱, 发为眩晕 (高血压病) ;若痰火交织, 毒邪胶结, 扰乱心神, 发为心悸 (心律失常) ;若热毒侵及心体、气阴两虚, 发为病毒性心肌炎
 
心系疾病热毒证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潜伏) 。中后期临床表现多见: (1) 症状复杂, 变证良多。三焦脏腑炽热, 身热而烦, 燥热阵作, 热极汗出;上彻巅顶, 头昏目眩;口干口苦, 体胖腹大,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2) 病情复杂凶险, 多种心系疾病集于一体。不稳定心绞痛严重频发, 难以终止;高血压病极高危, 难以控制;出现心脏扩大、心肌肥厚、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病晚期表现。 (3) 痼疾难愈。常规治疗效不佳, 病情进展较快, 出现心脏疾病中晚期衰竭表现, 面色晦暗, 虚浮萎黄, 下肢或全身浮肿。 (4) 多发于阳盛火旺湿热体质。 (5) 舌红暗紫、淡胖, 苔黄厚腻或少苔少津。脉象弦滑数, 或沉细弱、结代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火热受邪, 心病生焉”。火热之邪均可扰乱心神、伤及血脉。热为火之渐, 火为热之极, 毒为火之聚, 火热之邪蕴蓄不解成为“热毒”。热毒的治法包括清热解毒、排毒泄热, 通过理气、化瘀、化痰, 祛除热毒滋生之源, 通过培补正气遏制热毒之势, 修复热毒对元气的耗伤。
 
2.传承创新李东垣的“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
李东垣《脾胃论》云:“既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 起于下焦……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笔者认为元气不足, 阴火内生, 火聚成毒, 热毒炽盛, 伤气耗气, 元气必虚, 气虚与热毒是相互对立的, 一胜则一负。
 
笔者在继承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体质的变化及病机特点, 创新地提出“气虚是热毒之源”的理论。气虚是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的最根本的基础。 (1) 气虚不能生津、行血, 可见阴虚, 气虚日久及阳, 可见阳虚, 此为疾病发生之本; (2) 气虚易生气滞, 情志失常或寒凝可加重气滞, 故情志失常、寒凝是疾病发生的诱因; (3) 脾胃气虚, 运化失职, 气血生化乏源, 过食肥甘厚味, 痰湿、痰浊内生; (4) 气虚血液运行迟滞, 聚而成瘀, 故痰浊、瘀血为疾病的病理基础。
 
气虚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紊乱, 病理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结体内, 久郁不解, 化生热毒, 此为疾病的关键病机。故气虚是热毒之源, 而热毒又可以伤气耗气, 两者相互对立。笔者指出益元气必能遏制阴火, 泻阴火亦能固护元气。元气与阴火这对相互制约的矛盾中, 元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起主导作用, 治疗应以益元气为主。
 
理论发展, 拓展创新, 用于难治性心绞痛治疗
提出一个新理论, 更重要的还是应用于临床, 能够切实提高临床疗效[17]。难治性心绞痛患者病变复杂, 顽固难愈, 频发缺血事件且病情凶险多变, 是当前中西医学面临的治疗难点。
 
根据心系疾病热毒学说, 笔者提出益气活血解毒是治疗冠心病的大法[18]。气虚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 瘀血阻滞心脉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 热毒伤络是冠心病病情复杂, 凶险易变, 顽固难愈的关键原因和发病特征, 笔者提出调补正气是根本和关键, 活血化瘀是治疗常规, 清热解毒是既病防变、降低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治法。在此理论指导下, 临床观察发现, 益气活血解毒方能够改善难治性心绞痛患者中医临床症状, 抑制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IL-6炎性因子, 改善心功能[19]。因此热毒理论能够解决目前中西医的难点问题, 既是热毒理论的发展, 亦拓展了中医阵地。
 
小结
热毒学说的提出和研究历时20余年, 系统研究了热毒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法、方药, 构建了心血管疾病热毒理论体系, 提出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理论、新治法, 提高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综合能力, 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本文通过回顾笔者心系疾病热毒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总结其理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思路, 探索热毒论的继承、发展、创新特点, 创新性提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方法和思路: (1) 中医经典理论应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继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动力。 (2) 要从临床中发现问题, 注重临床, 注重疗效, 大胆设想, 科学审慎求证; (3) 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逐渐完善创新理论体系; (4) 理论创新最终还要回归临床, 能够解决临床问题和提高疗效。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丁书文 李晓 杨金龙

上一篇: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