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我想起了颜色青青紫紫、气味清香怡人的紫苏。小时候,妈妈带着我们去东山岗子上采紫苏,我们拎着小竹篮,漫山遍野寻寻觅觅,咿咿呀呀唱起了儿歌:“紫苏青、紫苏紫,紫苏是山神的小小子。紫肚兜、光脚丫,蹦蹦跳跳到俺家……”
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田边、河畔、山坡上都能觅到它们婆娑的身影。每年夏初紫苏开始绽发,秋天开花抽穗结子,其株高可达一米,叶子圆心形。
我们常用的词语“荏苒”,“荏”指的便是紫苏。如《诗经·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荏染”后来写作“荏苒”,“苒”是草木生长繁茂的状态。“荏苒”还常用来形容时光易逝,因紫苏从繁茂到凋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到了第二年又是新的轮回,使人感叹时光的转瞬即逝。
紫苏散发出特别的香气,类似另一种香草薄荷的气息,却比之更浓郁更久长。古时人们做河鲜时常用紫苏当佐料,这种香气不仅可以去腥提味,还可以祛除水产中的毒素。紫苏之名的来历,相传与东汉末年神医华佗有关,他曾用紫苏治疗因食用螃蟹、鱼鳖等水产品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当时正值重阳佳节,洛阳城里一些年轻人因为吃多了螃蟹腹痛难忍,有些人甚至昏厥。华佗用一种“紫叶草”煎水给患者们送服,不久那些年轻人便苏醒了过来。自此,人们把“紫叶草”称为“紫苏”。
紫苏不仅可解鱼腥毒素,还有消暑生津、下气开胃之功,以紫苏为原料的紫苏熟水曾被认为是最佳消暑饮品。宋仁宗曾命翰林院制定消暑汤饮,“以紫苏熟水为第一”。元代诗人方回在《次韵志归·其一》中写道:“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古时,寻常人家在街边买上一碗沁香入脾的紫苏饮,度过酷热难耐的夏天。
紫苏全身都是宝,叶子、梗和子都可入药。紫苏的子又称苏子、黑苏子、赤苏子,用它同青粱米、白香糯熬粥,可和气宽中行血、镇咳祛痰平喘,发散中暑、受冷、酸痛之症。南宋诗人章甫晚年以诗游士大夫间,尤为注重养生诗的创作,专门写有一首《紫苏》,根据切身体会,全面记述了紫苏的功效及应用之法,诗曰:“吾家大江南,生长惯卑湿。早衰坐辛勤,寒气得相袭。每愁春夏交,两脚难行立。贫穷医药少,未易办芝朮。人言常食饮,蔬茹不可忽。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结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实……”
紫苏也是乡村阡陌中的小清新,看似柔柔弱弱的样子,却葳葳蕤蕤蔓延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善写乡土诗,人称“山村先生”,他在《村舍即事》一诗中咏道:“依篱叠堑作人家,西日还将苇箔遮。窗户莫嫌秋色淡,紫苏红苋老生花。”不由使我想起年少时竹篱茅舍旁,紫苏、苋菜、薄荷、车矢菊等植物的身影,想起妈妈采紫苏、晒紫苏、腌紫苏嫩姜、煮紫苏凉粥的情景。
摘几片紫苏叶轻嗅,缕缕清香直达肺腑。妈妈的紫苏粥、苏子饼总让我品之不尽,那泠泠清气、醇醇香味,使得故乡的炎夏别具风情。(刘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