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经络实质的理论探析 经络实质的实验佐证

基于气论的经络实质探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1]。40余年来,对经络实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术界对经络实质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意见迥异,目前,还不能充分地解释不同的经络现象。
 
经络实质的探析,现阶段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神经论,认为经络现象仅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并没有独立的经络体系与结构。目前基于神经论的经络研究,已从大脑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2)能量论,认为经络是电磁波振荡与电化学振荡的循行通道[4]。(3)体液论,认为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所指的是人体内的体液,而经络是人体中所存在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经络现象则是体内的某种化学物质沿经络传导所引起的,其中较早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皆属体液论这一类[5]。(4)筋膜论,认为经络存在于筋膜结缔组织当中[5]。
 
本文则是基于中医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6],以及中医气论,并结合大量的现代科学佐证,提出筋膜间隙气道理论来探讨经络实质。
 
经络实质的理论探析
气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与根本内容。“气”是指充斥在宇宙中的无形非实体物质,它的存在无法通过现代科学仪器直接检测,却可以通过古人的内证体察来感知其真实存在。气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六大定理,即,气是宇宙万物之原本、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端和气与神相关。
 
其中,气论定理三——“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之一”的主要内容是:任何物质都是由有形的实体和其周围无形的气所构成,万物是形和气的统一体。于人体而言则为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6],即人体由形、气、神3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三位一体。人体之形,包括各种组织结构,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黏膜、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神经、淋巴管等有形的人体形态结构,而人体形态结构的任何部分都充斥和弥散着其无形的气。
 
笔者认为,经络的实质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但其亦离不开人体形态结构的物质基础,故笔者提出筋膜间隙气道理论来阐述经络的实质。筋膜是遍布人体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淋巴管等。筋膜分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延绵不断地分布在身体上下,其中深筋膜又称肌筋膜。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可知,肌肉的周围弥散着肌肉的气,血管的周围弥散着血管的气,神经的周围弥散着神经的气,淋巴管的周围弥散着淋巴管的气,而它们的气相互渗透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气,在组织筋膜结缔组织系统之间的间隙形成一道气束(图1),此气束即是经络经络的物质基础即是以周围遍布以血管、神经、淋巴等为依托,由胶原纤维网络构成实体,并附有多糖、水凝胶、组织液等为载体的筋膜间隙气道系统。经络的流动感与其周围组织液、血液、淋巴液的流行密不可分,而其传感则与气在筋膜这一载体上的运行息息相关。

筋膜间隙气道系统
 图1 筋膜间隙气道系统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能够从理论上解决经络的实质问题,那么,有没有现代科学的实验佐证呢?
 
经络实质的实验佐证
笔者提出筋膜间隙气道理论来阐述经络的实质,不仅是基于气论——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理论发挥,更是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借鉴、综合,而最终创新性地提出该理论,纵观学术界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络与神经
自1949年以来,对经络腧穴的实质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关经络腧穴理论层出不穷。邹令哲[7]对5具男尸的114穴进行断层逐层检查发现,肢端部114穴均与神经关系密切。胡佩儒等[8]对5具尸体标本两手三焦经的五输穴、原穴以及络穴等70个穴位进行针刺穴位后分层解剖发现,只有液门穴与中渚穴所在部位由单一神经分布,其他腧穴所处部位为多种神经干支以及神经分支共同分布区域,是不同神经干以及神经分支边缘领接处。虽然神经干支以及神经分支离穴中心区较远,但其神经支数目较多,且多呈丛状和网状。吕炳强等[9]认为,下肢腧穴环跳穴、殷门穴、委中穴、阳陵泉穴、委阳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阴交穴与坐骨神经关系密切。
 
许宏基等[10]对5具完整尸体的10只眼睛周围进行解剖,发现划分在8个区域内的13个穴位皮下浅筋膜内躯体感觉神经与血管网都非常丰富,每根针周围均缠绕血管网以及与感觉神经干紧挨一起。罗亚非等[11]对60只成年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输穴进行层次解剖发现,浅层区以头静脉、桡神经浅支分布为主,深层区以桡动脉及分支和正中神经分布为主。陆莹等[12]对30只家兔前肢太阳经上的五输穴进行层次解剖发现,浅层区五输穴具有主要静脉及属支与尺神经浅支关系密切,深层区五输穴主要与尺动静脉分支及属支尺神经密切关系。
 
2. 经络与血管
刘芳等[13]对15具小腿标本以乳胶灌注血管,3具小腿新鲜标本及墨汁灌注血管发现,胆经及胃经沿线穴位区血管较密集。穆祥等[14]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20名健康志愿者腧穴区与非腧穴对照区进行对比发现,穴位区的血流量明显高于非穴位区,穴位区的微血管具有同步舒缩特异性,腧穴区的血流速度相对非腧穴对照区较慢,刺激腧穴可以提高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以及增加血流速度。姜劲峰等[15]从结构解剖分析神阙穴发现,神阙穴区血管结构联系和微循环丰富,是唯一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膜的腧穴。
 
3. 经络与淋巴管
龚启华等[16]运用X线显微技术对电泳法观察动物腧穴处的结构发现,腧穴处有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的扩张,大多数腧穴沿着淋巴管束排列,周围分布着较多的毛细淋巴管。为了进一步研究将碳素墨水注入7个月左右的新生儿尸体的少商穴观察淋巴管系,发现其走向与手太阴肺经高度吻合。
 
4. 经络与筋膜
随着“筋膜学”的提出,固有结缔组织已成为现代经络实质研究的重要靶向[17]。原林团队在国家“863”计划的“中国数字人研究”课题研究中将筋膜学与结缔组织扫描所见之线条和珠串样结构与传统经络、腧穴结合起来,透过筋膜学看经络腧穴,发现了两者高度相似[18];研究发现,四肢经穴大部分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部分位于神经血管束的结缔组织。党瑞山等[19]对3具成年尸体的肺经全部腧穴进行针刺取穴后分层解剖发现,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与肌肉附着的结缔组织骨膜相关,只有尺泽穴处与神经鞘膜相关。为了验证其准确性,由针灸师对活体自愿在相应穴位上针刺得气后,留针进行X线、CT观察,结果与尸体解剖相一致。陈尔瑜等[20]对3具尸体及1具小腿标本,留针解剖发现,肩井穴、环跳穴与神经鞘膜相关;居髎穴与关节囊相关;渊腋穴、日月穴与筋膜相关;风池穴、维道穴、风市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以及足窍阴穴与骨膜、骨间膜相关。沈雪勇等[21]对3具尸体的胃经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形状学关系进行解剖研究发现,胃经颈以下37处腧穴都与结缔组织结构相关,其中,气户、髀关到梁丘、陷谷、内庭、厉兑与骨膜相关,人迎、水突、气舍、缺盆、解溪、冲阳与血管神经鞘膜相关,犊鼻与关节囊相关,其余22穴与筋膜相关。陈晓可等[22]通过研究对比足阳明太阳两条经脉上的腧穴与肌筋膜螺旋线走行轨迹、骨肌结点发现,足太阳经与足阳明经分别有21个腧穴、26个腧穴位于肌筋膜螺旋线走行轨迹和骨肌结点。
 
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复旦大学费伦等[23]开始研究经络的实质,并且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核磁共振成像确定穴位的组织学位置,选取的是足三里穴,扎针为“地”深度,在得气时,用核磁共振成像,很直观地确定针尖所在的位置。实验发现,得气时,针尖不在神经上,不在血管上,而是在筋膜之间的腔隙当中,这也印证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溪谷属骨,皆有所起”的概念。与此同时,费伦教授用同步辐射单色X射线的方法来显示淋巴管,并且得出淋巴管图[23],从显示图看出,食窦穴是在淋巴管下面,而淋巴系统是人体废物排泄的通道,所以针扎食窦穴会促进淋巴系统的排泄功能。从实验得出结论,经络的腧穴是在筋膜之间构成的腔隙里面。
 
在此研究基础上,费伦教授进行了筋膜之间腔隙实质的实验,得出该腔隙是由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肌肉,并且这四者外侧有一层膜(胶原纤维、水凝胶层),在膜与膜之间构成一个腔隙。而且在腔隙里面,除了结缔组织自身固有的胶原纤维和基质外,还富集有微血管、淋巴系统、植物神经、肥大细胞以及由钙、磷、钾、铁、锌、锰、铬、铜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各种纳米微结构,从而产生各种及其复杂的穴位功能[23]。
 
另外,在《解剖列车》[24]一书中指出,解剖列车中的肌筋膜经线完全是从西方解剖学中发展起来的,起初,刻意省略与东方医学中的经络及其他类似经线的比较,目的是强调这些连接线的解剖基础。然而,尤其在最近的研究背景下,无法回避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近期针灸和筋膜网的研究凸显了人体结构形式与功能的联系。著名针灸研究者和神经科学家Helene Langevin博士与其他科学家发现,当针灸针在穴位上捻转时,结缔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之亲水性糖蛋白会缠绕在针的末端,产生出可测到的组织机械性作用。此外,Helene Langevin设想针灸学的经络可能走行于肌肉间或肌肉的筋膜平面之间,将这些发现联系起来,说明了针灸刺激效果的机制可能与筋膜平面间细胞外基质的机械能转换有关,进一步的研究令人振奋,将来有可能在针灸康复和教育以及徒手治疗领域出现一个“统一”的理论[24]。
 
5. 经络感传实验
尹真[25]先生所著《针灸心法浅谈》一书中保留了20多幅经络图,是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所做的经络感传实验,在人群当中挑选11 800多名经络敏感的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指压一个穴位,就感觉到经络有感传,然后自己按照经络感传的线路描记下来,最后形成经络图:(1)在《针灸心法浅谈》里的手太阴肺经图,在缺盆穴位置没有内行于身体里,而是上行于头面,还循行于背部,往下还有足太阴脾经的感传,而手太阴肺经在针灸学中的循行,是走在手臂内侧,循行到缺盆穴就会内行于身体里,也就是说在针刺手太阴肺经的时候,还不一定完全的沿着肺经的循行传导,也可以沿着其他的经络传导[25];(2)在《针灸心法浅谈》的手少阴心经图,心经还可以循行于头面部、下行于下肢,在针灸学中手少阴心经,是循行于手臂内侧后缘,但是不会循行于头面部[25]。
 
针灸心法浅谈》的两个经络循行图,与针灸学的循行不同,这就说明身体里的筋膜是相通的,虽然是有主干传导线路,但是经络敏感者就会感觉到其他经络传导路线,再者针刺穴位不仅在本经上传导,还会在其他部位传导,这也是腧穴功能,不仅治疗本经疾病,也可以治疗其他本经的疾病。这再一次说明形态结构和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6. 经络的太赫兹波实验
笔者负责的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进行了关于经络的太赫兹波实验,对50名在校大学生右手鱼际穴、劳宫穴、外劳宫穴、少府穴、后溪穴、中渚穴、合谷穴以及掌心大鱼际部位正中距离劳宫穴1cm非穴位部位,进行太赫兹波辐射检测,每人每穴各重复测5条太赫兹波辐射谱线。对12名练功5年以上者进行太赫兹波检测,第一次先对不加意识的劳宫穴测量,重复测5条太赫兹波辐射谱线,再对意守后的劳宫穴(意识集中在劳宫穴)进行测量,重复测5条太赫兹波辐射谱线。运用太赫兹波仪器自带OPUS软件对检测出的太赫兹波谱线进行图谱处理,求出各受测部位的重复谱线的平均谱线以及每组谱线的差异[26]。在显示结果中,其中有一点是:手掌部劳宫穴与少府穴平均辐射谱线高于手背部合谷穴与中渚穴平均辐射谱线(P<0.01),手背部合谷穴与中渚穴平均辐射谱线高于手掌两侧赤白肉际处鱼际穴与后溪穴平均辐射谱线(P<0.01),这一区别取决于各部位腧穴解剖结构筋膜分布的丰富度,即筋膜分布多的部位太赫兹波辐射量多。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腧穴的解剖筋膜丰富度与太赫兹辐射量相关,即筋膜分布多的部位太赫兹辐射量多,证明了筋膜间隙气道理论的科学性。
 
综上实验可知,经络与神经、血管、淋巴管、筋膜等实体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并且通过对经络感传实验的论述,亦从内证体察的角度佐证了气与这些实体形态结构的密切关系。
 
小结
笔者提出经络的实质——筋膜间隙气道理论,即经络的物质基础以周围遍布的血管、神经、淋巴、肌肉等为依托,由胶原纤维网络构成实体,并附有多糖、水凝胶、组织液等为载体的筋膜间隙气道系统。经络的实质即是在这些筋膜结缔组织系统之间的间隙形成气束。筋膜间隙气道理论来源于3点:一是参考了大量现代科学实验,并从中综合、总结及创新;二是基于笔者提出的中医气论思想——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以此理论为基础,将其一以贯之到经络实质的探析中;三是吸收了笔者和大量练功人员的内证体察的经验。故此理论的基础不仅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更有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支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以筋膜间隙气道理论来阐述经络的实质,其意义有三:(1)有利于中医理论的跨越式发展。此理论可以圆融自洽的解释关于经络理论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人们了解中医经络理论,化解一些人士对中医理论的诘难;(2)验证了形气神三位一体中医生命观的强大的说理能力。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不仅能够条分缕析的解析诸多包括经络理论在内的中医理论,更为关键的是,它能够将现代医学擅长的形的研究纳入到中医学的体系当中,使中医学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3)此理论有利于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此理论以中医气论为基础,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是以“洋为中用,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进行创新性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搭建了一座桥梁,形成了中西医融合的样板,对中西医的融合汇通具有启发、启示作用。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章文春 吴选辉 刘争强

上一篇:针灸治病意在调形气神 形气神关系的认识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