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胃痛>正文

贾六金运用三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经验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其病位在胃,同时与肝、脾密切相关。《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胃痛分为肝胃不和、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脾胃湿热、寒热错杂、胃阴亏虚、瘀血阻胃、脾胃虚寒8个证型[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社会压力、情志不畅等多方面影响,胃痛发病率也不断上升[2]。贾六金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临床工作5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诊贾老左右,跟师期间发现脾胃虚寒型胃痛占比较大。贾老认为,脾胃虚寒型胃痛多因当前人们起居无常或喜食生冷而致中阳受损,脾胃失于温养,不荣则痛,治当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法。现将其运用自拟三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经验总结如下。
 
贾老认为脾胃病常责之于湿、虚、气滞,自拟三中汤治之,其为小建中汤、理中汤、厚朴温中汤化裁。其中小建中汤、理中汤均为温里剂,主要功效为温中散寒止痛;厚朴温中汤为理气剂,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之效。三中汤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片12 g,麸炒白术12 g,茯苓12 g,陈皮12 g,草豆蔻12 g,厚朴12 g,炒白芍15 g,干姜6 g,肉桂6 g,木香12 g,炙甘草6 g。其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为君药;麸炒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草豆蔻苦温燥湿;厚朴消痞除胀;陈皮木香理气散寒止痛;白芍缓急止痛;干姜、肉桂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胃止痛之效[3]。呃逆、呕吐者,可加丁香降逆止呕;胃痛剧烈者,可加醋延胡索理气止痛;虚寒甚者,可加制附片、高良姜加强温阳散寒之效;反酸、胃灼热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黄连片、吴茱萸等制酸止痛;湿象重者,可加麸炒苍术加强健脾燥湿之效。贾老认为在明确西医诊断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对疾病的诊疗具有积极意义[4]。如在治疗胃痛时,首先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既能防止延误病情,又可结合胃镜下表现用药,在治疗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药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发现,三中汤治疗胃痛的机制可能为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抑制炎症及细菌等。方中党参、砂仁、甘草可抑制胃酸分泌[5,6,7];厚朴可保护胃黏膜,并能促进溃疡愈合[8];陈皮、草豆蔻等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9,10];白芍对疼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11]。方中各药配伍,共同调节胃肠道紊乱,改善胃肠功能,促进疾病痊愈。现举1例如下。
 
患者,女,65岁,2018年12月24日初诊。因“间断胃脘部疼痛10余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食生冷,10余年间断出现胃脘部疼痛,呈隐痛,喜温喜按,间断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小建中片等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反复发作。1个月前因饮食生冷致症状复发加重,于本院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腺体增生及肠上皮化生,为求进一步诊治于贾老处就诊。刻下症:胃脘部隐痛,受凉及饮食生冷后疼痛加重,喜温喜按,无反酸、胃灼热,无呃逆、嗳气,四肢不温,纳差,眠尚可,大便每日1次,质黏,小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弦缓。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脾胃虚寒。处方 :党参片12 g,黄芪15 g,麸炒白术12 g,干姜6 g,肉桂8 g,厚朴12 g,陈皮12 g,茯苓12 g,草豆蔻12 g,木香12 g,砂仁12 g(后下),炒白芍20 g,醋延胡索15 g,炒谷芽、炒麦芽各30 g,丹参15 g,莪术6 g,甘草片6 g。10剂,水煎,早晚分服。2019年1月7日复诊:患者自觉胃脘部隐痛稍减轻,食量较前增加。前方去炒谷芽、炒麦芽,继服10剂。
 
按语:该患者胃脘部隐痛,受凉及饮食生冷后疼痛加重,喜温喜按,结合舌质淡暗,苔白,脉沉弦缓,辨证为脾胃虚寒。患者平素喜食生冷,日久损伤脾阳,中阳不足,脾胃失于温养,不荣则痛,故发为胃痛;阳虚机体失于温煦,故四肢不温;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受损,健运失司,故纳食差。自拟三中汤以温中健脾、行气止痛。患者痛甚,加延胡索理气止痛;大便黏滞不爽,苔白腻,加砂仁加强化湿之效;饮食不佳,加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导滞。叶天士认为:“凡久病必入络脉,医但写药凑方,不明入络之理……然非入络之方,弗能效矣。”慢性胃痛病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且现代研究表明,治疗萎缩性胃炎时应辨证论治并适当加入活血药物,能够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进展,甚至逆转腺体的萎缩、化生[12],故加入丹参莪术活血化瘀。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马红学 雷春丽 畅彬如

上一篇:胃痛的诊断与治疗 观察疼痛的位置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