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他推动中医在南非从“巫术”到合法,他培养出一批批医术过硬、医德良好的中医药人才,他就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郭剑华。
郭剑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协针灸、筋伤首席科普传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临床56年,他擅长治疗颈、肩、腰、膝痛,风湿性关节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症等病症。他坚持中医非药物疗法与中药内服外用综合治疗特色,药占比控制在5%以内,力求为患者开出药味少而效高的中药方。
出身中医世家 重视药内药外功夫
自幼在药香中长大的郭剑华,家中世代行医,清咸丰年间其曾祖父的祖父郭熙成在川南开办“郭氏福善堂”悬壶济世,距今有200多年历史,代代相传的医术,到他这儿已是第六代。行医56载,郭剑华先后从事儿科、妇科、筋伤科。
“中医有三宝:中药、针灸和推拿。”郭剑华讲解到,是药三分毒,虽然掌握好药量不会损伤身体,但许多人忘记了中医穴位的妙用,针灸、推拿、艾灸等等药外功夫同样能防病治病,药内药外两者相结合,治疗疾病才会有更好的疗效,同时达到中医大家巧用经方、开方药味少而效高的原则。
因此,郭剑华十分注重针灸推拿之法,在他所著的《筋伤证治精要》一书中,无论是治疗腰椎肩盘突出症、颈椎病还是膝骨关节炎,治疗的第一步都不是中药,而是药外的各种诊治手段,常常一针一推之间,就舒缓了患者大部分疼痛。
记者看过他早年为一名患者进行推拿的视频,从头到脚,手法娴熟流畅,一招一式驰张有度,干净利落,不似推拿更似抚琴,手到病除。在施针上他也同样要求美感,但这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要真正做到手法应从“心”而出,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才能使患者得到最好的疗效。
钻研现代科学技术 创新中医治疗方法
电脑打字、学习影像学知识,掌握现代医学指标……古稀之年的郭剑华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是有益于治病开方的现代科学技术,他都会去了解、去钻研。他常常告诉徒弟们,要看懂核磁共振、CT、X线片看影像,能查看患者的化验单,这是西医医生需要掌握的,同样也是中医需要学习的,这些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应该成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手段的延伸。这些科技能帮助中医医者更准确地找到病灶,尽管古籍医书上没有,但中医医者应该做到“有”能看懂使用,“无”能依旧准确治疗。
郭剑华表示,中医延续至今除了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先辈们流传的古方药典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首先要有自己的辨证思维。”他告诉记者,姑母郭贞卿“药内药外结合”的学术思想使自己走上治疗筋伤疾病以及疑难病症的综合治疗之路。在此基础上,自己又总结创造出“有伤不治伤,治伤先治远端”的理论方法。
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他发明了“中国霸王灸”和“神农塔灸”等灸具,研制颈舒胶囊、膝舒胶囊等注册院内制剂,为方便患者设计了多功能自动牵引床、多功能治疗椅、颈椎治疗椅等器械,获得国家专利4项。训古不泥、广博专一、传承创新,这是一代中医大师应有的风采,也是多年来郭剑华对自我的要求。
致力传播中医药文化 精心科普中医药知识
如今,74岁的郭剑华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为病人施针问药;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传承工作室,精心培养出5名学术经验继承人,其中3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优秀继承者;着眼于中医药发展大局,长期为宣传中医药,为改善中医药发展环境而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
在郭剑华的诊室里,记者看到满满一书柜的书籍及文件资料。他将自己多年来悉心总结的筋伤科普文章、康复方式都一一打印出来,每一名患者问诊后都会得到相应的保健方法,“我讲一遍患者不一定记得住,可按照单子上的文字,他就能一步不错的操作。”据记者粗略统计,这样的便民文章,郭剑华整理了30万字。从如何治疗、饮食禁忌到后期康复锻炼、保健,小到煎煮中药用哪种容器,细致到如何能节省的使用药液,他都一一记载,让患者一眼能懂、方便实操。视患者为亲人,急之所急,想之所想,郭剑华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着为医者的妙手仁心。(梁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