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论小柴胡汤之“汗出而解”
 
柴胡汤是张仲景创制的治疗少阳病的主方, 能够通过和解少阳枢机治疗多种外感内伤杂病, 临床上对其运用广泛, 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但因《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证的描述常出现“汗出而解”, 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后也往往有汗出, 故而关于小柴胡汤是否为“发汗剂”及其何以“汗解”的讨论不断。现就此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以供同道探讨。
 
柴胡汤“汗出”之争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 若柴胡证不罢者, 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及第230条:“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 几次提及服小柴胡汤后“汗出而解”, 故而以经方大家曹颖甫为代表的部分医家认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但病在表者, 可汗而发之, 病在里者, 可引而下之, 少阳非表非里, 又因“血弱气尽, 腠理开”, 正虚邪结, 张仲景明确指出少阳不可行汗、吐、下三法。那么,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 其“汗出而解”究竟是何意?临床服用小柴胡汤出现汗出亦不在少数, 临床医家对小柴胡汤是否为发汗剂争论很大, 小柴胡汤何以能不发汗而汗解呢?要解此意, 首先要明确汗出是怎么发生的。
 
汗出的机制
1. 津液是汗的来源
黄帝内经》认为津液是汗产生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有“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 是谓津”之说, 《素问·评热论》云:“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 “汗者, 精气也”。水谷饮食进入胃中, 脾胃合气化水谷为精气, 精气运行周身, 在体内则为津液, 出于体表则为汗。可见, 汗是津液所化生, 津液是汗化生的物质基础, 只有津液充足人体汗源才充足, 才有汗可出。
 
2. 阳气是汗出的动力
《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 一则是指属阳的脉象出现在属阴的脉位, 二则是指人身体阳气作用于属阴的津液, 津液蒸腾气化而出于体表为汗, 前者被认为是指洪脉热盛汗出之证, 后者才被认为是指汗出的机制[1]。人体津液属阴, 其性沉静, 要靠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才能输布濡养五脏六腑四肢九窍, 并带走代谢废料排除体外。汗液作为人体从体表排除的废液, 也是经过阳气蒸化津液而来的, 只有阳气充沛才能运化津液而为汗。
 
3.三焦-腠理-玄府是汗出的通路
《素问·水热穴论》云:“所谓玄府者, 汗空也”, 津液从玄府排出体表者谓之汗。人体之津液能顺利运送通过玄府是汗出的一个必要条件, 玄府具备至微至小的孔门、孔隙结构, 彼此相接, 自成系统, 构成了一个相对连贯的微小通道, 其与三焦、腠理相通相连, 共同构成了内外贯通的气津运行道路[2]。《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可见, 上焦不通则玄府不通。三焦作为人体孤府, 上、中、下三焦间功能相互影响, 所以三焦通利才能使津液卫气通达玄府。玄府的正常开阖是汗出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玄府的开阖功能正常有赖于卫气的温煦、充养, 《灵枢·本脏》曰:“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开阖也”。《灵枢·决气》言:“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 上焦 (肺) 卫气能将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输布全身, 卫气运行旺盛, 营气随之而行, 卫行脉外, 营行脉内, 一阳一阴, 表里相从, 腠理玄府开阖正常, 汗液正常排出。
 
可见, 津液的充盈是汗出的物质基础, 阳气的充沛是汗出的动力基础, 而三焦通利, 卫营协调运行下, 开阖正常的玄府是汗出的基本通路。汗是人体津液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下通过三焦腠理玄府而出, 是脏腑运化精气温养腠理毛窍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此三者任何一个出现问题则汗出异常, 若三者重新通调和谐则汗出恢复正常。根据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证表现, 其病机可影响三者。
 
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1.邪结胸胁, 三焦不利是主要病机
柴胡汤证虽表现复杂, 但其病机不外乎血弱气尽, 邪正相搏;枢机不利, 气机郁结;相火失布, 少火被郁;阴阳交替, 发作有时[3]。《伤寒论》第101条和149条原文虽未提及不大便, 但可从误下推断出, 其往往有类似于阳明里实的大便不得下, 这是张仲景常用的省文写法;第240条则直言“不大便而呕”。《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少阳病不大便, 其因在于邪结胸胁, 气机阻滞, 少火被郁, 三焦不利, 气津不得下, 大肠津气不足而舟停不下。三焦-腠理-玄府作为汗出的通路, 三焦不利则通路不畅, 阳气作为汗出动力被郁, 阴津作为汗源不能布施, 汗出必受到影响, 而其要恢复正常也必以汗出为表现。
 
2. 汗出是三焦通利的外在表现
伤寒论》第101、149、230条虽出汗方式不同, 一为“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一为“身濈然汗出而解”, 但其汗出机制却相同。服小柴胡汤后, 少阳枢机得解, 阳气得以伸展, 上焦气机疏通, 肺卫之气能够宣降, 三焦通利, 精微随之布下, 大肠津气充足而腑气得通, 三焦-腠理-玄府通路恢复通畅而汗出, 故出现“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第101、149条少阳病误下之后, 柴胡证仍在, 服小柴胡汤后出现蒸蒸而振, 发热汗出而解。全身战栗之后, 汗出热退病解, 后世将其称之为“战汗”, 缘于误下后正气受损。服小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相助, 奋起抗邪, 正邪交争, 正胜邪却之时, 气津得以布化, 故能自然邪解汗出。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五脏热病, 发生“热争” (邪正相争) 时, “至其所胜日汗大出”, “今日得汗, 待时而已 (痊愈) ” (《素问·刺热》) 。故而可知, 小柴胡汤之汗出是病解后三焦通利的外在表现, 与其说“汗出而解”不如说是“解而汗自出”。
 
3. 小柴胡汤药味配伍与汗出
柴胡汤共由7味药组成, 其中, 柴胡味辛, 畅少阳之气机, 散胸胁之郁滞;黄芩味苦, 清胸胁之邪热, 柴芩相配使少阳邪热清而气机复;饮入于胃, 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 若上焦气机不畅, 则水液不散聚于胃中, 故而以辛味之半夏生姜化饮和胃;水津停胃日久或误下后必损伤胃气, 故以甘味之甘草人参大枣助生津化气。上焦得通, 中焦阳气阴津得以相和, 气津运行得以恢复, 三焦通利, 则病除汗出。汗法是指通过开泄腠理, 促其发汗, 使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 小柴胡汤中并无大队解表发汗药, 也不是通过发汗来驱邪外出的, 所以不能称其为发汗剂。其能病解汗出, 全赖于诸药相和, 使上焦气机得畅, 中焦气津相和, 三焦通利, 阳气得展, 阴津得运, 三焦-玄府汗出通路恢复通畅, 就如同被污垢堵塞的水管, 非是水冲击污垢而出, 却是污垢先被化解后, 水流自然而出。
 
综上, 汗出是阳气蒸化阴津从三焦出玄府而成, 若人体因内外邪气而阴阳失常, 三焦不通, 玄府闭塞, 则汗出异常;若去除病因,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阴阳再次平衡和谐时, 三焦通利, 卫气司玄府开阖正常, 则会以汗出作为其恢复正常的外部表现。小柴胡汤能清解少阳郁结, 助运中焦气津, 恢复三焦通利, 使津液正常输布, 所以小柴胡汤虽然不是发汗剂却能病解汗出。
 
参考文献
[1]陈震霖, 张景明.解读“阳加于阴谓之汗”.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5 (2) :9-10
[2]罗再琼, 杨青.浅论玄府.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5 (12) :1853-1854
[3]林士毅.小柴胡汤证病机探讨.国医论坛, 2008, 23 (2) :1-3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孔競谊 周永学

上一篇:乌梅丸主证病机 加味乌梅汤治秋燥案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