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形、气、神3个要素构成。人的生命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在“神”的主宰作用下,通过调节“气”的运动变化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藏象也正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以气、神为功能、信息的生命系统。区别于西医学基于人体解剖学研究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认识疾病的模式,中医学以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运用象思维开展对脏腑功能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论述脾形、脾气、脾神及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深化对中医脾的特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解,以期为临床治疗脾病提供思路。
形、气、神构成生命体
形指人体的有形实体,它包括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人体生命活性物质等。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充斥于人体周身,弥散于有形机体的周围。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称气“是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之神是指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夫形者,生之所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明确提出形、气、神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形为气和神的房舍,是生命过程的载体;气为充养先天形体的营养品,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神为形气之主,生命在神的主宰和调控下才能进行有序的活动。《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脾形、脾气、脾神密切相关
中医学除了对脾解剖学位置(位于腹腔上部,隔膜下面,在左季肋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的详细描述,也有对脾形态(“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 “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的认识,还对其五行特性进行了归类,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中医学运用象思维,以古代哲学思想作为方法论认识研究人体藏象,总结出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中原地带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气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古人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总结出脾五行属土,在天与长夏相应,其气为湿,类于“土爰稼穑”的特性。脾在五行属土,与长夏湿气相通应,土地承载长养万物,湿气滋养化生万物,正与脾气功能相应。《管子·四时》云:“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 班固《白虎通·五行更生》曰:“土所以王四季何?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无土不高。土扶微助衰,历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须土也。”土(大地)居中央,春木的生发、夏火的旺盛、秋金的形成、冬水的高涨皆依赖于其扶助作用。
脾气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亦是体现“脾者土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的特性。
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在机体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属于生。可见运用五行取象比类的思维认识脾形才可全面掌握藏象脾的生理特性、功能及病理变化。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是脾气作用的集中体现。脾可将饮食物化为精微物质,脾气转输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输布全身;向四周布散滋养濡润其他脏腑、四肢百骸;通过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作用,调节全身津液及气机的升降出入。脾主统血是脾气功能的特殊表现,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狭义的脾神表现形式有2个方面:其一,脾藏意,指脾具有思维、记忆、意念的功能。《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将从外界获得的认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意念的神志活动。其二,脾在志为思,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在脏为脾……其志为思。”思,指思考、思虑。
脾形与脾气
现代人体解剖学将脾纳入淋巴系统,认为脾是最大的淋巴器官。脾实质及脾的血液循环结构是其造血、储血、滤血、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等功能的基础,也是中医学脾部分生理功能的西医学基础。西医学发现脾内有大量静脉窦和脾髓,含血丰富,当机体发生大出血或出现严重应激状态及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时,脾就会将储存的血液释入循环,维持血容量稳定,发挥调节血量的作用。脾还储存大量血小板,正常人输入一定量血小板后,约有30%储于脾中备用,血小板黏附于网状纤维上不受破坏,可反复进入血循环,这可能是脾气统摄血液功能的西医学基础之一。
肌肉、四肢、口、唇是脾形的外在表征。《素问·痿论篇》有“脾主身之肌肉”之论。全身肌肉赖脾气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脾失健运,肌肉失养,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临床上,肌肉痿废不用等疾患常从脾胃治疗,如《素问·痿论篇》记载:“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以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五阅五使》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泽。
脾气与脾神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脾气健运,营气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即表现出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脾气失于健运,营气化生不足,气血乏源,髓海失养,则善忘,呆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云:“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脾在志为思,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思虑活动的物质基础,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若脾虚则不耐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