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感冒>正文

张泽生擅用豆豉治温病

豆豉,又名淡豆豉、香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而成。以青蒿、桑叶发酵者,味辛、甘、微苦,性凉(寒);以麻黄、苏叶发酵者,味辛、性微温。现在多用前者。豆豉归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郁之效。本品辛散轻浮,能解表发汗,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用之;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故仲景创制栀子豉汤治疗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张泽生(1895—1985),江苏丹阳人,年少习医,先受业于当地名医张伯卿,后师从孟河马培之嫡传贺季衡先生。学成后,在丹阳行医30余载。1956年赴江苏省中医院主持中医内科工作,擅于诊治温热时病和内科杂症。张泽生在治疗时行疾病中常喜用豆豉,认为无论在卫气营血的任何阶段,豆豉均可用之,现归纳如下:
 
温病初起表热偏重,多主以辛凉之剂,然若表邪郁闭,则不宜早用辛凉。尤以南方地区湿气偏盛,若感受温邪,理宜宣透,但又不宜用麻、桂等峻烈发汗,恐生变端。初起寒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者,多以葱豉汤(或葱豉桔梗汤)治之。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张泽生认为,豆豉本黄豆所制,豆性本微寒,但得蒸晒酝酿,其气必然微温也;葱白之性虽属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故发汗而不伤津。苏颂说“古今方书用豉治疗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得时气即先用葱豉汤服之取汗,往往便瘥”,由此可见。唯葱白入汤煎,有人畏其辛温味浊而难服,或改用鲜生姜皮,取其与豆豉相配伍“以皮走皮”之义,且其性尚缓,汗出不多,可有泄卫透邪之功。若风温证,见咳嗽较著,可用豆豉合杏仁浙贝母前胡瓜蒌皮、竹茹等随证选用;寒热无汗,泛恶,苔黄,以豆豉配竹茹;协热下利,以豆豉合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
 
表邪欲解,邪热欲入气分,内扰胸膈,虚烦懊憹不安,可用豆豉配栀子,即《伤寒论栀子豉汤。栀子清心除烦,合豆豉宣泄胸中郁热,则懊憹自止。此时虽见里热,却又不可早投辛寒、甘寒之品,恐其闭邪;虽有脘痞饥嘈而又非痞证,正如张石顽云:“懊憹诸症,无积可攻,无痞可散,唯栀子豉汤可开发虚人内陷之邪,一涌而迅扫无余。”
 
若阳明热盛而见壮热、多汗、大渴、脉洪大者,当以白虎汤治之。然汗出不多者,张泽生亦常配豆豉以透邪外出。曾治一患儿,5岁,症见壮热无汗、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入门即可闻其声。前医先投麻杏石甘汤未效,询知其无汗,张泽生遂于前方中加入豆豉12g,药后汗出热退,咳喘即大减。此表里俱热而邪无外泄之机,欲使邪解,当助透达,加豆豉一味,解肌发汗,引邪外透,病乃向愈。
 
若表邪未罢,邪入营血,劫烁真阴,发热,口渴,舌红而干,热盛津伤,可用生地、豆豉同煎,津伤可用(鲜)石斛、豆豉同用。在滋阴清热方中,豆豉之透达有托邪外出之功,此亦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如《医效秘传》之神犀丹有清营开窍、凉血解毒功用,其中的豆豉具有宣泄透邪之用。又如《肘后备急方》中的黑膏汤治温毒发斑,也是将豆豉和生地同用。然邪未入营或阴液未伤时,切勿早施益阴之味,否则关门留寇,邪恋不解。
 
前人有“新感非汗不解,伏邪非透不达”之说。豆豉既能解表发汗,但其发汗之力较弱;又能透邪外达,使邪从表出。现代研究表明,豆豉中含脂肪、蛋白质和较多酶类,有较好的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也印证了《本草纲目》云豆豉有“调中”作用,在温病中应用也符合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重视胃阴的思想。从张泽生对一味豆豉通过不同配伍灵活应用于温病的各个阶段来看,他考虑到了江南地区多湿、患者体格偏弱的特点,遣方用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充分体现了孟河医家“轻可去实”的用药特点。(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上一篇:沈桂祥诊治“三阳合病”验案辨析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