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感冒>正文

伤寒厥阴病经验方 当归四逆汤 乌梅丸 四逆散

厥阴病是伤寒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消长、寒热错杂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余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厥阴病四方经验整理如下。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脉细欲绝。证属血虚寒厥。
 
药用: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上七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次。
 
方解:本方以当归甘草甘辛苦温为主药,合桂枝细辛通草辛通而散经络寒邪之凝滞,则厥寒、疼痛、麻木等可解。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合用,调和营卫,可内可外,其间虽有芍药酸苦,仍不失辛甘发散为阳,在表以祛寒邪,在里以解凝涩。而当归芍药合用,则更有养血活血之妙,共成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之功。
 
当归四逆汤为桂枝汤类方,主要用于血虚寒凝、阳虚脏寒、经脉不利之证,其辨证要点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临床中只要掌握这一内涵,灵活变通,效果明显。刘启廷曾治疗一男性患者,李某某,75岁,1992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全身怕冷,手足发凉,腹痛呕吐,关节疼痛。患者素体虚弱,稍受风寒则全身发凉,关节冷痛,近期外出受风,上症加重,伴见脘腹冷痛,吐痰涎清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刻诊见患者精神萎靡,形体消瘦,活动欠灵活,面色青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无力。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经。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药用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细辛5g,通草5g,甘草10g,吴茱萸15g,大枣25枚,生姜3片。水酒(黄酒)各半煎服,每日1剂,分4次温服。服药5剂后,家人来述,患者自觉身体渐有温暖感,关节疼略减,精神改善,食欲增加;原方再服10剂后,肢冷减轻,腹痛呕吐消失,稍能活动;连续服用50余剂后,患者体质明显改善,活动自如,疼痛消失,食欲增加,但仍不耐寒,停药后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以助阳暖身。
 
本案患者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疗宜温经生血,散寒通络。以桂枝汤解表以解外,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倍用大枣,肝欲散,当以辛散,用细辛之辛通三阴之气血,可解在表之严寒,用通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用以开厥阴之阀而行于肝,重用芍药防相火为患,桂枝芍药生血于营,细辛通草行于卫,甘草大枣气血以和,且缓中调肝。营气荣脉,气血行于肌表则手足温。再加患者素体阳虚,受寒后腹痛呕吐,加吴茱萸、生姜以温肝散寒,温胃止吐。并以酒水各半相煎,取酒之粮食精华,酒性大热,能引诸经,通血脉,散风寒。虚寒者加酒最适宜,以解寒邪痼冷而病愈。
 
本证与四逆汤证同为厥症,但四逆汤症是少阴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故手足厥冷而脉微欲绝,本证是厥阴血虚寒凝,经脉失养,故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厥冷有轻重之别,脉在细微之间,临证时应当注意,不可忽略。
 
乌梅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辨证要点:呕吐蛔虫,心中痛热,或痛引肩胛,饥不欲食,得食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心烦不安,痛止则安静如常人,或久利,脉微,苔白滑或黄。证属寒热错杂,阴阳胜复。
 
药用:乌梅300枚,细辛18g,干姜30g,黄连48g,附子18g,当归12g,蜀椒12g,桂枝18g,人参18g,黄柏18g。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合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服3次,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本方以乌梅为君,重用乌梅之酸,敛肝阴而制木火之横逆上亢;伍人参可培土以御木侮;伍细辛、蜀椒疏肝而不使过亢;伍黄连黄柏酸苦涌泻以泻肝火;伍当归可养肝血而滋肝体,以固厥阴之本。从清上温下的功用看,黄连黄柏苦寒,清泄上攻之木火;附子干姜细辛、蜀椒辛开厥阴气机,疏通阳气而温下寒。寒温并行,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相反相成。
 
乌梅丸是治疗胆道蛔虫的代表方剂。刘启廷在20世纪60年代曾治疗一例男性患者,55岁,农民,某日突然发生上腹绞痛,阵发性发作,痛则不可忍,呕吐蛔虫数条,腹部胀痛拒按,口干舌燥,渴不欲饮,大便秘结,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寒热错杂,下寒上热,蛔虫因寒上扰。治疗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化裁:乌梅30g,细辛5g,干姜20g,黄连10g,熟附子10g,当归12g,川椒10g,桂枝15g,人参15g,黄柏10g,大黄10g。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3次服下,2小时服药1次。服药3剂后,腹痛消失,排便多次,粪便中有蛔虫近百条。嘱少量进食,多温少寒,讲究卫生。
 
张仲景的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之所以疗效显著,主要是掌握了蛔虫的特性,即闻甘即起、闻苦即安、遇辣则头浮而下的规律,故在药物配伍中灵活地荟萃酸苦辛温于一方之中,用于蛔虫引起的寒热错杂、阴阳胜负的症候。
 
四逆散
 
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辨证要点:手足不温,胸肋满闷疼痛,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或咳嗽,或心悸,脉弦。证属阳郁不伸,气机不舒。
 
药用: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上四味各30g,捣碎,每次服用6g,每日3次。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芍药和营而调肝脾,甘草缓急和中。全方具有宣畅气机、透达郁阳的作用,能使肝气调达,郁阳得伸,肝脾调和而肢厥自愈、腹痛泻痢下重遂止。
 
四逆散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有四逆一症而得名,然此四逆,绝非寒厥、热厥,乃阳气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即所谓气郁至厥,其余各症均为气机不畅所引起,古今不少注家均认为,本汤证应以腹症为主,而其他各症均为副症。刘启廷曾治疗一女性患者,孙某,45岁,2015年6月7日就诊,症见腹部胀满疼痛,掣及胸胁,情绪激动,四肢不温,大便不畅,舌质红,苔白,脉稍弦。证属阳郁不伸,气机不畅。治宜升阳解郁,散积化滞。方用四逆散。药用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5剂后,自觉腹满胸胁胀痛明显减轻,四肢温暖,情绪较前改善,大便通畅,前方又予3剂。3天后来诊告知已痊愈,嘱其生活调理。
 
本方药虽四味,直对病机,柴胡苦平,升阳解郁,枳实微苦,散积通滞,宽胸下气,二药皆在提高阳气的升散性;白芍甘草酸甘和阴,以节制其升散疏利太过,是以阴调阳之意,为宣疏郁滞、平正通达之剂。
 
仲景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三方均治四肢厥逆证,但其病机用药却各不相同。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化热,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冷不甚,或指头微温,按之稍久则有温感,又见身热、脉弦等;四逆汤证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温煦四末所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疲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当归四逆汤证是因血虚受寒,寒凝经脉,阳气不达四肢末端,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厥逆较轻,仅在腕、踝,并伴肢体疼痛等症。
 
白头翁汤
 
伤寒论》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辨证要点: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小腹急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湿热下迫,秽浊壅滞。
 
药用:白头翁6g,黄柏9g,黄连9g,秦皮9g。上四味,加水1400ml,煮取400ml,去渣,日服3次。
 
方解:本方以白头翁为主药,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清下焦湿热,是治疗湿热与热毒下利的要药;黄柏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坚阴厚胃肠;秦皮苦寒,能清肝胆及大肠湿热,又可凉血坚阴止利。四药合用,共成清热燥湿、凉肝解毒之剂,对湿热、毒热下注之下利有很高的疗效。
 
白头翁汤是中医治疗热性痢疾疗效较好的一首方剂,特别是治疗湿热下利即细菌性痢疾效果尤为显著。刘启廷曾治疗一男性患者,郭某某,45岁,于2005年6月5日就诊。主诉腹痛,泻下急迫,脓血便,日十余次,伴有发热,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肛门灼热疼痛,查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数。证属湿热下迫,秽浊壅滞。治宜清利湿热,化浊通滞。方用白头翁汤:白头翁15g,黄柏9g,黄连9g,秦皮9g。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2小时服用1次。服药3剂后,发热、腹痛减轻,排便次数及脓血减少,但排便时仍有急迫感,粪便中黏液增多,肛门烧灼稍减,又予上方3剂继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三诊时发热、口干舌燥、腹痛、肛门烧灼感消失,大便日一行,便稀,小便清长,食欲增加。停药观察,嘱患者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白头翁汤方药虽4味,但善走肠道,寒以泄热,迅速降低肠道中的温热性,使下利脓血、肛灼等症消失。阳热的发散性减弱了,则整体性的发热、口渴得以缓解。苦能燥湿,用以降低湿邪秽浊的黏滞性,以除肠中的壅滞,使气机畅利,腹痛、里急后重诸症可除。(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上一篇:孔祝三 感冒二方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