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是使用针具刺激身体表层而调整机体的结构与功能而达到治病目的。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极其广泛。那么什么样的通路让针灸发生了治病作用呢?针刺后,在这些通路里发生了什么呢?经典针灸学认为针灸是通过经脉、络脉、浮络、孙络等功能信息通道发生作用的。气血在通道里的变化产生针灸的疗效。
现代针灸学认为针灸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的网络结构或者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已知解剖结构而发生作用的。神经介质、免疫因子、内分泌素在网络里的变化是针灸作用的结果。
经典经脉理论包含了大量的人体内外、上下、前后的联系。当人体科学发现了更多的这些人体不同部位的联系时,我们把它们拒之于经脉理论大门之外呢?还是用来丰富我们的经脉理论?经脉理论是固定的,还是发展的?经脉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还是渐变重构的?
《黄帝内经》提出过经络树状模型
《黄帝内经》的经脉理论包含着针灸医学的多个模型。其中之一就是经络环状模型。在这个经脉连环的模型里,十二经脉前后相接,阴阳相间,气血流注,如环无端,三阴分部,三阳分区,十二经脉阴阳配置,手足三阴三阳表里关联,内属于府藏,外络于穴位。阴经属脏,阳经属腑,脏络于腑,腑络于脏。
从古代针灸经典著作到现代针灸教科书,经络环状模型都是针灸医学的核心。在这个核心里,构成经脉学说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是针灸医学的基础。这个环状模型统治着针灸医学理论两千多年,也为针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临床医生和针灸学者们发现新的穴位时,他们自然地把它们就归入了十四经络中,就如同新发现的化学元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个空缺填补上一样。
然而,经络环状模型带来一些理论和临床上的困惑。比如,如果经络气血仅仅沿着经络环形流注,那么经络之外的针刺为何出现卓越的临床效果呢?
其实,《黄帝内经》提出了针灸理论的两个经脉模型:环状模型和树状模型。在经文中,环状模型更加集中一些,也更加系统一些,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里。树状模型则散见在《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的诸多章节里,比如《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根结篇》《卫气篇》《始终篇》《本输篇》《邪气脏腑病形篇》《病本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标本病传论篇》《五常政大论篇》等。
在经脉理论的树形模式里,根结、标本、本末、始终是重要的概念。经络理论反映的是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黄龙祥把这些相关联系称之为“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在经典针灸理论中,根结和标本的奠基作用是巨大的,经脉理论的树状模型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经络树状模型有临床、科研意义
树是伸展的,环是往复的;树是生长的,环是循环的;树是开放的,环是封闭的。经脉之树的模式“注重标本、始终的概念,以四末为本为根,以头面躯干为标为结”。经脉之树的复活会带来具有丰富临床意义的十二经脉遍诊法、三部九侯法的恢复。近年来各种触诊方法的广泛流行正是佐证。
树状结构在诊疗、刺法上有着独立的丰富内容,并且能够包容现代人体科学所发现的身体不同部位之间的非纵向的功能联系。
比如,在现代针灸理论中,针灸能够激发神经介质、免疫因子、内分泌激素交流的通道,便可以纳入树状模型中;另外,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实验研究发现了诸多体表与体表之间、体表与内脏之间的联系都可以纳入树状模型中。
现代西方医学和传统东方医学的本质差别是方法论的不同,西方医学是还原论,中医学是系统联系论,当然在诊疗手段上二者也有不同。
然而,无论经典针灸学还是现代针灸学,研究对象都是人体,对于人体机能重要性的认识应是西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共识。如果把现代人体科学已经确定了的那些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的联系加入到开放的经络系统中来,那我们的经脉之树就会更加茁壮、更加枝繁叶茂。(巩昌镇)
来源:中国中医报
来源:中国中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