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心脏病>正文

心悸之房颤辨治方论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 一。 中医将其归为心悸, 其发生与感受环境影响之外 因与饮食、 情志、 药物等内伤有关, 有气血阴阳之虚 和痰饮风毒之实的病机特点, 并与心神相关。 中医治 疗房颤在缓解心慌症状方面优势明显。 本文挖掘古 籍方书, 结合临证实践, 参考心悸中医诊疗指南评价 研究及相关数据挖掘的结果 [1-2] , 甄选方理深厚且临 床行之有效的古方, 根据治法进行归纳, 并从方源、 方解、 临证应用方面进行阐述。

治心调营卫

1. 温阳化饮, 潜镇安神 《伤寒明理论》云: “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 也” [3] 。 “阳加于阴谓之汗” , 汗出过多或攻下误治等 原因, 损伤心阳, “阳气者, 精则养神” , 心阳受损, 心 悸喜按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进而不能潜敛, 浮越 于外, 心悸伴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甚 者心阳不振, 阴邪上乘阳位, 若阴寒上逆而发奔豚伴 心悸桂枝加桂汤主之; 若痰浊上扰, 心悸伴易受惊 吓, 桂枝芍药加蜀漆龙牡牡蛎救逆汤主之; 若下焦 寒饮欲动, 心悸伴脐下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汤主之; 若水气上冲, 心悸头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汤主之; 若胃阳亦虚, 水停中焦, 心悸伴小便利, 茯 苓甘草汤主之; 若肾阳亦弱, 水饮泛滥, 心悸头晕 畏寒, 真武汤主之。 阳虚以舌淡胖为证, 水泛以苔水 滑脉沉紧为审证眼目。 阳虚必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 且不可用芍药等阴柔之品, 以防有碍胸阳的温通; 心神浮越必用龙骨牡蛎镇敛宁心, “皆须定其浮气 也” [4] ; 痰浊必用开胸化痰之药, 蜀漆可用竹茹陈皮 半夏代替; 上冲明显必用桂枝平冲降逆。 水饮上乘, 必用苓桂剂, 奔豚未发不用白术, 脾阳不足者重用生 姜, 肾阳不足者需加附子

2. 滋阴养血, 通阳复脉 “心者, 生之本也, 神 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 汗血同源, 精血同 源, 故而汗家失精家, 或者思虑过度暗耗精血, 导致 心血虚损, 甚者阴损及阳, 心动悸, 脉结代, 炙甘草汤 主之。 该方七分阴药, 三分阳药, 其中, 生地黄1斤峻 补真阴, 大枣30枚滋化源, 安五脏, 此二药均为《伤 寒论》经方中用量最大的, “开后学滋阴之路” [5] 。 麻 仁、 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 免致阴虚泉竭, 为张仲景 救阴退阳之妙法 [6] 。 配合桂枝甘草以及清酒振奋阳 气, 以达速充血脉, 立止动悸之效。 经后世温病学派 发挥, 将炙甘草汤中三分阳药减去, 加上牡蛎、 鳖甲、 龟板而成三甲复脉汤, 用于治疗温病后期耗血伤阴, 心中憺憺大动, 脉细促者 [7] 。 《摄生秘剖》创天王补 心丹, 《体仁汇编》载柏子养心丸, 二方均治疗心肾 阴虚之心悸, 然天王补心丹为滋阴养血与宁心敛神 标本兼治, 柏子养心丸则以滋补为主。 而李东垣创制 朱砂安神丸, 则专为治疗心浮气乱 [8] 之标而设。 3.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 失精家, 男子盗汗女子 带下亦是失精, 阴损及阳, “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 阳不固摄则更易失精, 阳失温煦则下寒, 阴虚阳上浮 则上热, 此阴阳两虚, 以阳虚为主的阳气上浮, 导致 心悸, 若用桂枝附子肾气丸之类助阳, 则阳愈亢, 精 愈失; 若用知母黄柏地黄汤之属养阴, 则阳不化阴, 阳亦受损; 若用金樱子、 沙苑子、 芡实、 莲须之类固 涩, 则只短暂收敛上浮之阳气, 转而火愈旺。 针对如 此复杂之虚劳病, 应用《难经》 “损其心者, 调其营 卫” 的思路, 另辟蹊径,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 枝汤 “外证得之能解肌祛邪气, 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 阳” , 调在表之阴阳, 即是调和营卫, 龙骨牡蛎潜降 阳气, 此方适用于活动后心悸, 伴下焦寒冷, 并见头 晕脱发等上热之症。 《神农本草经》载龙骨、 牡蛎均 为上品, “龙骨主心腹, 鬼注, 精物老魅, 咳逆, 泄利, 脓血, 女子漏下, 症瘕坚结” ; “牡蛎主惊恚怒气, 女 子带下赤白” , 可见, 龙骨质黏而敛降, 微辛而仍有开 通之力, 更可收敛游浮于外之魂魄; 牡蛎潜降而软坚 化痰散结, 二者配合尤其适合于虚劳病久魂散, 久病 生无形之痰瘀阻滞, 实为治疗失精家心悸之佳品。

治肝调脾胃

1. 和解少阳, 泻热安神 邪入少阳, 胆火上炎, 胃 热上蒸, 弥漫三焦,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 则笑不休” , 心神逆乱而神智不明, “胆者,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 胆气不足而神怯, 与外界沟通, 容易感受 环境的影响, 感情敏感, 易受惊吓, 或因事有所大惊, 或闻虚响, 或见异相, 因惊而悸, 甚者心虚烦闷, 坐 卧不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小柴胡之半量和解 少阳, 和胃降逆, 满者忌甘, 故去甘草, 配桂枝通达郁 阳, 配黄芩清少阳之热, 辅大黄之勇, 开阳明之合, 配 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定惊, 其中, 铅丹禀千金之体, 受癸 水之气, 能清上焦无形之烦满、 中焦有形之热结 [9] , 可 用磁石或代赭石代替。 另茯苓宁心安神半夏可引阳 入阴, 可治目不瞑, 安神之品, 少用为佐。 此方可广泛 用于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之心悸患者, 因其均 有少阳郁结, 胆气不足, 心神浮越之基本病机。

2. 清胆和胃, 理气化痰 对于胆胃不和、 痰热上 扰之心慌, 伴失眠, 苔腻, 温胆汤主之。 目前, 常用的 温胆汤出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由 《备急千金要 方》衍化而来。 《医方集解》 将其归为和解剂, 总结为 治疗痰热不眠, 虚烦惊悸, 口苦呕涎。 方以二陈治一 切痰饮, 加竹茹以清热, 加生姜以止呕, 加枳实以破 逆, 相济相须, 虽不治胆而胆自和, 盖清化痰热, 则 恢复肝胆似春气之温和舒畅调达, 故而命名温者, 乃 温和之温, 非谓温凉之温也。 “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 闭” 。 清晨是肝气疏泄、 阳气生发之时, 肝胆气弱则当 旺不得旺, 脑神失养, 浊阴痰饮上扰, 诸症加重; 至暮 阳气内敛, 诸症减轻。 故而曾有学者考温胆汤立方本 意: “名为治胆寒, 实则治脑之正气不足” [10] 。 即强调涤痰醒神之力, 治疗精神刺激发病者尤佳。 3. 建中补虚, 调养气血 生理上, “中焦受气取 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 脾胃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 供养心血, 而且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 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 脾胃化生之饮食精 微, 以及携带之浊气, 一并归于心, 故而脾胃运化能 力的强弱对于心主血功能的影响颇大, 而 《伤寒论》 言: “胃不和则烦而悸” 。 因此, 饭后心悸发作者, 临 证化裁, 加用焦三仙、 鸡内金等健脾消食之药尤为 关键。 脾虚日久生化乏源, 气血两虚, 心脾两虚, 心 无所主而发为心悸, 血虚神扰不宁而心烦, 小建中汤 主之。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 加饴糖而成。 重 用饴糖甘温补中, 安奠中州, 芍药养血和营, 与辛味 相合, 防止阴药过于滋腻, 运转生化之源, 脾胃复则 气血自生。 而后世《济生方》 之归脾汤则是心脾气血 标本同治之经典补益方剂, 人参黄芪甘草补脾补 气, 茯神、 远志、 酸枣、 龙眼肉补心补血当归养 血, 木香行气, 补而不滞。

补肾益命门

1. 六味八味, 阴阳同求 八味丸出自张仲景, 钱 氏减桂枝附子而成六味地黄丸, 而善用六味八味者 莫如医巫闾子。 赵献可为温补学派代表人物, 认为命 门是无形之火, 在两肾有形之中, 是两肾间动气, 象 坎卦, 一阳陷于二阴之中, 为一身之太极, 主宰先天 之体, 流行后天之用, 在心悸的治疗上往往加意于命 门, 不忘乎阴精。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心悸, 或伴头晕 目眩, 潮热盗汗, 腰膝酸软, 且左尺脉虚弱而细数, 属左肾之真阴不足者; 八味丸适用于心悸, 或伴纳少 便溏, 尿频夜尿, 且右尺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 属命 门之相火不足者。 “命门君主之火, 乃水中之火, 相 依而永不相离也, 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 毫不敢去 火, 只补水以配火,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 此六味地 黄丸之理; “火之不足, 因见水之有余也, 亦不必泻 水, 就于水中补火,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乃八味丸 之妙。 赵氏强调此二方不可加用人参等脾经药物, 以 混杂入中焦药物有到不得下焦之嫌; 且不可加入知 母、 黄柏, 盖知母、 黄柏苦寒泄水, 不能补水, 且有 损于肾也, 阴虚火旺者滋其阴则火自降; 而泽泻虽泻 肾邪, 然不可减之, 此乃取其养五脏、 益气力、 起阴 气、 补虚损五劳之功也 [11] 。

2. 左归右归, 益火壮水 左归丸左归饮、 右归 丸右归饮出自张介宾之 《景岳全书》 。 张景岳对经子 百家穷研博览, 认为阳常不足, 阴本无余。 《大宝论》 言: “阳气之可贵” , 《真阴论》 言亦不忽视阴乃阳气 之根, 故而治疗应阴阳同求。 “上不宁者, 未有不由乎 下” 更是直接指出心悸的发生与肾命关系密切。 因 此, 症见心跳不宁 , 伴虚热盗汗、 眼花耳聋、 口干腰酸 者, 速宜壮水之主, 左归丸主之; 伴见怯寒畏冷, 便溏 尿频, 痹痛水肿者, 速宜益火之源, 右归丸主之。 此 二方为急补峻剂, 轻者用左归饮右归饮。 《新方八略》 曰: “阳虚者, 宜补而兼暖; 阴虚者, 宜补而兼清” [12] 。

左归丸中补阴之中必加鹿角胶、 枸杞子之阳药, 虚火 上炎者则去之, 加女贞子、 麦门冬补而兼清; 右归丸亦 是补阴之中加大阳药比重, 必杜仲、 肉桂、 附子补而 兼暖。 张景岳尤其注重熟地黄的应用, “熟地以至静 之性, 以至甘至厚之味, 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 药” , 熟地黄大量应用需加阳药推动, 以防碍胃之弊。 3. 贞元之饮, 济补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 出 于喉咙, 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焉” , “胃之大络名曰虚 里,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 因此, 宗气 不足, 可见心慌发作, 虚里处跳动明显, 咽喉发紧, 呼 吸不畅, 可用张介宾所创之贞元饮。 《新方八阵·补 阵》 言贞元饮 “治气短似喘, 呼吸促急, 提不能升, 咽 不能降, 气道噎塞” 。 贞元饮由熟地黄七八钱、 炙甘 草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组成。 补阵29方中以此方为 基础的占12方之多。 此方依旧重用熟地黄, 配伍当 归——血中之要药, 专能补血、 能养营养血、 补气生 精、 安五脏、 强形体、 益神志, 可有填补精血之功。 一般认为, 宗气乃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加以呼吸 之清气, 而其不足与上浮仍与肾精相关, 而张介宾从 补益肾精方面济补宗气而安心悸, 实为创举。 张氏精 通易理, 取贞元之名, 盖 “乾, 元亨, 利贞” , 元者, 始 也; 贞者, 正固也。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陈光 王阶

上一篇:严重心律失常 方拟司天静顺汤合薯蓣丸

下一篇:缺血性心脏病中医病案举隅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