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医派三百年》一书中,有一张1983年元旦“武进县医学会《孟河四家医集》编写组合影”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前排左起依次为周少柏、杨伯棠、时雨苍、张元凯,后排左起依次为王同卿、潘焕鹤、陈亦文、李才元、殷士杰。
武进县医学会,全称为“武进县医药学会”,成立于1979年5月,地址在当时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关河路,1981年8月15日迁到白云渡(现江苏省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后北岸),同时启动了孟河医派书籍收集和整理工作,设置专门组织,调集专业人才,广泛征集,分头整理,反复搜寻,校正讹误,选择补充,数易其稿,始告功成。
这张老照片中的时雨苍、张元凯、王同卿、潘焕鹤等人与我相交甚好。为了弄清照片上每个人的姓名和原来单位,2018年4月28日,我专程至常州市钟楼区卜弋卫生院采访,找到仍在上班的陈亦文,他既是张元凯的弟子,又是当年的编写组成员。年逾古稀的陈亦文戴上老花镜,逐一清晰地指认其中人物。
陈亦文介绍说:分管并参与编写《孟河四家医集》的时雨苍(1930—)(前排左4),是时任武进县卫生局副局长,常州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2007年常州市中医药学会成立孟河医派研究会时,他被推选为名誉会长。
陈亦文回忆当时编写成员时说,周少柏来自武进县湖塘镇鸣凰卫生院,殷士杰来自武进县南夏墅卫生院,潘焕鹤来自武进县奔牛人民医院,都是当时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市)中医界的“笔杆子”。
张元凯(1916—2002),是《孟河四家医集》的主编,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人,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张元凯自幼好学,16岁拜孟河医派传人杨博良为师。他少私寡欲,与人为善,悟性很高,深得杨博良赏识。
我珍藏了1984年4月26日的《常州日报》,当年老报人张一农在位于白云渡28号的武进县医药学会采访,张元凯如数家珍:“他们(指孟河四家)的医学专著,新中国成立前出版问世的不过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散失在民间。如果不及时抢救,就有湮没失传的危险……其中有从费氏后裔征集到费伯雄著《费批医学心悟》的手迹;有巢渭芳的《临床医话》;也有我珍藏多年的《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务存精要》《马培之医案》等。此外,还有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里搜集到巢崇山的《千金珍秘方选》;丁甘仁的《家传珍方选》等三十多种过去从未公开的重要资料。”
常州市名中医潘焕鹤,比张元凯年轻24岁,是《孟河四家医集》的参编者,如今81岁的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张元凯抱病写书的情景。张元凯中年家贫,患肺结核咯血,生命垂危,后练气功而康复。张元凯编纂《孟河四家医集》时已65岁,因操劳过度,又复咯血而病休半月,尚未痊愈,又继续奋笔疾书。为收集遗存资料,他们三访孟河镇,还赴江阴市访问江阴名医刘济农及邢鹏江等。时值清明时节,终日细雨纷纷,乡间小路崎岖湿滑,每至狭路缺口,由潘焕鹤扶张元凯而行,可谓但求书早成,不顾人劳顿。
五度寒暑,编写组收集整理孟河四家医著26种,名为四家,实收六人著述,其中,费伯雄、费绳甫医集6种,马培之医集9种,巢崇山、巢渭芳医集4种;丁甘仁医集7种。216万字的《孟河四家医集》著成,张元凯与杨伯棠带着《孟河四家医集》样本赴京请领导作序,时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的吕炳奎欣然挥毫为之作序。1985年9月,该书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于1989年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倾注张元凯大量心血的《孟河四家医集》出版后,张元凯诗兴大发,共写了三首诗,其中1986年3月10日的《和费益人春夜遣怀》全诗如下:“砥砺临床五十年,革新无计热肠牵。肯留秘箓经三世,为拔隽才选万钱。安事菱花悲白发,还将灵药沃心田。书刊不负归来愿,好趁斜阳写夕烟。”
诗中的“书刊”指《孟河四家医集》,“不负归来愿”是指没有辜负回到白云渡著书的愿望,趁着黄昏西斜的太阳,谱写人生更美的华章。此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张元凯奋发有为,在80岁高龄又出版了121万字的《医刍融新》,真可谓“骥老心犹壮,身休业不停”。
今年6月24日,张元凯已年逾古稀的女儿张璇芳来看望我,说他们兄妹正在准备编写《张元凯百年诞辰文集》,还赠送给我两张他父亲1987年在武进医药学会时的中医处方笺和一本《医刍融新》。如今,这张老照片、老处方笺和这部遗著都成为我收藏的至宝。
《医刍融新》中的“宝库允当勤发掘,大医还须一精诚”诗句,正是一代代中医人的真实写照!(单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