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安徽中医药大学彭代银教授团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联合编写的《中国冷背药材清源图鉴》正式问世。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对冷背药材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鉴定图典,为鉴别冷背中药资源、促进冷背药材流通、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冷背药材是药材市场经营中约定俗成的术语,指那些不常用、一般的医院药房或药店不具备却又有一定需求的药材。冷背药材与常用中药相比较,前者品种繁多、交易额小,多用于民间单方、验方;后者则销售量大、交易额大,为医药工作者普遍习用。伴随着国家挖掘保护民间单方、验方和偏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快速发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冷背药材近年来备受关注。
冷背药材也“走俏”
冷背药材虽然种类不多,往往价格昂贵,有时甚至“一药难求”,受到药厂、药商和药农的青睐。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广西玉林等各大药材市场均涌现出很多专门经营冷背药材的公司、商铺,一些企业也以冷背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发了许多产品。以绞股蓝为例,原为一味毫不起眼的民间草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其含有人参皂苷相似或相同的成分,一时间成为药厂、饮品的新宠,市场交易量剧增,现已成为一味常用中药材。
近年来,民间单方、验方和偏方备受中医临床关注,冷背药材的需求相应呈现增加的趋势,一些企业也以冷背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发了许多产品,药厂、药商和药农对冷背药材青睐有加。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广西玉林等各大药材市场均涌现出许多专门经营冷背药材的公司、商铺。同时,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冷背药材的销售渠道也在逐渐扩大。
冷背药材,有时也称为“冷背奇”。“奇”,即奇花异草、奇珍异兽。“物以稀为贵”。创作团队发现,在利益的驱动下,冷背药材野生资源遭受到抢青采收、乱采乱挖、“杀鸡取卵”等掠夺式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导致一些物品濒危或者加速濒危,如冷背奇药材龙骨风,来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科植物桫椤的茎。
冷背药材品种“乱”
该书主编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认为,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经过《中药材手册》《中药志》《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中国药典》等的系统整理与规范,常用中药的名实混乱基本得到澄清。但冷背药材一直缺少系统整理,市场上以讹传讹、名实混乱现象尤为突出,亟待澄清。
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显示,全国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安徽亳州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的药材品种达2000余种,而医生常用的品种仅300~500味。2011年,在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时,黄璐琦院士与承担安徽省普查任务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彭代银教授“一拍即合”,组建团队,调查走访了全国多家中药材交易市场进行冷背药材调研,如安徽亳州、河北安国、黑龙江哈尔滨三棵树、四川成都荷花池、广东清平、广西玉林、广西靖西端午节药市、湖北蕲春、香港高升街等,广泛收集冷背药材样品。
据该书主编之一、安徽中医药大学彭华胜教授介绍,“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开展野外采集工作,历时8年,团队共收集4000余份冷背药材样品”。为此,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中心还专门设立了“冷背药材”展厅。
本草考证求严谨
该书共收录冷背药材851种,包括植物类药材701种、动物类药材117种及矿物类药材33种。其中植物类药材根据药用部位细分根及根状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菌藻地衣树脂及其他类等8个类别。每种冷背药材都详细收载了药材名、别名、来源、溯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功用和相关附注等。收录的图片3000余张,均为鉴定后的原药材或饮片图,全真高清,突出鉴别特征并标注鉴别要点。拍摄的实物标本均保存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中心。
为了保证学术严谨与准确,该书通过本草考证,从古代本草资料梳理发展脉络,并参考了多个地方中药材标准,引用了大量文献,厘清冷背药材的名与实。例如,猴枣始载于《中国医学大辞典》,关于其基原众说纷纭,早期认为猴枣是猕猴等的胃肠结石(或胆结石)。该书通过引用香港浸会大学赵中振教授2018年发表的一篇英文文献,阐明了猴枣为牛科动物印度山羊盲肠里的结石。
该书为国内首部关于冷背药材的图谱,也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特色成果之一。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突显冷背药材的性状特征,为冷背药材的鉴别提供依据,填补了冷背药材生产、流通、监管、科研与出版领域的空白。 (叶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