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及紫花地丁常以地丁来合称, 地丁药材种类来源丰富, 蒲公英又称黄花地丁, 与紫花地丁同名异类, 二者临床应用都较为广泛。蒲公英见于《本草纲目》, 其“甘、平、无毒”, 主治乳痈红肿、疳疮疔毒。紫花地丁亦载于《本草纲目》, 别名为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等, 《本草纲目》记载其“苦、辛、寒、无毒”, 主治黄疸内热、痈疽恶疮、痈疽发背、疔疮肿毒、喉痹肿痛等症。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床上善于将蒲公英、紫花地丁配伍使用, 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其经验摘录如下。
1 外感疫疠
疫疠之邪, 又称为杂气、瘟疫、疫毒、疠气等, 有较强传染性, 伤人迅速, 涉及头面、颈项、胸胁等部位, 各部位特点有所不同。如面颊、腮部灼热红肿, 名发颐温;头面红肿似戴帽, 名大头温;脖子肿大, 名虾蟆温;胸胁高凸, 呕吐血水, 名瓜瓢温;颈项强硬, 摇摆疼痛, 名探头温;身起瘿核, 名葡萄温, 亦称疙瘩温。时疫邪毒上攻于头面、颈项, 经络搏结, 出现面目红肿、脖子肿大等临床表现。张志远先生指出上述病情都归于温疫, 即流行性腮腺炎和丹毒, 并总结此类传染性热证的治疗, 除清火外还要注意“解毒”。历史上许多医家均用此法, 唐大烈《吴医汇讲》指出, 吴又可用大黄, 如三消饮在达元饮的基础上加大黄等药物;张路玉用童便、山栀子清热, 清六经郁火, 叶天士用金银花、黄连、犀角、甘草清热解毒。理论家喻昌云“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 兼以解毒;中焦如沤, 疏而逐之, 兼以解毒;下焦如渎, 决而逐之, 兼以解毒”。杨璿继承喻昌的治则, 在吴又可善用大黄的基础上, 又结合黄连, 将两者作为解毒逐秽之主药。张志远先生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薄荷、藿香、黄芩、山栀子、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药物, 认为其清热解毒、芳香逐秽, 其中蒲公英、紫花地丁配合使用可治疗火热邪毒。紫花地丁味苦性寒, 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 历来为治疗红肿、热痛之常用药。现代研究表明紫花地丁具有抑菌、抗炎、抗内毒素、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1], 并具有明显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病毒作用[2]。蒲公英可治疗一切疔疮之红、肿、热毒诸症, 效果颇佳。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等均有效[3], 并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 蒲公英煎液具有促进IL-2、IFN-γ、IL-4的分泌, 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状态, 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4]。二者配伍, 可大剂量应用, 以达到清热、散火、解毒、消肿的目的, 还可视病情加入生大黄3~6g, 提高药力。
2 温病发斑
温病发斑往往见于温病的极期, 温毒发出于肌肤, 可见斑疹如锦纹,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温毒最重也, 故斑疹生”。1990年一患者发烧, 全身红肿如丹毒, 汗出而热不退, 张志远先生认为此病虽属时令病, 但全身发斑形状与多形红斑不同, 指出病机为郁热, 试以凉血解毒, 配伍清热化斑药, 当时即给予金银花30g, 大青叶30g, 丹参10g, 牡丹皮15g, 板蓝根30g, 生地黄15g, 蒲公英30g, 连翘15g, 紫花地丁30g, 败酱草15g, 野菊花30g, 黄芩片15g, 山栀子15g, 生大黄9g, 赤芍9g, 嘱每日1剂, 水煎分4次服。患者连用5d, 效果良好, 嘱其继服前方, 共服11剂, 痊愈。此方体现张志远先生清热、解毒、凉血、通下四法并举的治疗特色, 一是清热降火, 大黄具有通下作用, 使火有出路, 并用黄芩、山栀子等药物;二是解毒泻火, 用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野菊花等药物;三是凉血熄火, 用丹参、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药物。此方重点在于解毒泻火, 其中紫花地丁和蒲公英用量均较大, 各30g, 紫花地丁入心、肝经, 蒲公英入心、胃经, 温病极期, 热毒在营血分, 出现发斑, 故紫花地丁、蒲公英可清营血之热毒, 紫花地丁入手足厥阴血分, 可活血散瘀, 热毒除了波及营血之外, 还蕴结在足阳明胃经, 出现阳明热盛的情况, 蒲公英入胃经, 可泻阳明之火, 协同其他清热解毒药物, 可增强疗效。
3 幽门
目前, 许多胃肠病的发病同幽门螺杆菌有关, 此菌可以从亲吻、饮水、吃污染食物等途径传播而来, 活动部位在胃、十二指肠等, 可反复发作, 比较顽固。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恶心、口苦、口臭、嗳气、胃酸缺乏、腹内胀痛、抵抗力不足、体重下降等症状, 可转化成胃溃疡。长期存在, 能引发胃癌。张志远先生常用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配入相应的处方中, 水煎分3次服, 可起良好疗效。张志远先生还创有加减化胃汤: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金银花10g, 苍术7g, 厚朴9g, 陈皮9g, 半夏9g, 鸡内金9g, 白豆蔻9g, 砂仁9g, 藿香9g, 焦山楂9g, 槟榔9g, 神曲9g, 佩兰7g, 黄连片7g, 干姜6g, 炒谷芽9g, 枳壳6g, 石菖蒲6g, 浙贝母6g, 甘松6g, 代赭石10g (先煎) , 水煎分3次服。治疗胸膈胀满、灼心、嗳气、疼痛、消化不良、食欲欠佳、泛吐酸水等症状。对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反流与溃疡病, 均可收效, 每日1剂, 根据病情可连用10~30d。尤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效力尤捷。幽门螺杆菌感染多为外邪侵袭, 属“实证”“热证”[5], 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 临床辨证为脾胃湿热型居多[6]。张志远先生借鉴他人经验提出胃肠炎症日久, 可造成脾胃郁热, 除给予相应清热化湿药物外, 宜加入清热解毒之品, 联合应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郁热日久, 煎灼血液, 血热生瘀, 蒲公英、紫花地丁合用, 既清热解毒泻火, 又活血行瘀, 蒲公英除泻火外, 兼能补土, 避免苦寒伤胃, 紫花地丁更长于活血, 使活血不留瘀。紫花地丁在《要药分剂》中还有“《纲目》止疗外科症, 但古人每用治黄疸、喉痹, 取其泄热除湿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轻弃”之说, 还具有泻热除湿之功用, 二者联用效力更加。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蒲公英、紫花地丁联用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杀灭作用[7]。
4 肠道淋巴结炎
肠道淋巴结炎即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见于儿童,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脐周压痛明显等胃肠道症状。张志远先生曾受友人相邀会诊一9岁男童, 该男童少腹部隐痛两年, 经诊断为肠道淋巴结发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 , 屡医而效果不佳。张志远先生从其表现低烧、不喜按压, 辨为气滞、虚热, 认为病机是内有郁结, 创腹淋疗汤:计乌药9g, 醋延胡索7g, 香附7g, 枳壳6g, 木香6g, 荔枝核9g, 川楝子6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0g, 青皮6g, 嘱水煎分3次服, 每日1剂。连饮10d, 症状改善后, 嘱改每两日1剂, 继用不停。1个月后男童即获痊愈, 追踪半年, 未再复发。该方体现了张志远先生通结、开导、凉血、解毒的治法。中焦气机瘀滞, 经脉不通, 不通则痛, 气郁日久伤阴, 气郁阴虚发热, 故用乌药等理气药物调理气机, 在散结的同时, 不忘解毒, 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小儿生理特点为性质未充, 易虚易实, 易感受外邪, 外邪侵入脾胃, 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 该患者病程日久, 虽无剧烈邪正交争表现, 但仍有毒邪留恋胃肠, 张志远先生辨证论治, 加入蒲公英败毒去火并散滞气, 紫花地丁苦泄辛散以清热凉血, 并根据小儿体质, 减少药量使用。
5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 包括肾盂肾炎、输尿管炎、膀胱炎和尿道炎, 属于中医“淋证”范畴, 病机主要为肾虚和下焦湿热。张志远先生调理泌尿系感染, 把握尿急、频、热、痛、血5大主症, 宗《伤寒论》“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旨, 常用治疗阴虚湿热下焦积水之猪苓汤:猪苓10g, 茯苓10g, 泽泻10g, 阿胶10g (烊化) , 滑石10g (包煎) , 并根据临床辨证加减, 与时方派结合, 炎症重者加清热解毒药物, 常加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疗效满意。炎症较重者, 需加清热解毒之品, 蒲公英清热解毒, 并具有利尿通淋之功效[8],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 二者合用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又能助其他药物利湿凉血。
6 小结
外感疫疠之邪等传染性热证, 病机多为温毒、热毒炽盛, 会导致患者头面、颈项肿大, 张志远先生治疗此类病证, 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 二者均可清热解毒消肿, 蒲公英偏于散滞, 紫花地丁更善解毒, 二者和用, 清热解毒、消肿行滞之功效更佳。《本草新编》:“火之最烈者, 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 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张志远先生治疗热毒蕴结之温病发斑, 投用大量蒲公英、紫花地丁, 恃其清热解毒力强并散阳明之火, 以助泻各经之火。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肠道疾病, 以脾胃湿热为主要病机, 故用大剂量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泻火除湿而护胃活血。气滞虚热之肠道淋巴结炎, 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而散滞凉血。下焦湿热之泌尿系感染, 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并利尿通淋。
参考文献
[1] 程丽丽.紫花地丁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C]//中国商品学会第16届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5:6.
[2] 杨洁, 刘萍, 武晓玉.5种中药提取物体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7 (5) :375-376.
[3] 宋晓勇, 刘强, 杨磊, 等.蒲公英多糖提取工艺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药房, 2010, 21 (47) :4453-4455.
[4] 于新慧, 石学魁, 张晓莉, 等.蒲公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6) :920-921.
[6] 杨梅芳.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性[J].当代医学, 2016, 22 (21) :156-157.
[7] 黄水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23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4) :311.
[8] 黄梦桃.蒲公英水煎剂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C]//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1998:2.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群 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