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热论》载:“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温热病后期,热邪损伤津液,多表现为阴液耗伤,此时胃气初醒,食欲渐增,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稀饭、新鲜蔬果等,量不宜多,不宜进食肉类,否则易引起食复。《黄帝内经》所论食复,体现了重视饮食调护,为防食复,还提出了当重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溯源流 研经言
《素问·热论》中指出伤寒热病有“遗复”,“遗”是指病邪遗留,余热未尽,多因“热甚而强食”以致邪热与谷食之热相搏结;“复”是病愈而复发,原因与食肉相关,即热病患者在病刚退时,食肉、强食则病迁延不愈,且反复发作或出现后遗症。热病后期已近痊愈,却有余热遗留不退的现象,或是病愈而复发,或是病程较长,或是某些症状迁延缠绵难愈。其原因有正气的虚弱、用药的不当、饮食失调、余热内存、起居失常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饮食失调,内有余热。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强,多也。遗,余也。大气虽去,犹有残热在藏府之内,外因多食,以谷气与故热相薄,重发热病,名曰余热病也。”热病后,脾胃虚弱,运化乏力,邪气尚未完全消退,过多过早摄入肥甘厚味之品,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食积停滞于中,则生蕴热。谷热与余热相搏结,正邪相争,表现为病情的反复或加重,造成余热遗留不退,迁延难愈。正如张介宾《类经》所注:“凡病后脾胃气虚,未能消化饮食,故肉食之类皆当从缓,若犯食复,为害匪浅。”后世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则重也。”
视虚实 调逆从
《素问·热论》对热病遗复的治疗法则,言简意赅,以八字概言之:“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即察其虚实,进行调理。瘥后余热,可因余邪、谷热、或热病过程中气阴两虚引起。因此,在辨证施治上,又有其特殊性。张志聪 《黄帝内经集注》曰:“夫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正气虚者,补其正气;余热未尽者,清其余邪。”《伤寒论》曰:“伤寒差矣,后更发热者,小柴胡者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此之谓调其逆从也。”《黄帝内经集解·素问》中“食滞于中者,病之实。脾弱不能运者,病之虚。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弗失,则逆从可调,病必已矣。”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热病初愈,食肉、强食为禁忌。《内经》中有病后宜“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饮食调养法则,然热病后期过多过早的进补,可引起“遗复”。《素问》王冰注:“是谓戒食劳也。热虽少愈,犹未尽除,脾胃气虚,故未能消化,肉坚食驻,故热复生。复,谓复旧病也。”从广义上说,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都应当禁食,即饮食要清淡,易消化,易吸收。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饮食调理与药食对病体所起的作用各有所长,一般药物宜于攻邪,而善后调理还当仰赖谷、肉、果、菜等气味平正之物来补益精气,故食养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千金方》亦确认饮食物既有悦神爽志, 以资血气之功, 又有排邪而安脏腑之能,用之得当,疗效甚著,并着重指出:“若能用食平疴, 释情遗疾者,方可称良工。”《伤寒论》十分重视病人的饮食调摄,如服桂枝汤后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云:“盖谷气内充,则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
张锡纯深得仲景啜粥之旨,认为服药后即啜热粥能补助胸中大气以胜邪,并能宣通姜桂以逐邪,此诚战则必胜之良方也。他在论石膏粳米汤时指出, 此方妙在将石膏同粳米煎汤乘热饮之,认为用粳米者取其能调和金石重坠之性,俾与脾胃相宜,又能引热下行自小便出也,且能助胃气之发达,则发汗自易。对欲发汗者饮热茶不如啜热粥的原理作了深刻的阐述,是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理论的具体化。他认为,生山药质本稠粘,若以之作粥,则稠粘之力愈增,大有留恋肠胃之功,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且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尤适用于热病瘥后体虚不复、气阴耗伤、余邪未尽者。寿甫先生力倡重用山药,创制了不少以山药为主的粥剂、饮剂、药饵等,其中不乏薏苡仁、大枣、核桃仁、甘蔗汁、梨汁、鸡子黄等食养之品。书中医案、医话中大都有食物调理方法的记载,可堪效法。热病瘥后的食物宜忌,书中也有提及,如治肺病方指出,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食厚味及过咸之物,宜多食菜蔬,如藕、鲜笋、白菜、莱菔、冬瓜;果品如西瓜、梨、桑椹、苹果、荸荠、甘蔗皆宜,不宜桃杏等,确可参考。
我们应不断汲取古典医籍中的精华,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随症施治,并进行创新和发挥,从而更好地将中医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谢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