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气病理论在代谢综合征论治中具有优势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藏医医理特征探析
 
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 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 是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 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而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防治MS的方法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健康的饮食、适当运动、保持理想的体质量等, 及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 (他汀类、二甲双胍等) 治疗, 对于MS的所有组分没有单一的已知有效的药物[1]。中医学与藏医学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在防治MS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与MS
MS多发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有研究显示20~59岁MS患者常见证型主要有脾虚肝郁夹痰证, 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闷、心悸、神疲、善太息、肢倦身重、头晕等;肝肾阴虚证, 表现为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腰痛、视物模糊、双目干涩、耳鸣、舌裂纹;肝郁化火证, 表现为口苦、口臭、口干、腹胀、吞酸嘈杂、胸胁胀痛、口舌生疮等;湿热壅滞证, 表现为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苔腻、脉滑[2]。依托《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青壮年MS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 18~40岁MS患者以实证居多;肚腹硕大、肌肉粗壮、打鼾、多油、腹壁绷紧、面部油光是青壮年MS患者的基本症状, 痰热互结是其基本病机[3]。
 
气病理论在MS论治中具有优势。MS发病过程中气盛、气郁和气耗为主要病理状态, 三者常相兼存在。初期气盛和气郁常并存, 共同作用主导了气耗的发生, 随着气耗的不断进展, 在MS中后期气虚和气郁成为气病主要形式[4]。MS的发生临床常见“虚气流滞”, 因脏气之虚、功能不足导致“痰瘀血水”病症。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同时又是人体生命活力的具体表现。气机调畅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 气的升降是机体内在的生命枢机, 气的出入是机体内外交换、体现生命精气神的根本。五脏主收藏, 所藏精气既是维持和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 也是具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体现, 气机宜升扬而布散精气, 表现为气之“升”;六腑主传化, 主持饮食的消化吸收, 气机宜沉降才能传化, 表现为气之“降”。“百病生于气也” (《素问·举痛论篇》) 的观点说明气机失调是MS等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 势必百病丛生[5]。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气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关键, 由于气虚而产生的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渗注脉中, 不得输转, 邪结成毒, 变为“毒邪”。糖尿病之“毒邪”具有顽固难治、易内陷攻击脏腑的特点, 是导致糖尿病迁延难愈, 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并发症, 容易出现变证、坏证之势的重要原因[6]。MS的临床证候以虚实夹杂为特征, 气机失调则气不化津, 水液停滞, 血行滞缓, 而变生痰饮、瘀血, 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 而见脾虚肝郁夹痰、肝郁化火、湿热壅滞、痰热互结等证候表现。
 
人体津液的输布及排泄, 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三焦为气和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三焦的气化功能正常, 气的升降出入调畅, 则津液流通, 水液不会滞留而无痰饮为患。如气机失调则气不化津, 水液停滞, 血行滞缓, 而变生痰饮、瘀血, 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 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 所以在疾病出现“痰饮瘀血”证候的治疗中亦以调“气”为首要, 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7]。人体的气机升降以元气为基本物质与原始动力, 以三焦为运行通道, 以五脏气化为功能运用, 元气以阴阳升降为纲目, 首重在于三焦气化气机, 其次才是各脏腑之气血津液, 而MS是其气化失常的病证表现之一。后世医家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来治疗MS, 不免有偏颇之处, 难能全从其法。若运用元气升降之理去融会贯通辨识, 则可得触类旁通, 执简驭繁之法[8]。气行则水行, 气行则血行, 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 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由于MS具有发病多因素性、临床表现复杂性等特点,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对其有着天然的优势。MS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治疗上应以饮食、运动疗法 (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结合药物等, 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采用整体性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在防治MS中有显著的疗效, 也彰显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MS进行治疗, 发挥整体调节的作用[9]。
 
藏医药与MS
藏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疗体系, 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体系和理论基础。藏医理论认为, 人体内存在着“隆” (气或风) 、“赤巴” (火) 、“培根” (土和水) 三大因素;世间的一切都是土、水、风、火、空等五源组成;三因是由五源转化而成;在生理状态下, 隆、赤巴、培根三因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构成人体生命的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7种物质基础;并产生大便、小便、汗液3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7种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即气或风, 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 具有“气”的性质;“赤巴”为火、人体热力, 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 是身体热量的主导因素, 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为土、水, 人体的体液和营养物质等, 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保持与液体的紧密接触。在正常生理条件下, 这三大因素使人体保持协调和平衡。藏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的失调。如果任何一个因素或多个因素出于某种原因发生不协调或平衡障碍的情况, 则会出现长期病态[10]。
 
根据三大因素不同生理机能以及存在部位, 它们各自又具有5种不同的隆、赤巴以及培根。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既有各自不同的属性, 藏医中培根木布病是隆、赤巴、培根, 以及血液和黄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疾病的总称。藏医认为“隆”的自然色为青, “赤巴”为黄色, “培根”的自然色为灰, 而“血”为红色, “黄水”的自然色为紫黄, 混合在一起就变成紫黑色, 藏语中“紫黑色”称“木布”, 因此隆、赤巴、培根以及血液、黄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疾病称为“培根木布病”。其病源为隆、赤巴、培根以及血液, 其病因包括热性病因和寒性病因两种。热性病因为过食味咸、酸、甘和高热能、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经常饮酒, 以及剧烈运动和外伤等引起肝内坏血增盛, 而不能完成正常血的生化过程, 使精、浊血液混在一起, 自肝脏倒流致胃腑, 与胃内的培根黏合并腐化, 导致隆、培根的机能失调而产生的综合性疾病“木布病”, 称为热性木布培根病, 又称“木布下陷”。寒性病因为饮食不消化, 或进食不合胃腑的饮食, 在胃腑不能消化, 胃黏液激增、瘀积, 平火隆与消化赤巴的功能衰退, 精华与糟粕不能分离, 侵入肝脏的部位又不能转化为精气, 反而恶血充斥, 肝脏增大, 又侵入胃腑后不能消化, 致使培根性激增, 症状潜伏下来, 称为寒性培根木布病, 又称“木布瘀积”[11,12,13]。
 
从MS发生的原因及临床症状特点来看, 现代的MS与藏医学的培根木布病类似。藏医认为人体在摄入富含五源物质的谷物等食物时, 有一种通过自身脾胃等消化器官提炼吸收与之相应五源的精微, 从而为人体各个相应的系统或组织提供能量或提供自身内在五源平衡的动力和功能, 一旦这种功能减弱或失去, 外部物质 (以饮食为主) 的五源之精微就不能有效作用于内在的五源 (组织、器官和功能等) , 人体就出现“不消化”。由于外部物质不能作用或营养于内部 (人体) 五源, 而内部的五源在自身不能相互制约等情况下出现不平衡和紊乱时, 由此产生的疾病也就会表现出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不消化”的理论和将糖尿病认为是人体代谢作用缺陷 (紊乱) 有着某种共同之处[14]。MS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藏医理论的疾病发病过程可分蓄积、发生、平息等3个主要阶段, 就是MS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蓄积的实质是在饮食、行为、起居、时令等外因的作用下, 隆、赤巴、培根三因各自在原来所依居的部位逐渐蓄积, 力量逐渐增强以致机体功能趋向紊乱, 导致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15]。
 
MS中的2型糖尿病属于藏医“吉尼萨克病” (消耗性尿频症) 的范畴, 主要是因为饮食、起居不当等外缘因素不能将饮食精华逐一分解吸收, 致使“隆”“赤巴”和“培根”三者平衡失调, 导致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紊乱, 使精华与糟粕掺杂运行, 危及胃、肝、胰、肾、膀胱等脏器, 导致小便不能正常排出, 又将带有大量营养肌体的精华排出体外。系水土之性的“培根”与脂肪过盛未能化为人体所需之精华而被混入尿液并排出体外, 从而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腑的综合性疾病。藏医治疗也应综合饮食、起居、药物、外治等各种疗法, 降培根与脂肪, 调理胃、肝、肾、膀胱等脏器的功能, 恢复体内代谢平衡, 使体内的精华与糟粕各行其道, 各尽所职,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6]。
 
藏医对包括糖尿病在内的MS具有非常深刻、独到的认识。藏医学理论认为, 治疗“吉尼萨克病”的根本在于平衡“三因”, 出现了培根、赤巴、脂肪的增盛, 治疗方法应该降培根、降赤巴, 减脂肪, 治疗一切疾病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食物、起居、药物等来进行调整, 因此, 藏医综合饮食起居和药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 侧重于从消化系统调理肝、肾、膀胱等脏器功能, 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 达到健康的水平。藏医的治疗方法按照藏医传统疗法分为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等。现代藏药主要以口服丸和散剂复方为主[17], 现代藏药复方均为多味天然药组合而成, 比如“石榴日轮丸”提高“胃火”, 降低“培根”;“石榴健胃散”“三味甘露散”“姜黄散”调整“培根”使“三因”达到平衡, 疗效确切;仁青芒觉作为治疗和调理脏腑疾病专用藏药, 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滋补”的功能, 以藏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理论依据, 调节“隆、赤巴、培根”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各种疾病, 如泄泻、胃肠炎证、食物。由于仁青芒觉功能全面, 所以临床应用广泛,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及辅助治疗, 它以补脾益胃为基础, 清热解毒减轻隆、赤巴、培根三因各自的蓄积, 治疗糖尿病的“不消化”对于MS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MS的中医、藏医医理特征
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 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 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以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分析正气与邪气等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 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八纲辨证, 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实现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 治愈各种疾病。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也是传统医学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来看, 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理论是其核心, 贯穿藏族医学中;三大因素是存在于人体内, 属于藏医的理论基础, 是物质基础 (饮食, 血肉, 脂肪, 骨, 骨髓, 精液) 和三大排泄 (粪便, 尿, 汗) 在运动中变化的3个要素。在一定条件下, 隆、赤巴、培根保持协调, 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由中医和藏医在认识健康与疾病的角度、方法等方面来看, 中医与藏医存在着相通性:中医和藏医均是从宏观整体来看待疾病的, 均认为人体的发病是由于体内相对平衡遭到破坏而产生的;在诊治疾病方面, 中医的证治中既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邪正, 又包括了疾病发展中的病理变化;而藏医在特色诊断中体现出的疾病外在表现 (如尿诊) 影射为某种疾病的诊治方法, 也恰巧和中医的辨证论治高度一致;中医和藏医对MS的认识有着大量相似之处, 包括MS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各方面。因此中医和藏医的医学原理就有了高度的相关性和契合度[18]。
 
从MS的诊察方面来看, 中医由四诊分析所得到的“病机-病证-病候”MS病变系统, 与藏医根据三要素的不同生理机能以及存在部位分析隆、赤巴、培根以及血液、黄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综合性“培根木布”病是相通的。共同特征是以象测藏, 诊察外现的病候, 了解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失常, 它是活的、整体的将气色、声息、症状、脉象等病候“四诊合参”地综合判断, 以供辨识内在的病证, 分别反映着内在的特征性病证。
 
对MS的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机失调则气不化津, 水液停滞, 血行滞缓, 而变生痰饮、瘀血, 导致MS, 藏医则基于“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 由于三大因素的平衡失调, 出现了培根、赤巴、脂肪的增盛和蓄积导致MS, 中医与藏医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对于MS的治疗, 中医和藏医都强调“治未病”, 重视养生包括起居、饮食、情志、药物等方面的调养对防治MS的作用。中医养生就是“治未病”, 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 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藏医强调, 养生要顺应自然本性, 与六时相和, 不同的气候, 不同的地域环境, 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包括消除贪欲, 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戒除嗔怒, 保持心态平衡, 修心养性, 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并且有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等[19]。由此可见, 中医和藏医都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养生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在MS的治疗方法特点来看, 中医和藏医都是针对MS的病机, 呈现以病机为纲的防治体系, 对MS进行整体调理和自主调理, 从MS是人的整体性病变的角度, 以“扶正”为核心, 推动生命运动进行自主调理, 祛除“痰饮瘀血”和培根、赤巴、脂肪的增盛和蓄积, 治疗MS的方法具有通约性。
 
治疗的药物中药和藏药共同的特征都是使用自然药物的生态药性, 中药通过自然药性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调理气机、燮理阴阳、扶正祛邪等发挥对病证的治疗功效, 藏医也将疾病分为寒和热两大类型, 药物也有凉、热属性的不同;藏药的使用和藏医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 在临床用药时,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药物的属性不同, 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治疗疾病, 即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20], 用药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 即各类药物适配对治。发挥“药有个性之特长, 方有合群之妙用”的方药特有的整体功效。
 
药物的炮制也是中药和藏药的共同特征。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 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 起到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的作用;而藏医也非常重视藏药的加工与炮制, 在藏药药材的炮制中, 对矿物药材的炮制最为神奇, 成为珍宝类药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如仁青芒觉中的佐太就是水银经过藏医药学特殊的炮制方法炮制而形成的一种最终成分。把水银通过将近40多天的时间, 300多道工艺流程最后加工成“佐太”, 含有金、银等八种金属, 八大矿物质是藏药珍宝类药品不可缺少的关键成份[21,22]。无论中药还是藏药, 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杂质和非药物部分, 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峻烈之性, 保留或增强药物的疗效,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便于配制制剂、贮存等。
 
总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MS发生率越来越高, 作为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防治MS成为阻止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中医学与藏医学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 对于MS的防治具有从人的整体性病变的角度出发, 以病机为纲的自主调理和整体调理防治体系的共同特征, 对临床防治MS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Velimir, Altabas.Drug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Current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3, 8 (3) :224-231
[2]聂玮, 张立平, 杜囚鹏, 等.中青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 (2) :115-118, 126
[3]赵玉雪, 朱晓云, 曹松华, 等.代谢综合征患者证候及病因学分析.中医学报, 2016, 31 (11) :1767-1770
[4]纪少秀, 张恒耀, 刘永家.从气病论治代谢综合征探讨.山西中医, 2014, 30 (3) :1-3
[5]冯兴中, 王永炎.论“百病生于气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7 (1) :5-8, 14
[6]冯兴中.基于“气虚生毒”学说论糖尿病的防治.中医杂志, 2016, 57 (12) :1023-1026
[7]李国菁, 冯兴中.论“百病生于气也”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12) :3479-3482
[8]李吉武, 李双蕾, 唐爱华, 等.从气血津液探源阴阳升降-三焦-脏腑不同气化角度辨识代谢综合征.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12 (11) :1604-1606, 1615
[9]姚东升, 刘平, 胡义扬, 等.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 (5) :1113-1115
[10]让坚.简述藏医学中的几大基本理论观点.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 21 (3) :69-70
[11]久西杰.论藏医木布病的分型与诊治.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 18 (6) :26-27
[12]德措.浅析藏医对培根木布综合征的认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 19 (4) :69-70
[13]才项仁增.浅谈藏医三因学之培根及培根病.西部中医药, 2011, 24 (7) :58-60
[14]闹加曼.藏医药诊疗糖尿病略论.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 20 (8) :30-31
[15]周毛吉, 多杰, 索南才让.藏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与防治.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 18 (2) :65-66
[16]仲格嘉.藏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探析.中国藏学, 2014 (2) :153-155
[17]王艺润, 赵存花, 汪满江措.藏医藏药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 19 (10) :33-35
[18]王智森, 陆付耳.中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1, 3 (6) :313-316
[19]张春风.从藏医看养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 20 (7) :75-76
[20]李加.浅述藏医临床用药原则.中国民间疗法, 2017, 25 (9) :67
[21]兰科.简述藏药佐台.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1999, 5 (S1) :86
[22]阎立峰, 马小科, 朱清时.藏药佐台无机成分分析.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2) :159-160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冯兴中 王多吉 张韦华

上一篇:针刺治疗胀病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