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正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又说:“浊气在上则生瞋胀”。针刺治疗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封某,女,59岁。患胀病5年。近3年腹胀尤甚,时轻时重,遇寒更甚。1992年5月7日因体胖乏力,行动不便来诊。体重93kg,因腹胀不能弯腰,仰卧可自观其腹顶,腹松软。太溪、昆仑处反而高起,小腿及足背按则凹下,离手即起,胀轻微,足不温。动则气短,甚则喘。食量中偏上。大便日2~3次,小便调。舌胖嫩。脉数微浮,重按似无。诊断:腹胀(脾胃虚寒、浊气不降)。治法:温补脾胃,升清降浊。取穴:膻中、气海、章门、足三里、三阴交(以上补法)。中脘(泻),阴陵泉(泻)、隐白、太白、百会(平补平泻)。方法:提插补泻结合迎随补泻。得气后留针45~50分钟,其间行针1~2次,1日针1次,7~10天1个疗程。5月10日,胀开始减退。12日腹胀明显回落;14日脚腕可见皱纹,太溪、昆仑处不再高突;到5月17日,腹胀基本消失。体重减至90kg。为巩固疗效,5月20~26日,如上法针7日,体重降至88.5kg,行动自如,不气短。2年后随访,无复发。
《内经》曰:“夫胀者,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廓胸胁,胀皮肤,故名曰胀。”寒厥之气当从脾、从气施治。气会膻中,气海主治真气不足,气病皆可取此二穴;三阴交补脾调肝肾,百会“百病皆治”(见于《针灸大成》),相互配合,壮其元气;隐白为脾之井穴,足太阴之根,太白为脾之原穴,脾病治此;章门为脾之募穴,中脘是胃之募穴,一补一泻,升清降浊。此病脾胃阳虚而寒盛,阴陵泉是脾之合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分别为二经脉会合之处,泻阴陵泉,补足三里,泻其阴盛,补其阳虚,增强补脾散寒之力。在调补元气的基础上,补泻相济,升清降浊,扶正祛邪,胀乃消。(封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