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冠心病>正文

胸痹常见体质的三辨诊疗模式及方药应用

胸痹为中医病名, 是指以胸部闷痛、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隐痛、呼吸不畅, 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相当于西医冠心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男性多于女性[2], 是发病率日益增高的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
 
胸痹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其《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记述:“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气”, 并将病因病机归为“阳微阴弦”, 即上焦胸阳不振, 下焦阴寒凝结;现代认为, 胸痹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国医大师王琦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 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3]。王琦教授进一步提出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 即是在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前提下, 根据“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的理论, 以辨体论治为核心, 将辨体、辨病、辨证密切结合, 进行综合临床运用的一种诊疗思想[4]。
 
本文将分析总结易发胸痹的常见体质, 介绍这4种体质人群的体质特征、易发胸痹的病机、临床表现, 并总结辨体-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模式运用于这4种体质患者的治法和组方用药。
 
胸痹与中医体质
1. 胸痹的中医体质分布
有学者对胸痹的体质分布进行了横断面调查, 单艳梅等[5]对32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 其中, 痰湿质最多 (23.4%) , 其次为气虚质 (19.0%) 、阳虚质 (14.3%) 、血瘀质 (14.3%) ;田松等[6]对5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中医体质调查, 其中, 血瘀质 (23.0%) 出现最多, 其次为气虚质 (19.2%) 、痰湿质 (17.8%) 、阳虚质 (12.6%) ;李慧等[7]对6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中医体质调查, 其中, 气虚质最多 (22.34%) , 其次为痰湿质 (17.25%) 、血瘀质 (16.06%) 。由此可知, 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阳虚质这4种体质人群, 为胸痹最为常见的发病体质类型。
 
2. 胸痹常见体质类型的体质特征及临床表现
2.1 气虚质
气虚质人群肌肉松软, 平素气短懒言, 语音低怯, 精神不振, 肢体容易疲乏, 易汗出[8]。气虚质胸痹患者临床表现为心胸隐痛而闷, 常因劳累而发, 伴有心慌, 气短, 乏力, 舌淡胖嫩, 边有齿痕, 脉沉细或结代。
 
2.2 血瘀质
血瘀质人群平素面色晦黯, 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 容易出现瘀斑, 易患疼痛, 口唇黯淡或紫[8]。血瘀质胸痹患者临床表现为心胸疼痛, 如刺如绞, 痛有定处, 入夜为甚, 舌质紫暗, 有瘀斑, 舌下有瘀筋, 苔薄, 脉弦涩[1]。
 
2.3 痰湿质
痰湿质人群体型肥胖, 腹部肥满松软,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多汗且黏, 容易困倦, 平素舌体胖大, 口黏腻或甜, 身重不爽, 脉滑, 喜食肥甘[8]。痰湿质胸痹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重而心痛微, 痰多气短, 纳呆便溏, 咳吐痰涎, 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 苔浊腻或白滑, 脉滑或沉滑[1]。
 
2.4 阳虚质
阳虚质人群形体多白胖, 肌肉松软, 平素畏冷, 手足不温, 喜热饮食, 精神不振, 睡眠偏多[8]。阳虚质胸痹患者临床表现为受寒冷刺激后发病, 以冬季为主发季节, 心悸而痛, 胸闷气短, 动则更甚, 自汗, 面色胱白, 神倦怯寒, 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质淡胖, 边有齿痕, 苔白或腻, 脉沉细迟[1]。
 
常见体质胸痹的病机分析及三辨诊疗用药
1.气虚质
气虚质胸痹患者因素体气虚, 常感乏力, 气虚则气机不畅或气滞, 气虚气滞不能推动血液运行, 则出现胸部闷痛, 劳累时耗气则病情加重。气虚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 结合四诊, 多分为气血两虚证、心脾两虚证、气滞心胸证, 此三者病情为依次递进。气血两虚证的治法为益气养血养心, 方用四君子汤、八珍汤, 以生一身之气, 气血伴生;心脾两虚证为气血两虚发展至脏腑之证, 治法为益气健脾补血养心, 方用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气滞心胸证为心脾两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治法为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用升降散合逍遥散, 或在心脾两虚证基础上, 酌加香附、砂仁、枳壳川芎赤芍、薤白、苏木等。
 
2.血瘀质
血瘀体质胸痹患者体内必有瘀血, 为血运不畅之体。出现瘀血的原因有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9]。因瘀血阻于心脉, 心脉不通则心胸疼痛如刺如绞。血瘀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 结合四诊, 多为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心血瘀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气滞血瘀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方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或者在心血瘀阻证方基础上再加乳香、没药、丹参郁金, 胸闷痛甚者加沉细、檀香、荜菝;兼阳虚或寒凝者加肉桂、细辛、高良姜、薤白、人参附子;气滞者加香附川楝子;痰瘀互结证治法为祛痰化瘀、温通心脉, 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
 
3. 痰湿质
痰湿质胸痹患者体内痰浊中阻, 易导致体内津液不布、阳气不运而胸阳不振。痰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痰气结于胸中, 则出现心中痞满, 胸满而痛, 甚或胸痛彻背。痰湿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 结合四诊, 多为痰浊闭阻证、痰气互结证、痰饮互结证。痰浊闭阻证治法为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用涤痰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痰气互结证治法为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橘枳姜汤;痰饮互结证治法为祛痰化饮、通阳宣痹, 方用指迷茯苓丸、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杏仁甘草汤;若胸中老痰化热, 发展为痰热闭阻证, 则治痰必清其火[10], 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 药用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鲜竹沥;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伴见, 因此, 通阳豁痰、活血化瘀、宽胸理气、温散寒凝经常并用, 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及偏重灵活运用。
 
4. 阳虚质
阳虚体质胸痹患者素体阳虚, 阳虚则寒, 寒性收引凝滞, 心脉拘急则气血痹阻, 阳虚多由脾肾阳虚所致, 肾阳不足尤是关键, 肾阳不足亦心阳不振, 因此, 阳虚胸痹, 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则发病或加重, 阳气不振, 血运不畅, 血脉挛急, 则促进或加重瘀血的产生[11]。阳虚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 结合四诊, 多为寒凝心脉证、寒凝气滞证、心肾阳虚证等。寒凝心脉证的治法为温经散寒、宣通心阳, 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寒凝气滞证的治法为温阳行气、振奋心阳, 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等, 气滞明显者加白檀香;心肾阳虚证的治法为温补心肾、益气回阳, 方用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合右归饮、桂枝甘草汤。以上诸症见阴寒极盛, 胸痛剧烈, 疼痛无休, 可予乌头赤石脂丸, 加荜菝、高良姜、细辛;若冷汗出, 即刻舌下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若兼见寒凝血瘀者, 又当合用血府逐瘀汤;若因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而见水饮凌心, 症见水肿、喘促、心悸、怔忡, 用真武汤加黄芪、防己、猪苓、车前子, 重者, 可效仿李可之破格救逆汤法[12]。此外, 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 无论何脏何因引起的阳虚寒凝心痛当温脾胃, 鼓舞卫气, 常用桂枝生姜干姜[13]。
 
除上述4种体质类型外, 临床还多见兼夹体质胸痹患者, 如气虚质兼夹阴虚质, 方用生脉饮合人参养荣汤;血瘀质兼夹气虚质痰湿质, 方用国医大师王琦所创宽胸通痹汤[[14]];阳虚质兼夹血瘀质, 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通脉汤。总体而言, 胸痹即心脉痹阻, 不论何种体质发展而来其结果均为血瘀气滞并见, 主要是由于脏腑虚损, 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多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痰瘀互结、痰瘀同病等[15]因素引起心脏脉络狭窄、瘀血不通使然, 因此时个体化的表现已经加入了病理因素[[16]], 综合考虑, 治疗方法总以辨体用药加活血祛瘀行滞为主, 方能起到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勉华, 王新月.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34
[2]田松, 赵丽娟, 梁晓葳, 等.5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 (6) :21-23
[3]王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27-231
[4]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创建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56-57
[5]单艳梅, 周华, 戎靖枫, 等.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特点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6) :561-564
[6]田松, 赵莉娟, 梁晓葳, 等.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 (9) :1967-1968
[7]李慧, 谢晓柳, 曾琳, 等.660例新疆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 (1) :14-17
[8]王琦.2008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87-291
[9]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33
[10]清·吴谦等.御篡医宗金鉴.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312
[11]柴婧予, 王连志.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胸痹研究概况.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 31 (2) :88-90
[12]石贵军.浅谈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思路.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 43 (12) :86-87
[13]刘绪银, 路志正.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 (冠心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 (7) :1-4
[14]陈禹, 李玲孺, 姚海强, 等.王琦教授辨血瘀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路.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 (1) :60-62
[15]李京, 张明雪, 金跟海.胸痹心痛中医学证机概要.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8) :2430-2432
[16]王慧如, 于宁, 刘哲, 等.《黄帝内经》体质学说与现代中医体质学说比较.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4) :1458-1461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梦醒 张惠敏 胡艳 杨培英 李然 王琦

上一篇:临床医治冠心病双和散方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