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喻昌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医门有“法律” 医者笃于情

喻昌(1585~1664),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后人誉其“一生自儒而之禅,自禅而之医”。喻昌在中医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他强调辨证施治,倡导诊治规范,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传世医书,与张璐、吴谦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名医。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喻昌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本姓朱,是明代宗室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与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约1626~1705年)同出一脉。因祖上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89年)密谋造反,事败得祸,连累家族各支,后人不得不更名改姓,隐居民间,从“朱”姓改为“余”姓,后又变“余”为“喻”。
 
喻昌自小聪明过人,《清史稿》载其“幼能文不羁,与陈际泰游”。他少年读书习儒,攻举子业,精力过人,博览群书,自命不凡。虽才高志远,仕途却不顺利,45岁才考中贡生,被选送到京城时,仍然踌躇满志,希望有所作为。喻昌曾以诸生名义上书朝廷,陈述辅国政见,要求“修整法治”。但因人微言轻,这一建议没有引起已经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的重视。在京城几年间,喻昌郁郁不得志,只得扫兴而归。后又值清兵入关,50岁时决定削发为僧,遁入空门,潜心研究佛学和医学,苦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著作。几年后,他决定蓄发下山,以行医为业。
 
喻昌所到之处,皆以善医闻名。他经常来往于南昌、新建、靖安之间为广大农民治病。据《靖安县志》记载:“嘉言居靖安最久,治疗多奇中,户外之履常满焉。”他治病不分贫富,审证用药反复推论,德高而术精,深为同道所敬仰。清顺治年间,朝廷曾下诏征聘他为官,但此时喻昌早已绝意于仕途,力辞不就。他曾说:“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于是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先后撰写了《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等医书。喻昌的学生颇多,他培养出一大批有成就的医学家,如徐忠可、程云等,这些人在我国医学史上均有较高地位。
 
据《常熟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五年,喻昌突然中风,直到第二年六月才有好转。在病中,他还在为自己撰写的最后一部医书《会讲温证语录》题辞。喻昌平素精于棋术,公元1664年(清康熙甲辰年),80岁高龄的喻昌与围棋国手李兆远对弈,局终收子时,溘然长逝。因喻昌无子女,由其外甥赴常熟扶柩而归,停柩于靖安萧寺长达五十余年。至雍正年间(1723~1735),由医家曹必聘倡议,与众医迎柩至南昌百福寺中,后人在寺中立有其塑像和画像以便祭祀。百福寺僧人又在寺旁建喻先生祠,并将其柩安葬在东汉徐稚墓侧。新建文人罗安曾为其像题诗曰:“医国藏高手,床头寓意篇。成名宁在艺,萎蜕或疑仙。真像留荒寺,遗骸表古阡。行人识征士,瞻拜敬加虔。”
 
医门有“法律” 医者笃于情
 
《医门法律》是喻昌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初刊于1658年。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谓之“法”;同时指出一般医生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容易发生的错误,指示禁例,谓之“律”。书中以“法”和“律”的形式确立行医时的规范,故书名为《医门法律》。
 
喻昌有鉴于当时医者“浅、伪、圆滑,以病人身命为尝试”“心之不明,术之不明”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撰写了《医门法律》。由于曾有佛门修行的经历,他在书中试图以戒律来规范医家的行为。他先引经据典,后参以己见,论述病因病机及证治,再提出条律告诫医者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再附治疗诸方。
 
喻昌作为中国传统医家的代表,秉承“大医精诚”的理念,追求“精于术,诚于心”的境界。他刻苦研读医学经典,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见解。所著《尚论篇》,倡导伤寒的三纲学说,书中论述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这一见解成为《伤寒论》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喻昌还提出,人体之中存在有“大气”统摄于周身。正是由于“大气”的作用,才使五脏六腑、大小经络发挥各自的功能活动。若大气一衰,则人身的气机运动无源,既不能升降,又不能出入,致使“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再甚者则危及生命。这一学术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喻昌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以“爱人利物”之心行医则“自无不到之处”。他是首位提出“医者笃于情”观点的医家,认为行医时要对患者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同情心,特别强调“视人尤己”“作风正派”,这与他的“入禅”经历有关。据记载,江苏常熟的大文豪钱谦益是他的好友,1644年,应其盛情之邀,喻昌定居于常熟城北虞山脚下,并开了一间草庐医所,为当地百姓治病。喻昌待人热情,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凡有求者均鼎力相助,尤其怜悯穷苦病人。穷人来就医他不仅送医送药,还在药包中夹带银两,临走时常常嘱咐一句:“回家煎药之前一定亲自检点一下药。”可以说喻昌的行医生涯,践行了儒家的“仁爱”,佛家的“为善”,为后世所敬仰。
 
重视顾护脾胃
 
喻昌援引释教“过午戒食”的观点丰富了病后调护的理论。他认为,除多食肥甘厚味易生痰湿外,进食时间也与痰的生成有关。从人体阳气盛衰变化规律来看,中午之前阳气较旺,脾胃运化功能较强,不易生痰。午后阳气渐衰,此时再进食则“火不暖土”,脾气运化不利,饮食易变生为痰。其后亦有多位医家有过类似论述,如《医学传灯》中就有“释教过午不食”的说法。
 
喻昌认为,在脾胃与饮食的关系中,只有脾胃强健,才能更好地化生精微物质,即“脾中之阳气旺,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不竭之阴血也”。饮食适宜可以滋养脾胃,促进其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人身之血脉,全赖饮食为充长”;若饮食失宜,戕害后天之本,运化失司,气血失养,则脏腑功能失常。他在《尚论后篇·尚论四时》中还说:“乃纵肆辈日饮食于天地之阳和,而不禁其暴戾恣睢之习,此其心先与凶恶为伍,凡八风之邪,四时之毒,咸得中之。”即饮食放纵,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恣意妄为,使人心凶恶放肆,心神一乱即为外邪侵袭埋下祸根。
 
喻昌重视顾护脾胃,主张少摄饮食以爱惜脾气,夜间戒食以静息脾气,饮食清淡及戒食性味稠厚之品,这些饮食调摄方式对后世的疾病治疗法则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赵歆 梁永宣)

上一篇:张伯臾教授立下习医志 守法不泥方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