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炙甘草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并治下》第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且方后悉数列举了方药组成、剂量和煎服方法。原方组成为炙甘草四两, 人参二两, 生地一斤, 麦冬半斤, 桂枝三两, 麻仁半升, 阿胶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1], 广泛应用于各种辨证属阴血不足, 心气虚弱者[2]。现将笔者近5年运用本方加减治疗疾病做一总结, 简述如下。
1 心脏疾病
1.1 心律不齐
患者, 女, 65岁, 2014年5月初诊。主诉:胸部闷痛不适、气短乏力3个月余, 时无明显诱因发病, 伴头晕、心慌、痰多、体乏, 劳累或生气后加重, 心电图提示:频发期前收缩。西医诊断:心律不齐。乡卫生所予以倍他乐克25 mg, 每日2次, 症状无改善。现舌淡、尖红, 苔薄白, 脉结代。辨证:患者平素劳累, 气血虚耗、瘀阻胸阳而致胸痹, 治以炙甘草汤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服5剂后, 胸闷、心痛明显好转, 守方调理2个月, 心电图复查无明显异常, 诸症皆轻, 继服, 又两周, 无症状。
1.2 预激综合征
患者, 男, 40岁, 主因心慌1个月余于2014年10月23日来我院就诊。刻下症:无诱因心前区闷痛不适, 受风寒加重, 劳累或剧烈活动后明显。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假腱索, 主动脉瓣多发钙化;心电图提示:预激综合征。舌淡、苔薄白, 脉大缓无力而结。辨证:气阴两虚, 心脏失养, 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处方:炙甘草15 g, 丹参30 g, 干姜6 g, 生地黄6 g, 麦冬15 g, 火麻仁30 g, 阿胶10 g (烊化兑服) , 东洋参10 g, 葛根30 g, 陈皮10 g, 五味子10 g, 瓜蒌15 g, 薤白15 g, 桂枝15 g, 生姜3片, 大枣5枚, 每日1剂, 水煎服。5剂后复诊, 诸症状明显减轻, 并予以守方调理2个月, 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 预激综合征消失。
1.3 心动过速
患者, 女, 51岁, 主因心慌、心悸1个月余于2016年7月23日就诊。患者于2010年劳累后发病, 当时就诊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最快284次/min, 诊断为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 予口服心律平、倍他乐克、冠心苏合丸等药物对症治疗, 诸症见缓。后常心悸不适, 伴胸部憋闷, 头晕, 身软乏力, 颈项酸困不适, 睡眠不实, 多梦易醒, 双目憋胀, 视物模糊, 舌淡, 苔薄白, 脉细。辨证:心气阴两虚, 心脏失养所致心悸, 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处方:炙甘草15 g, 丹参30 g, 干姜6 g, 生地黄6 g, 麦冬15 g, 火麻仁30 g, 阿胶10 g (烊化兑服) , 红参10 g, 葛根30 g, 陈皮10 g, 五味子10 g, 瓜蒌15 g, 薤白15 g, 桂枝15 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酸枣仁30 g, 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 (先煎) , 天麻15 g, 白蒺藜15 g, 每日1剂, 水煎服。服5剂后, 诸症状明显减轻, 并予以守方调理4个月, 停用西药后, 未再发作。
患者, 男, 50岁, 2013年6月初诊。主诉:心前区不适1周。患者于半个月前感冒发烧, 门诊输液治疗后好转, 后出现心悸、胸闷, 心前区隐痛, 身软乏力, 活动、受凉后尤甚, 心电图示:室性心律失常, ST段下移。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予以口服倍他乐克对症治疗, 症状缓解不明显。现舌淡有瘀点, 苔薄白, 脉细。辨证:心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而心悸, 予以炙甘草汤加减, 原方加川芎15 g, 当归15 g, 赤芍12 g, 每日1剂, 水煎服。服7剂后, 症状明显好转, 停服西药, 再服5剂, 心电图复查示:室早消失, 临床痊愈。
1.5 按语
第1案为气血两虚之胸痹, 治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通脉。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恰取炙甘草汤复脉之功。第2、3案虽辅助检查、西医诊断均不相同, 但中医辨证俱为气阴两虚、心脏失养所致心悸, 治用炙甘草汤益气养阴而复养心脉。方中红参、大枣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益虚弱之正气;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等润经养血、复脉通心, 继而养五脏、荣营卫;桂枝、丹参活血通经, 温通心脉;生地黄大减其量, 免伤阳气;葛根、陈皮、五味子以生津升阳;瓜蒌、薤白以通阳散结、宽胸利气。后方再加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天麻、 白蒺藜滋阴除烦, 安神明目。第4案以炙甘草加四物汤既有补气养血之功, 又具行气活血之效, 两方共奏养心血、益心气、除心悸之功。
2 眼疾
2.1 青光眼
患者, 女, 52岁, 2017年8月9日初诊。患者35岁时右眼青盲失明, 近年来左眼视物模糊, 如隔纸张, 时红时白, 眩晕, 眉棱骨疼, 烦躁不安。舌中光绛, 脉沉细。辨证:阴精亏虚, 虚阳上越, 致心神涣散、目光不敛。治宜补阴益血、凝神潜阳, 处以炙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0 g (先煎) 。3剂后, 病情大为好转, 红、白光几近消失, 但仍模糊不清, 再予原方。
2.2 失明
患者, 女, 45岁, 2017年11月22日初诊。主诉:左眼突然失明1周。初见视物如有黑点遮挡, 后逐渐成片, 现视物不见, 漆黑一片, 眼酸痛干涩, 伴头晕, 舌淡, 脉细。辨证:瘀阻睛络而致光华尽失, 治宜滋阴养血, 佐以固涩。方以炙甘草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片10 g, 地榆10 g, 白蒺藜12 g。6剂末, 疼痛渐缓, 目视渐复。改用杞菊地黄丸加黄芩片10 g, 阿胶6 g (烊化兑服) , 地榆10 g治之, 视物渐清, 后以一甲复脉汤[炙甘草18 g, 干地黄18 g, 牡蛎30 g (先煎) , 白芍18 g, 麦冬15 g, 阿胶9 g (烊化兑服) ]巩固, 以护阴存津。
2.3 干操综合征
患者, 女, 50岁, 2018年6月7日就诊。眼干、口干、阴部干燥、畏光两年余, 且双手关节变形, 伴心悸、失眠。眼泪分泌试验:0;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长期使用滴眼液, 自行服用多种中成药疗效不佳。舌淡红少苔, 脉细弱, 初以养阴清热方治疗无效, 后用炙甘草汤, 诸症见轻, 继服至今。
2.4 按语
《灵枢·大惑论》载“目者, 心之使也”, 即心血足而养目, 第1案患者心阴不足, 心气耗损, 致目失所养, 而病青盲, 心得炙甘草汤而气血自足, 继而濡养目睛即愈。第2案患者因瘀阻目络而致失明, 而心主目络, 心阴不足、虚火上炎、热扰血络, 而致血溢脉外。处方以滋补心阴为主, 辅以固涩, 炙甘草汤去桂、姜之温, 则专事滋补, 加黄芩、地榆以强清热凉血化瘀之功, 最后以一甲复脉汤护阴存津, 实为点睛之笔。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 心之精气不足, 亦可导致目疾。临床炙甘草汤用于眼科的指征可总结为以下3点。①症状:红肿热痛, 羞明流泪, 慢病久病, 或视物模糊, 酸胀疼痛, 不能久视, 或眼睛干涩, 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②舌象:舌象正常, 或淡红少苔, 或光绛无苔;③脉象: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3 其他
3.1 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 女, 58岁, 2015年2月18日就诊。患者近来频发大汗不止, 面色苍白, 手足不温, 心慌气紧, 失眠多梦易惊醒, 时有情绪烦躁,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笔者认为其为阳气虚弱, 心阳失养, 致汗出、心悸不安;阳复损及阴, 心失所濡, 故夜眠难安, 遂以温阳固卫、滋阴益气为治。方以炙甘草汤加炮附片10 g, 每日1剂。3服后, 汗出止, 手足转温, 但仍心悸不安。继服5服, 心悸减轻。因患者素体较虚, 嘱其常服补中益气丸及归脾丸, 气血双补而自愈。
3.2 按语
汗出于心, 亦为心之液, 心阳不足致汗出, 大汗复伤心阴, 恶性循环而致心之阴阳俱虚, 符合本方病机, 用之立效。
参考文献
[1]熊曼琪.伤寒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98-100.
[2]陈兰英, 陈奇, 刘荣华, 等.炙甘草汤主要有效成分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草药, 2001, 32 (2) :134-13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