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冠心病>正文

治冠心病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

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永恒的主题,病证结合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鉴于此,我们以冠心病为切入点,通过整合中西医量化指标,形成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进行了临床应用实践的研究。相信病证结合只要按照标准规范指导治疗,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就一定能够体现科学循证,提升临床疗效。
 
病证结合的内涵和特征
 
冠心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指出冠心病所致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6%,我国2019年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并处于持续上升阶段,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增加。心脏介入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术后狭窄、血栓形成、抗板出血、血运重建后心绞痛及生活质量下降等瓶颈问题。需要在西医相关新技术指导之下,发挥中医药潜力来协同解决,达到抗炎、抗拴、改善内皮功能、保护心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病证结合,顾名思义,既要考虑病理、病性、病位的疾病层面,也要顾及症状、体征、舌脉的证候层面。病证结合的内涵,一是中医病名加中医辨证,早在《黄帝内经》就按部位进行了辨病,《伤寒论》中不仅辨六经病,还根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强调了辨证,例如真武汤方证可见于太阳病和少阴病,吴茱萸汤方证可用于阳明病、厥阴病和少阴病,《金匮要略》也以病名作为篇名,并据此辨证处方,探讨了病证结合的问题;二是西医病名加中医辨证,现代疾病从教材到应用大多采用西医病名加中医辨证,这是一个进步。病证结合的特征一是以证为纲,有是证用是方,证决定治疗的取向;二是以病为纲,强调病理及病变取向。以证取向、以病取向在治疗中还存在一些差异,需要通过病证结合厘清疾病的内涵和特征,建立规范化的证治体系。
 
病证结合证治体系如何建立
 
在多年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需要建立规范的冠心病病证结合证治体系。证候要素是证候的最小单元,首先我们以5099例冠心病文献调研、多轮专家咨询结果为基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69个症状,明确了血瘀、阴虚、气滞、寒凝、气虚、痰浊、阳虚和热蕴8个证候要素,单因素证候中血瘀证最多,双因素证候中气虚+阴虚最多,三因素证候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证候是病证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由证候要素叠加、组合形成,我们又通过频次分析、因子分析、复杂系统熵聚堆等方法,得出冠心病心绞痛常见的6个证候要素组合,包括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阻、痰阻热蕴和阳虚寒凝,和1990年的诊断标准相比,运用这种证候诊断标准的准确率有所提高。
 
中医是有疗效的,也是客观和科学的,我们认为中医的疗效评价可以基于症状体征、客观指标、临床结局指标、安全性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终点事件发生率,这些指标包括了目标层、维度层、指标层的疗效综合评价,据此研发了《冠心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PRO量表》。静态的证候分布难以满足实践需求,我们运用生存分析和连续重复测量,采集2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介入前后835例次多个时间点的信息,发现术前以血瘀、痰浊为主;术后1周以血瘀、气虚为主;术后4周以气虚、血瘀为主;术后12周以气虚、血瘀、阴虚为主。中药干预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证候要素组合向简单化方向演变,据此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该指南可以为基层医疗提供中医证候辨证用药解决方案。
 
冠心病是多因素复杂病变,做好冠心病临床全程防控需要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第一是病程层面,体现为冠心病前中后三期的病理变化不同;第二是证候层面,体现在“痰瘀滞虚”的致病因素和核心病机贯穿冠心病始终。冠心病初期,冠脉出现临界病变,主要证候以血瘀、气滞为主,运用行气活血法可以稳定斑块,减轻冠脉重构;冠心病中期,出现心绞痛症状,单支病变以血瘀、气虚为主,双支病变以阴虚、痰浊为主,三支病变以阳虚、阴虚为主,运用化痰、活血、行气、补虚等方法,可以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使用量;冠心病后期,即介入术后,虚证为主,通过补虚活血可以改善炎症反应,减少介入术后出血。通过肯定现象、发现规律、规范标准,才能提高疗效,所以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制定流程、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研制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并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转化为国际标准。近几年我们从证候要素、证候、疗效评价、专家共识方面共制定并发布了7项标准/指南,并已将其推广应用到全国一百多家医院和相关科研机构中。
 
病证结合有其生物学基础
 
中医的标准内涵具备物质基础,冠心病规范化的证候要素也必然具有相对固定的微观标志物。2005年,我们首先对冠心病血瘀证、冠心病非血瘀证、非冠心病血瘀证和正常对照组共160例样本运用差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筛选出冠心病血瘀证的28条真实差异基因片段序列,去除相同序列后共计22条,继而发现3条与人类100%同源的基因,分别为49b(CABARA1)、23b(BCLAF1)和b13(SLAMF1),这些基因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项工作初步探讨了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论的科学内涵。在此之后,我们致力于从mRNA(信使RNA)、miRNA(微小RNA)、lncRNA(长链非编码RNA)、circRNA(环状RNA)、DNA甲基化以及多组学等层面开展冠心病的证候研究,通过对正常人、冠心病血瘀证、冠心病非血瘀证、非冠心病血瘀证共80例样本进行基因芯片和PCR技术,发现冠心病血瘀证存在miR-146b-5p和miR-199a-5p异常上调,细胞实验发现miR-146b-5p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抑制该miRNA表达,从而治疗冠心病。随后我们对100例临床病例进行lncRNA、miRNA、mRNA及DNA甲基化研究,发现冠心病血瘀证的差异基因包括39个lncRNA、295个miRNA、470个mRNA和28461个甲基化位点,细胞实验和功能分析显示miR194promoter-miR194-MAPK和CTB114C7.4-miR3656-EGR1网络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调控网络,相关网络主要参与γ-干扰素介导的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通路等免疫和炎症反应。除了血瘀证,我们还研究发现冠心病气滞血瘀证存在circRNA-09849的差异表达,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在mRNA层面的核心网络涉及51种mRNAs,4种蛋白质和25种代谢物,这些关键分子富集在了IL-17等信号通路上,与免疫和炎症反应、凝血反应、脂蛋白代谢等密切关联,进一步的诊断性试验和临床试验发现,CCL2、CXCL8等六个基因对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具有极高的诊断效能。病证结合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工作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痰、行气及补虚药治疗冠心病,发挥降脂、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心功能等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病证结合临床有实效
 
我们多年来按照病证结合证治体系的方法用于临床实践,通过“建体系、探机制、创疗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一典型患者,男,51岁,2013年1月初诊,主诉“反复胸痛7年”。患者自2005年发作冠心病心绞痛后,先后植入12枚支架,1次搭桥,持续双抗,胸痛仍然发作,冠脉造影示静脉桥开口处闭塞。就诊时刻下见胸闷、憋气、胸痛、呼吸不畅、气短、乏力、腰酸痛。用证候要素和核心病机进行辨治,判断患者存在气虚、血瘀、痰浊、气滞、肾虚的相关证候,据此处以益气活血法,规律服药一周后患者胸痛、乏力症状均有所缓解。二诊时患者诉劳累后仍有胸痛,偶有胸闷,纳可,眠可,小便可,大便干结。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无力。处以补中益气汤合冠心二号方加减,配以麝香活血通经、开窍止痛。患者间断服药1年后,胸痛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冠脉造影检查示静脉桥开口闭塞处转为通畅。(王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上一篇:中医对于冠心病的治疗 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