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肛肠科>便秘>正文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湿秘经验

湿秘,是因湿邪导致的便秘。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跗肿骨痛阴痹.....时眩,大便难。”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大便》中提出湿秘之名,曰:“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明代诸医家进一步明确了湿秘的病机,如明代徐春莆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曰:“湿秘者,湿热蕴结,津液不行而秘涩也。”说明湿秘的病机主要是湿阻气滞,推动无力。张景岳进一步道出湿秘的病机和特点:“湿秘......湿岂能秘?但湿之不化,由气之不行耳。气之不行,即虚秘也,亦阴结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湿秘是脾胃气虚,湿气内存,升降失司,大肠运化推动无力,肠道气机不畅,导致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困难。祛湿降气为湿秘的主要治疗方法,凡苦寒攻下、滋阴润下,寒凉之法,皆属禁忌。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提出调理脾胃的十八字方针,即“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他认为湿秘的治疗,可运用“持中央,运四旁”的思想。
 
路志正认为,湿秘出自肠道,根在脾胃,治疗应以运、降、通为主,调脾为先,不可图一时之快而妄用攻下。正如朱丹溪所说:“如妄用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临床治疗湿秘常将运、降、通三法联合应用,使运中有降,降中有通。
 
治疗首先应降胃气,以祛湿导浊为通,常用和胃导浊降气药有姜半夏、旋覆花、槟榔、厚朴花、广木香、生白术、炒枳实、苏梗、荷梗。同时考虑到湿气黏于肠道,湿气不除,便秘难解,故降气同时应结合健脾除湿之药,如生黄芪、五爪龙、生山药、肉豆蔻干姜、乌药等。
 
大肠的传导还有赖于肺气的肃降, 故路志正治疗湿秘常加宣肺、肃肺、清肺的药物,肺脾同治。药用杏仁瓜蒌、紫菀、百部、炒莱菔子等降肺气,通水道祛湿。
 
肝能调达脾胃的升降,肝气不调,则脾胃升降失和,故治疗湿秘调肝也很重要。路志正在调脾胃祛湿同时常酌加九香虫、八月札、沉香、丁香、娑罗子、槟榔、青皮、大腹皮等疏肝调气的药物。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脾肾犹如亲兄弟,脾虚湿秘与肾脏也不无关系,故治疗湿秘,本着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的原则,可酌加何首乌白芍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等。
 
总之,治疗湿秘需以运、降、通为原则,结合五脏调理治疗,可收到理想的效果。下列举路志正治疗湿秘的病例一则。
 
方某,女,15岁,学生,2009年2月3日初诊。大便干燥3年,未予治疗,近来大便干燥加重,数日1行,服用麻仁润肠胶囊不效。面部可见雀斑,双腿有硬币大小皮疹,瘙痒。平素喜食生冷,近来纳食不香,睡眠正常,小便黄,月经周期正常,量稍多,白带量多,舌淡苔白稍黄,脉沉弦。证属湿浊中阻便秘。治以健脾和中,芳香化浊法。
 
处方:藿香梗10克(后下),荷梗10克(后下),炒苍术12克,生白术20克,厚朴花12克,薏苡仁20克,桃仁10克,炒杏仁10克,茯苓20克,车前子12克(包煎),椿根皮15克,鸡冠花12克,皂角子8克,晚蚕砂12克(包煎),甘草8克。14剂。
 
药后便秘改善,每日1行,双下肢皮疹消失,白带稍减。乃药后脾胃和,气结之症渐除,但仍湿浊尚盛,继以疏肝健脾、祛湿固带为法,故以上方稍作加减,续进14剂。
 
本案患者素嗜冷食,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肠道不利而致便秘。方中藿香梗、荷梗芳香化浊;苍术白术燥湿健脾;炒杏仁、厚朴肃降肺胃之气;茯苓车前子、薏仁渗湿、利湿;椿根皮、鸡冠花、晚蚕砂清热利湿止带;桃仁活血润肠;皂角子辛润以通便。全方标本兼治,使湿浊去,肠胃通,便秘得除。(苏凤哲)

上一篇:从肺肾关系论便秘的治疗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