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妇科>宫颈癌>正文

子宫腺肌症 非经期扶正以治其本

陆启滨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经验
 
子宫腺肌症 (简称为腺肌症) 是指子宫内膜细胞 (包括腺体和间质) 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 同时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1]。腺肌症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及子宫增大等。其中痛经为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文献中并无此病名, 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 当属“痛经”“癥瘕”等范畴。西医多采取口服避孕药、放置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或手术治疗, 促其闭经或绝经, 但因其不良反应大且停药后症状复现等, 患者难以接受。中医治疗因不良反应小、疗效稳定等优势, 易被患者接受。陆启滨教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 擅长治疗妇科经带胎产及疑难病症, 对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临床经验丰富, 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非经期扶正以治其本
1. 温肾助阳
陆启滨教授认为, 子宫腺肌症痛经的发生与肾阳不足、胞宫虚寒有着密切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 阴阳之根, 主生殖和生长发育。腺肌症痛经好发于30~45岁中年女性, 多有数次流产、妊娠分娩及宫腔感染病史, 易致机体处于肾阳不足的状态。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 不能温煦全身脏腑百骸, 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 使冲任胞宫胞脉气血失于濡养和温煦;肾阳不足则元气虚弱, 气化推动不利则水湿不化, 聚湿生痰, 阻滞气机, 久必成瘀, 不通则痛。因此, 陆教授在非经期注重以温补肾阳为治疗大法, 常重用附子、鹿角霜、鹿角胶、杜仲、巴戟天、续断、淫羊藿等, 附子温阳之力峻, 为“阳中之阳, 补命门之真火”, 用以迅速恢复已匮之肾阳。并提出温补肾阳之法有三: (1) 气中补阳:“元气即火, 火即元气, 此火乃人生命之源”。元气属阳为火, 为先天之精气所化生, 又赖后天水谷之精气不断培育和充养。其气主温煦和推动, 元气充足则脏腑功能强健, 反之则脏腑功能低下[2], 故于方中加入党参黄芪白术之品, 取其气充则阳复之意, 正所谓:“大甘复阳”, 选用甘温益气之药来达到温补阳气的目的。 (2) 血中补阳:血为气之母, 阳气运行周身, 必须赖血之运载, 并且血为阳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荣养, 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故血足则气旺, 血虚则气衰, 陆教授临床用药选用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血之品, 以冀血旺而阳气足, 胞脉得温而痛自除。 (3) 阴中补阳:人的生命有赖于精气的存在, 而精气表现为阴阳两面。阴阳双方虽相互对立, 但两者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阴阳之理, 原自互根, 彼此相须, 缺一不可,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故温肾助阳中结合补阴, 此乃阴阳互根之理, 亦为阴中求阳之法。陆教授在方中加入熟地黄麦冬滋阴补血之品, 其中熟地黄一味, 质润入肾, 为补肾阴之要药, 古人谓之“大补五脏真阴”;更有枸杞子、山药、山茱萸等, 于温补肾阳之中可补益肾阴, 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肾阳得此而充, 子宫冲任得肾阳之温化, 气血运行顺畅, 自可使痰湿、脂膜、瘀血尽除, 胞宫胞脉藏泻有节, 自然通则不痛。
 
2.健脾益气
《经效产宝》记载:“经水者, 行气血, 通阴阳, 以荣于身者也, 气血盛, 阴阳和, 则形体通泰”。《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妇人但遇经期则必作痛, 或食则呕吐, 肢体困倦, 或兼寒热者, 势必素察气血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不但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化为气血, 输布全身, 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又可充养先天之精。当代女性, 过多食用寒凉之品, 又因过度追求美感而饮食饥饱不均, 更易导致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不足[4]。若脾气亏虚, 气血生化乏源, 气虚血少, 血运无力则为瘀, 瘀血阻滞胞宫, 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其次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若脾气虚弱, 则气机升降失司,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故致经行吐泻, 气虚无力推动, 则冲任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脾主统血, 五脏六腑之血, 全赖脾气统摄, 脾气虚弱, 固摄无权, 血溢脉外亦成瘀。故陆教授在非经期治疗, 非常重视健脾益气, 冀气旺血充, 胞宫得养, 则痛经自除矣。临证常重用党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之品, 以求缓补之效。健脾补气之法有三: (1) 健脾补气生血:女子以血为用, 女子一生历经经带胎产, 皆易耗伤阴血, 机体常处于阴血不足状态, 临床常伴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小腹疼痛喜按等气血虚弱的症状, 治疗常选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等, 以期健脾补气而生血之效。脾气健运, 生化有源, 气旺则血充, 则胞宫胞脉气血按时满盈, 定期排泄, 则经痛不复矣。 (2) 健脾补气行血:气能行血, 一方面气足可直接推动血行, 另一方面又可增强脏腑的功能活动, 故通过健脾益气, 使气旺血行, 瘀滞之血畅行无阻, 瘀去络通而痛经自除。腺肌症痛经的产生离不开瘀血这一病理产物, 临床上患者多有经期血块量多、色暗红等表现, 可于方中加入黄芪丹参补气活血之品, 使补血而不滞血, 行血而不伤血, 胞宫气血调和, 故无瘀血之患也。 (3) 健脾补气摄血:脾主统血,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充足, 运化正常, 气血生化有源, 气的固摄作用健全, 则能统摄血液, 使其在脉管中正常循行, 不至于逸出脉外而成为病理之瘀血。若脾气虚弱失于固摄, 则见月经量多, 经期延长, 甚或淋漓不尽而发展为瘀滞。陆教授选方用药时重用人参西洋参白术等, 使其健脾资血之源又统血归经, 血行常道而胞络充和。脾胃健运, 血海满盈, 经候如期, 气血调和, 则痛自止。
 
行经期通调以治其标
1.温经散寒
《素问·举痛论》云:“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脉寒则缩卷, 缩卷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止”。寒为阴邪, 收引凝滞, 易伤阳气, 影响气血运行。妇人或经期不注意保暖感受寒邪, 或过食生冷, 以致血为寒凝, 气血运行不畅, 胞脉阻滞, 而发为痛经。陆教授认为:“寒邪为腺肌症痛经的关键致病因素”, 温经散寒为主要治法, 在行经期选用肉桂、吴茱萸、细辛等温经散寒之品。“血得热则行”, 其中肉桂辛温大热, 不仅有温阳运血化瘀之功, 而且有补肾助阳之效, 古人认为其可“补命门不足, 益火消阴”, 具有祛邪扶正的双向调节作用, 标本兼顾, 乃本方之妙。且现代药理证明, 肉桂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抗凝、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止痛等作用[5]。同时陆教授强调, 现代女性常不注意防寒保暖, 或嗜食生冷之品, 导致寒凝气滞更甚, 故临床上应向患者反复告知防寒保暖的重要性。
 
2. 温经化瘀
陆教授认为, 瘀血是腺肌症痛经的重要病理产物。因女子素性抑郁, 或恚怒伤肝, 致肝郁气滞, 或经期产后感受寒邪、嗜食生冷, 致寒凝气滞, 或肾阳不足、脾虚气弱, 致瘀阻冲任, 胞宫血行不畅, 瘀血阻滞, 不通则痛。瘀血一旦形成, 又必然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且在微观角度看来, 腺肌症患者多表现为高凝状态, 甲皱微循环检查毛细血管袢顶有瘀血的存在, 剖面见子宫肌壁显著增厚且硬, 子宫增大, B超提示肌壁间回声不均等[6], 这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也证明了瘀血这一病理产物的存在。故陆教授强调, 腺肌症患者B超多提示子宫肌壁回声不均, 在行经期子宫收缩排泄能力减退, 用药多以温经化瘀为要。“瘀得温则化”, 故在临床中行经期选用桂枝当归川芎、失笑散等, 共奏温经化瘀之功, 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气机条畅, 气血调和, 则通而不痛。
 
3. 温经行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者, 精气也;血者, 神气也。故血之与气, 异名而同类焉”。陆教授认为:“有一分血病, 就有一分气病, 故应治气与治血并举”。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脉运行的动力,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滞。故在临床选方用药时, 加入香附、乌药等温经行气止痛药物, 以求气行瘀散, 瘀散则痛缓, 通过阳气的疏泄使胞脉通达, 经血顺利排出子宫[7]。其中香附疏肝解郁, 调畅气机, 为调经之圣药。《本草纲目》记载:“乌药, 能上理脾胃元气, 下通少阴肾经”, 乌药可温肾行气, 散寒止痛。此外, 在温经行气的基础上, 加入五灵脂、延胡索等止痛药物而达到缓解疼痛之功[8]。
 
4. 疏肝宁心
陆教授强调“情志因素在腺肌症痛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腺肌症痛经患者疼痛程度往往剧烈难忍, 常伴恶心呕吐, 甚至需要口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经前期及行经期患者多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 陆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认为患者精神紧张会加重疼痛症状, 反之在放松及愉悦的情况下, 疼痛即有所减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由此可见, 疼痛的轻重及其感觉与心神有关, 在心神不宁的基础上, 易导致肝经风火相扰, 肝血肝气失常, 肝气郁阻, 血行失畅, 从而引起疼痛。阵发性剧痛与子宫强烈收缩导致的痉挛状态有关, 这与肝藏魂主疏泄有关, 故在临证治疗中加用钩藤、牡丹皮白芍等以疏肝柔肝、宁心安神而缓急止痛[9], 陆教授用药之妙, 在于一药多用, 钩藤者, 既可镇静, 亦有平息肝经风火、安神定痛之功效。除了药物治疗以外, 陆教授还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在临证中多与患者沟通, 解除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 使患者树立信心, 进而使药物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清化湿热
《傅青主女科》曰:“妇人有经前腹痛数日, 而后有经水行者, 人以为寒极而然也, 谁知湿热极火不化乎”。素体湿热内蕴, 或妇人因其独特的生理特点, 经期、产后调养不慎, 感受湿热邪气, 与血相搏, 流注下焦, 蕴结于胞宫, 气血凝滞, 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可能与既往多次妊娠史、人流史以及剖宫产史有关, 因此时多易感受湿热之邪, 湿性重着黏滞, 易于阻滞气机, 气机壅滞, 故而气血运行不畅, 瘀血内生, 湿热与瘀血搏结, 而发为本病。故而陆教授在临证中, 多用以清化湿热为其大法, 加以生薏苡仁、牡丹皮赤芍之品。其中生薏苡仁既可健运脾胃, 又可清热利湿, 牡丹皮赤芍调经之余兼可清热活血化瘀, 扶正祛邪并举, 缓缓图之, 经通而通自止也。
 
病案举隅
患者某, 女, 31岁, 已婚。2016年9月8日初诊。经行腹痛3年, 进行性加重1年。患者近3年来经期腹痛, 第1天痛甚, 近1年来进行性加重, 需服止痛药缓解, 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月经周期28~31天, 7天净, 量中, 色暗红, 大小血块较多, 经期伴腰酸乏力, 肛门坠胀, 恶心呕吐, 畏寒肢冷, 大便溏薄。末次月经为2016年8月25日。刻下:月经周期第15天, 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面部痤疮, 纳谷不香, 大便溏薄, 日行2次, 舌淡胖苔薄白, 脉细。既往顺产1次, 人流2次。盆腔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6.8cm×6.6cm×7.0cm, 子宫后壁增厚, 肌层回声不均, 内见一3.3cm×2.5cm低回声区, 考虑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可能;血查CA125值为180.20μg/L。患者以往曾服用西药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痛经未除, 而来求治于中医。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中医诊断:痛经;癥瘕。辨证为脾肾两虚, 寒凝气滞, 瘀阻冲任, 不通则痛。平时期治拟温肾健脾, 化瘀消癥。方为:党参15g, 黄芪20g, 炒白术10g, 砂仁 (后下) 6g, 炮姜5g, 当归10g, 川芎10g, 鹿角霜10g, 葫芦巴10g, 艾叶5g, 淡附片10g, 莪术10g, 地鳖虫10g, 薏苡仁30g, 柴胡6g, 钩藤 (后下) 10g。14剂, 每日1剂, 水煎200mL, 早晚饭后温服。服药2周。
 
二诊 (2016年9月23日) :刻下:药后大便成形, 畏寒肢冷, 神疲乏力明显好转。刻下月经周期第29天, 正值经前, 小腹坠胀, 腰酸乳胀。舌淡胖尖红苔薄白, 脉细弦。治拟温经散寒, 化瘀止痛, 处方为:肉桂 (后下) 5g, 牡丹皮10g, 当归10g, 川芎10g, 香附10g, 延胡索10g, 钩藤10g, 红花10g, 葫芦巴10g, 细辛3g, 益母草15g, 柴胡6g, 炙甘草5g。7剂, 水煎200mL, 早晚饭后温服。如此周期性调治3个月后, 痛经症状基本消失, 肛门亦无坠涨感, 经期未见恶心呕吐腹泻, 精神好, 面部红润, 纳谷香, 二便调, 夜寐安。复查B超示:子宫大小为6.7cm×5.0cm×5.2cm, 子宫肌层不均回声约2.2cm×2.1cm, 明显缩小。患者后停药半年痛经亦未复发。
 
按:该患者肾阳不足, 脾气虚弱, 气血运行不畅, 久必成瘀, 不通则痛, 故经期小腹剧痛, 经色暗红, 血块量多;腰为肾之府, 肾阳虚弱, 不能温煦全身脏腑百骸, 故腰酸, 畏寒肢冷;脾主运化, 脾气虚弱, 运化失司, 则见神疲乏力, 大便稀溏。故在非经期予以党参黄芪附子、炮姜、鹿角霜、葫芦巴等以健脾补肾, 当归川芎养血补血, 钩藤、柴胡清肝宁心。经期则以肉桂、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细辛、葫芦巴温经活血化瘀, 其中肉桂、葫芦巴又可补肾助阳, 延胡索活血止痛。
 
小结
陆启滨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创新之处在于临证经验独特, 疗效显著, 结合腺肌症的生理病理及周期疼痛特性, 非经期治疗强调温肾健脾以治其本, 一方面从气、血、阴中温补肾阳, 另一方面通过健脾补气以达到生血、行血及摄血之目的。行经期则以通调为治疗大法, 通过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化瘀通经、清化湿热以治其标, 经期非经期结合, 标本同治, 选方用药考究, 配伍精当, 故效如桴鼓。以上仅为陆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临证经验之点滴, 有待今后进一步传承学习, 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74-275
[2]张再康, 冯瑞雪, 张紫薇.对王清任“补阳助阳”与“回阳”学术思想的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 (2) :93-96
[3]管华全.“阴中求阳”配伍研究.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4]王彤, 李亚天, 周刚, 等.尉中民治疗痛经临证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6) :2168-2170
[5]梁晓艳, 郭占京.肉桂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0) :1501-1503
[6]刘明.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型与实时B超影像指标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 2002, 43 (11) :841
[7] 谢雪婷.痛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素、血栓素的影响.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8]夏桂成.妇科方药临证心得十五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7-98
[9]夏桂成.月经病中医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334-335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朱梦赟 陆启滨

上一篇: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下一篇:王小云运用五脏辨证论治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经验撷萃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