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健康就是“吃得下,解得出,走得动,睡得着,想得通”,要做到这几点,从传统中医养生实践的方法和经验看,始终离不开一个“通”字,如经络通、气血通、胃肠通、气机通畅等等。今日适逢重阳节,也是老年节,以下就“通”谈谈老年人几个养生要点,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胃腑以通为补
胃肠属六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以通为用”。胃肠之间的生理关系是胃实则肠虚,胃虚则肠实,互为虚实,上下通达,如此则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不竭,气血生化有源,不用补益之品亦收补益之效。
在传统饮食保健方法中,有许多体现了胃肠通达的理念。如三餐不宜过饱。清代袁开昌所著《养生三要》说“食只八分”,这样“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吃八分饱可以宽松肠胃,流行真气,少生疾患。
在现代衰老学说中,有一个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各种代谢产物在体内不断积聚,导致细胞中毒死亡造成的。这与宋代《仁斋直指》所载“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的说法有相似之处。晋代养生家葛洪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抱朴子·内篇》),认为善养生者肠中不留浊物。大便通畅,及时排出肠道毒素,可延缓衰老。
动摇以流通血脉
东汉著名医家华佗认为“动摇”是却病延年的重要途径,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三国志·华佗传》)。动摇即劳动和运动。华佗还根据古导引法,创造出五禽戏,“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他“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吴普仿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是动摇养生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要求老年人常行导引,“礼拜一日勿住,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千金翼方》)。
动摇的运动形式很多,其中散步对养生尤为适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除食后缓行外,晨起和睡前也要散步。实践证明,散步有利于流动气血,活动关节。明代《寿世保元》指出:“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而应“食讫当行步踌躇”。
调息以畅气机
调息可以畅气机。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类经·摄生类》)。调息即调理呼吸吐纳,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故有吐纳、胎息等养生法。“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葛洪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抱朴子·释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