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谈仲景以食用之品调理诸方

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一本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书中以食用之品调理诸方,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辅相成,增强疗效,也可制约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全书运用食用之品调理诸方治疗疾病共有38种(如粳米、大麦、小麦、赤小豆、饴糖、蜂蜜、酒、鸡蛋生姜大枣等)[1],有260余首方剂中涉及食用之品。书中主要通过两种组方形式治疗疾病,一是单纯用食用之品组方,二是用食用之品与药物相合组方。全书含有食用之品组方占总方剂量的70%[1]。可见,用食用之品调理诸方以治疾病是仲景疗法的一大特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分析常用的食用之品,即粳米、酒、蜂蜜大枣、豆豉、醋、生姜干姜、鸡子黄、井水、沸水等在调理诸方中的方法。
 
1 用粳米法
粳米味甘淡,其性平和,主入脾胃,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髓、和五脏、通血脉的作用,使血脉精髓充溢,周身筋骨皮肤强壮。中医治病常用粳米加入方药内或服汤药后以米粥饮之,可助药力,增疗效,顾护胃气。
 
1.1 桂枝
该方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证候特点。方以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2]。法以桂枝汤微似有汗,如盖衣服,取暖以助发汗,尤须服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气。
 
1.2 白虎汤
该方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证,以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证候特点。方以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三两,粳米(六合),以水一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2]。方中石膏性寒清热,知母寒滑而润,二药合用以清阳明经热。粳米、甘草益气和中,粳米具有甘缓留中之功,使方中石膏、知母寒凉苦降之力留于胃中,以保证药力留驻中焦,最大限度发挥本方清中的作用,又能防寒凉之品伤胃之弊。
 
2 用酒法
酒为米、麦、高粱和曲酿成的一种饮品。酒味甘、苦,性辛、温,具有散寒活血、温经止痛的作用。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酒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健脾和胃、除冷消积、矫臭矫味的作用[3]。一般药酒多用烧酒,将各种性味的单味中药或复方放入酒中浸制,可使中药的多种成分溶入酒中,并借酒行气之势增加药性,便于药力迅速到达全身经脉,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4]。《汉书·食货志》言:“酒,百药之长。”除浸药的烧酒外,考证仲景方中所用的白酒,既不是今天药用的黄酒,也不是高浓度的白酒,而是“冬酿夏成,较白酒更为陈久而清纯的米酒”[5]。
 
2.1 酒浸法
防己地黄汤:治疗血虚风动证,以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为证候特点。方以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上四味,以酒一杯,浸泡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6]。证以无寒热,脉浮,可知病非表证。结合方中重用生地黄二斤,有重在滋阴养血之意。脉浮虚也,当是血虚风动之证。本方重用生地黄,又绞浓汁,而防己等四味分量极轻,又以酒浸泡取其清汁,意在轻而又轻,目的重在养血。轻剂祛风药与养血药配伍,为养血息风之妙配。
 
2.2 酒服法
天雄散: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日三服,不知,稍增之[6]。本方缺主治证候,《方药考》云:“此为补阳摄阴之方,治男子失精,腰膝酸冷。”方中天雄壮命门之阳,补先天之本;白术补后天之脾胃,以培精气之源;桂枝助天雄以补阳之虚;龙骨固摄外泄之精,以酒服助药力直达病所之功。
 
2.3 酒煮法
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上焦阳虚、阴寒内盛之胸痹,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为证候特点。方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6]。瓜蒌实甘寒润滑,能利气宽中,开胸中之痰结;薤白气味辛温,通阳豁痰下气;白酒辛温轻扬,辛以开痹,温以通阳,轻扬善行上走,能行营卫以助药势到达病所。三味同用,相辅相成,使痹阻通,胸阳宣,诸证可解。
 
3 用蜜法
蜂蜜性味甘平,具有润肺补中、缓急解毒、润肠通便之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蜂蜜入药之功总结为“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通便也,止痛也”。
 
3.1 蜜煎用法
乌头煎方:治疗阴寒极盛、寒气内结之寒疝,以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为证候特点。大乌头五枚(熬,去皮,不咀),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蜜两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乌头大辛大热,为有毒之品,以峻逐寒邪,开阴闭。本品有毒,其性峻猛,故用蜜煎,以缓解乌头毒性,且可延长药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蜂蜜,内服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用于脘腹虚通,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解乌头类毒药;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7]
 
3.2 蜜煎导法(外用)
蜜煎方:治疗津液内竭、肠道干燥、大便硬结之症,以大便欲解不能为证候特点。食蜜(蜂蜜)七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方须凝为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用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即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此处取蜂蜜清热润燥、导下通便之功,正如“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2]。此方除了借助蜂蜜的局部润燥作用外,还通过栓剂激发便意,能反射性促进肠腑之气下行,便秘得解[8]。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云:“蜜兑法,蜜三合,入猪胆汁两枚在内,煎如饴,以井水楚出冷,候凝,捻如指大,长三寸许,纳下部,立通。”[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张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蜜煎导法,诚千古奇方。”[10]清·汪琥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提出了蜜煎导方与麻仁丸适应证的区别[11]。后世医家在仲景方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3.3 水蜜同煎法
半夏汤:治疗脾胃两虚之胃反呕吐证,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为证候特点。以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6]。方中人参益气养胃生津,半夏降逆消痞止呕,白蜜水扬,使甘味散入水中。水与蜜合为一体,以润肠而通腑气,腑气通则胃气得降,胃气降则水谷得以转输,水谷精微得以资助,胃气渐复,胃气和降,胃反可愈。
 
4 用枣法
大枣味甘,营养丰富,有“天然维生素”之称。《伤寒论》有40首方剂中用大枣,《金匮要略》有43首方剂中用大枣大枣的使用频次仅次于甘草桂枝。纵观仲景诸方,大枣的功效以“补”“和”为主,特别是在攻消峻剂之方中,常以大枣伍用,取大枣甘温可补、性平能和之意,可缓解峻烈之性,既可解毒,也可护胃[12]。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初期,表证已解,脓尚未成,以咳喘不能平卧为证候特点。方以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6]。葶苈苦寒,能开泄肺气,泻下逐痰,其性峻猛,恐伤正气,故佐以大枣甘温安中,缓和药性,使祛邪不伤正气。
 
又如十枣汤,方中大枣可缓和芫花、甘遂、大戟峻猛之性,使邪祛而正不伤。
 
仲景用“枣”之方较多,如小建中汤、桂枝汤、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橘皮竹茹汤等,在与诸药配伍中充分发挥了大枣的功效。
 
5 用豉法
豆豉味苦,性寒,具有解表除烦之功。
 
栀子豉汤:治疗经汗、吐、下后热郁胸膈,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为证候特点。方以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棉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2]。栀子苦寒,既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下行。香豉气味俱轻,既可清表宣热,又能和降胃气。二味相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清宣胸膈郁热。
 
6 苦酒(醋)用法
苦酒即米醋,以米、麦、高粱、酒糟等酿造而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苦酒味酸、苦,性温,具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杀虫的作用。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言:“醋酸温、开胃、养肝、强筋、消食、下气、辟邪。”醋入药一般多作药引,可内服,亦可外用,或用以炮制药物[13]。
 
6.1 苦酒汤
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之证,以咽部溃疡不能语言、声不出为证候特点。本证是因痰火郁结所致。方以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纳半夏于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2]。方中半夏涤痰散结;鸡子清润燥利咽;苦酒敛疮消肿;半夏配鸡子清具有清凉利窍通声之功;半夏配苦酒辛开苦泄,酸收以加强敛疮之功。药取少少含咽,可使药物直接持续作用于患部,可提高疗效。
 
6.2 乌梅
主治蛔厥。方以苦酒浸渍乌梅一宿,以增加乌梅的酸性。前人认为蛔得酸则伏,可增强杀虫止痛之功;配黄连黄柏之苦,蛔得苦则安;蛔因寒而动,配干姜桂枝附子、蜀椒温阳祛寒,使肢暖蛔安厥止;再以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养中安蛔。
 
金匮要略》记载黄芍桂酒汤主治黄汗病。方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配苦酒以增强泄营中郁热的作用;黄芪实卫走表祛湿,使营卫调和,水湿祛则气血畅,黄汗自愈。
 
7 鸡子黄用法
鸡子黄为家鸡之卵,性味甘平,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息风之功。
 
7.1 黄连阿胶
治疗少阴病热化证。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得相交,以心中烦、不得卧为证候特点。方以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渣,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2]。方以清心火、滋肾阴为主要功效。成无己云:“阴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直清心火;“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滋肾阴,补心血;以芍药之酸,敛阴气而泄邪热,则水升火降,心肾交会,心中烦、不得卧自愈。
 
7.2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病,吐之后者。方以百合七枚,鸡子黄一枚,先水洗百合,浸渍一宿,当白沫除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将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百合病属阴液不足之证,吐后伤及脾胃之阴,又扰肺胃之升降,出现虚烦不安、胃中不和之症。方用百合养阴清热,鸡子黄养阴润燥以滋养胃阴,共奏养阴除烦之功,阴复胃和,则虚烦自愈。
 
《养生方》载:“有恒以旦毁鸡卵入酒中。”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鸡子在食疗中的作用。张仲景博采众方,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创新,扩大了鸡子的应用范围,将鸡子黄与鸡子白分开使用,鸡子黄除虚烦,鸡子白润燥利咽,鸡子的灵活运用在仲景学术思想中得到了体现[14]。
 
8 水的用法
本草纲目》曰:“水为万化之源。”[10]水的品种不同,其用各有所治,治病用水必求洁净,凡汤之方,皆可用之。张仲景善于运用不同水的特性,用以煎药,或以之和服,以达到扶正祛邪、宣通、补益的效果[15]。
 
8.1 泉水用法
泉水为山岩、土石流出之水,性味甘平,具有清凉、洁净、和胃止呕之功。
 
金匮要略》书中列举:治百合病,发汗后者,用百合知母汤;治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用滑石代赭石汤;治百合病,吐之后者,用百合鸡子汤;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用百合地黄汤。以上四方各用百合七枚(擘),以水洗百合,浸泡一宿,有白色泡沫出,去其水,再加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第一方加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清其内热。第二方加入泉水二升,煎滑石、赭石取一升,利小便,兼以清热。第三方将鸡子黄加入之前煎煮的百合汤中搅匀,以清热复阴。第四方将生地黄汁加入之前煎煮的百合汤中搅匀,下热气,以润养心肺,凉血清热。以上4首方剂均以“分别煎熬取汁,搅拌”的方式服用。取泉水之清凉、洁净、流动、和胃的优势,增加功效。
 
8.2 井水用法
井中之水,静而不动,性味甘平,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止血之功。
 
风引汤:治疗癫痫。本方重在清里热,重镇息风,用于治疗中风。方中有6种石药:寒水石、赤石脂、血石脂、紫石英、滑石、石膏,以清热镇降息风;佐以龙骨、牡蛎潜阳;使药以大黄导热下行;又恐寒凉之品伤阳,阳伤则心脾首当其冲,故以干姜护脾阳,桂枝护心阳,甘草和中以调和诸药。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井水质清洁净,以井水静而制动,增强清热之力。
 
8.3 沸水用法多用于散剂。
(1)文蛤散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此方用于非停水为患的热渴证,是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欲饮水不止。文蛤咸凉润下,生津止渴。因介类药难消化,用沸水送服,易于消化吸收,药效得以发挥。
 
(2)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按之濡”的热痞证。以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其滓,分温再服。大黄苦寒,泄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二药合用,使热祛结开,则痞寒自消。因苦寒药物气味厚重,煎煮之后,多走肠胃而具有泻下作用,故本方用麻沸汤浸泡。
 
9 姜的用法
姜的根茎,鲜的为生姜,晒干的为干姜,可药食同用。《名医别录》记载:“生姜,味辛温,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71首方剂用生姜,40首方剂用干姜,仅1首方剂用炮姜[16]。
 
9.1生姜的用法
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发散表邪、降逆止呕之功。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柯琴称其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用于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之太阳表虚证。方中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发汗解表;芍药酸苦微寒,养阴益津,敛营止汗,二药等量配伍,发汗则不伤阴,敛阴而不留邪。生姜辛散,助桂枝发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金匮要略》中载有用生姜降逆止呕之方,如半夏汤、生姜半夏汤、橘皮汤等。由于病证的不同,小半夏汤治疗饮停心下、呕而不渴的支饮,用药以半夏为主,配以生姜降逆化饮;生姜半夏汤治疗寒饮搏结于胸中,用药以生姜为主,配以半夏散寒祛结;橘皮汤治疗胃寒气逆之干呃哕,以橘皮理气和胃为主,配以生姜散寒止呕。
 
9.2 干姜的用法
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肾、大肠经,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之功。干姜为常用的温里药,与温性药相配可治疗五脏阳虚中寒;与寒性药配伍,重在寒温并用,既清邪热,又温里阳。
 
(1)阳虚阴盛干姜入心、脾、肾经,可温心助阳以复脉,温脾胃之阳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治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方以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2]。附子为君药,破阴回阳救逆;干姜为臣药,温中散寒,助附子回阳救逆;佐以甘草甘温补中。而通脉四逆汤,主阳虚而阴寒极盛,格阳于外,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其人面赤之症。方倍增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以大剂辛热急祛内盛之寒,使格于外之阳气返回于内。又如白通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之戴阳证。方以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葱白能通被格之阳下交于肾,用附子启下焦之阳上承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共奏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之功。
 
(2)中焦虚寒干姜入脾、胃经,与温补脾胃的药物配伍可温中散寒,健运脾胃。如理中汤(丸),为治疗太阴虚寒病证的主方,其用人参甘草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湿祛则中焦升降调和,甘草干姜又可治阴阳两虚之人表未解而误治,使中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出现手足厥冷之症。方用甘草四两益气和中,干姜二两温中复阳,二药相配,辛甘化阳,中阳复则厥回手足温。
 
(3)肺阳(气)虚损干姜入肺经,具有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如小青龙汤,治太阳伤寒兼里有水饮之外寒里饮证,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方中麻黄桂枝发汗平喘,芍药桂枝调和营卫,祛在表之邪;干姜配伍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辛散温燥,入肺经,能燥湿化饮,入脾、胃经,可降逆和胃,与干姜合用可温肺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可化在里之饮。叶冰等[17]经过实验研究证实,干姜-细辛-五味子药对具有止咳和抗炎作用。
 
(4)寒热错杂干姜与寒性药物配伍,重在寒温并用,既清邪热,又温里阳。《伤寒论》中多处用到寒温并用之法。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属误治导致脾胃损伤,邪热之气乘虚内陷,寒热错杂之邪犯于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而成痞。以半夏泻心汤为例,治“但满而不痛”以呕为主的心下痞,痞因为寒热错杂、气机痞寒而成。方用半夏为主药降逆止呕,与干姜合用,有辛开散结之功,配黄芩黄连苦寒之品,共奏辛开苦降之功。
 
1 0 小结
张仲景在秉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将食用之品与药物有机结合,借助食用之品增强药力或抑制药物毒性,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开创了食药结合的先河。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钟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都市金牛区第二人民医院

上一篇: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日常调护顺应夏气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