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妇科>乳房疾病>正文

浅析《疡科心得集》中乳痈的辨治思想

乳痈是指发生于哺乳期女性乳房部的一种化脓性的阳证疮疡,一般多于哺乳期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出现局部肿块、红肿热痛,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寒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病情迁延化脓,既加重患者的负担,也影响婴儿的喂养。该病为乳腺的一种常见病变,哺乳期女性发病率为9.5%~16.0%[1]。乳痈按照其临床特点,通常可分为初期(郁滞期)、中期(成脓期)、晚期(溃后期)。如果该病在初期治疗不及时,可发生一系列变证,影响哺乳,延长病程,日久可对乳腺造成毁坏性改变,给患者心理、生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
 
《疡科心得集》是清代外科医家高秉钧所著,该书总结了高秉钧30余年的临证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外科学专著,该书对乳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思想与灵活多变的诊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外疡实从内出
高秉钧非常重视外科疾病的内治法,这是其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他在《疡科心得集》中多次提及“内科外科,俱是一例”[3],认为外科疾病当“审其脉以辨其证”,明晰了疾病的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基础上,继续下一步的治疗,并在辨证过程中强调主症、证候与治疗、病程的关系等。辨证论治时应以证为主,证对则治疗思想对,方证相符,依法处方用药[4]。
 
高秉钧遵循内科辨证思想治疗疮疡,外科疾病虽大部分为局部症状,较为明显,但局部病变往往离不开整体,所以外科辨证不仅要进行局部辨证,还要进行全身辨证。如乳癖、乳岩虽为乳房局部病患,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有较大关系。又如乳痈、乳疽虽为乳房部疮疡,但实则为体内热毒瘀阻而致,故《疡科心得集》云:“外疡实从内出。”
 
2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2.1 内吹乳痈
《疡科心得集》曰:“孕妇二三月……致阳明乳房结肿疼痛。”内吹乳痈通常指发生于妊娠期的乳痈。高秉钧认为,妊娠期乳痈是由于胎气旺盛,邪气上冲于乳孔,日久化热,气血凝滞,导致乳络郁结成痈。
 
2.2外吹乳痈
《疡科心得集》曰:“夫乳痈之生也……以致结核化脓而成者。”高秉钧解释其多因产妇乳头破碎,怕痛拒绝哺乳;或先天乳头内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初产妇乳络不畅,婴儿含乳头而睡,口中热气或滞痰从乳窍侵入乳络,使乳络闭塞不通,不通则痛,继而日久不散,随后化脓成痈。书中亦云:“亦有忧郁暴怒伤肝……或伏邪聚结而成者。”《外科证治全书》认为乳房属于足阳明胃经,乳头属于足厥阴肝经[5],凡是发生在乳房的疾病均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及冲任二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若肝气郁结不疏,肝木克胃土,而乳房属胃经,导致乳房胃络郁结,从而导致乳房局部经络郁滞不通,同时肝郁日久化火,气火凝滞,导致营气不顺,经络闭阻,日后发展成脓成痈。
 
3 辨病分期,论治分型
3.1 初期
在乳痈初期,患者常会有乳头皲裂、起白点的现象,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同时还会伴有乳汁淤积或肿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拒按,皮色稍发红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不高或稍高,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舌质多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此时以乳汁淤积为主要原因,应及时早期治疗,以通为首要,重在通乳疏肝理气。在乳痈的初起阶段,高秉钧根据其临床特点,一般多采用疏散消痈、凉表透邪等方法治疗。《疡科心得集》云:“凡初起……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自当消散。”“其药初起,如牛蒡子散、橘叶汤、逍遥散之类。”“消”“散”为首要之法,以防热毒蔓延,又生变证。
 
3.2成脓期
症见乳房明显结块化脓,且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表皮微微发红,皮肤温度升高,患者多有发热恶寒、骨节疼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部分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从乳房红肿热痛开始到第10日左右,肿块中央开始有变软的趋势,并有波动感,如果行穿刺可有脓液抽出,偶有脓液从乳头溢出,此时全身症状加重,舌质红,苔黄,脉数。此期以热毒炽盛为主,高秉钧认为宜用托里之法。肿块初起时一般用消法,在脓肿期促其成脓,成脓后可切开引流或用膏药代刀破头,同时可配合透脓托毒中药,加速脓液的排出,如果脓液较深不易排出,可以采用药线引流,药线能深入脓腔,让脓液顺着药线流出,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较好。
 
3.3 溃后期
溃后期脓肿一旦成熟,会破溃出脓,或直接用手术刀切开让脓液流出。若脓液流出顺畅,患者疼痛就会减轻,恶寒发热渐消,疮口开始慢慢愈合;如果脓液流出不畅,皮肤继续发红,疼痛无减轻,肿势亦未消,则可能形成新的变证,即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的传囊乳痈,或有乳汁从破溃口流出的乳漏。《疡科心得集》书中对传囊乳痈有较详细的描述:“妇人乳头有数孔,一孔又有一络,络于乳房。其始生痈也,只患一络,迨其脓血出尽,又患一络,逐络递及,遂至满乳,则危而不救者多矣。初起每早服元寿丹,可保不传余络。”由此可见,乳痈一旦出现变证,治疗会变得较为棘手。高秉钧在书中提到“溃后,则宜益气养营汤”,也就是现代临床上常用的补托法,即是用补益的药物使其正气迅速恢复,帮助新肉生长,促使疮口早日愈合。“托者,起也,上也”,“补托法”即是用补益扶助正气与托毒外出的治则进行治疗,以免毒邪内陷。
 
4 重视脾胃
《疡科心得集》曰:“若晡热焮肿作痛,宜补阴血……又加凉药,则肿硬者难溃脓,溃脓者难收口矣。”高秉钧强调切戒“凉”,整个病程都要注意顾护脾胃,这与《黄帝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相符合。当人体虚损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所以顾护脾胃可助阳气缓慢生发,推动血运,通利经脉。女子以血为根本,各种产物如乳汁、脓液、渗出液,均为气血所化,日久气随血耗,导致正气虚弱,正气虚则病不能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无论是乳痈哪一期,都要重视顾护脾胃,脾胃是营养化生的场所,营养充足则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5 内外合治,相得益彰
高秉钧在治疗乳痈时,不仅使用内治法,同时也重视外治法。《疡科心得集》云:“又有湿火挟肝阳逆络……其生新肉如榴子象。掺以珍珠散,以白玉膏盖之。”在治疗上用珍珠散及白玉膏祛腐生肌,收湿敛疮,活血消肿;同时内服疏肝清热剂,内外合治,相得益彰,如附文云:“孕妇二三月……致阳明乳房结肿疼痛,宜服石膏散清之,可消。”现代临床中,乳痈的治疗离不开内外合治,无论在乳痈哪一个病变阶段,外敷药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乳痈的治愈率,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6 小结
综上所述,高秉钧在治疗乳痈的过程中,无论是辨证还是治疗都有独一无二的思想,理法方药应用合理,疗效明显,为中医治疗乳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可见,《疡科心得集》是每个外科医家值得学习的外科古籍,要将书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做到认真思考,真正掌握其证治规律,才能在诊治复杂多变的外科疾病中充分展示中医优势,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曹金灿 郑明慧 朱永军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一篇:乳疠 双乳房胀痛 软坚散结处方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