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中医治未病在公共卫生体系大有可为

治未病,是中医学健康理论核心理念之一,是指运用中医的思维与方法,未病防治,已病防变,是促进保健和康复的中医卫生体系。治未病学,是结合传统与现代科学进展,研究治未病理论及方法,以促进实践与应用的新兴学科。
 
此次疫情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中西医结合协作机制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为治未病学科建设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结合公共卫生,建设真正的治未病学科体系
 
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次与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乍看之下区别不大,但细致分析又有所差别。中医治未病学与预防医学都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但中医治未病学的思想形成要远早于预防医学。因两者归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故存在着一定差异。
 
公共卫生依托传统预防医学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菌药物这三大法宝的相继应用,使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了“克星”,这也是为什么它面对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侵袭,成为医学主体的干预模式的原因。
 
在这次疫病防治的过程中,中医药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临床层面的协作上,而对于整体疾病预防,中医药的方法虽然看似广泛应用,但实际上从应急体系的标准性、干预方案的规范性、预防思维的整体性、临床应用的辨证性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所谓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级预防体系,包括应有的理论准备和实践验证层面都还没有体现出中医治未病这个应用型学科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治未病不仅关注整体的健康,同时关注疾病的动态发展;既强调疾病的干预治疗,防其传变,又考量医疗结局的评价。从大的学科外延来看,“治未病”更像是中医的大卫生学科。既有评估体系,又有监测、干预的内容,甚至还有从宏观层面的卫生策略涵义,可以称之为中医的公共卫生体系。这一点,从国家2007年开始推进治未病工作,近十年来颁布的有关涉及到中医治未病内容的48份政策文件来看是可以得到证明的。这些文件,对于全面推进中医治未病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机构建设、重点专科、重点工作、服务标准、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其实为建设中医治未病应用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引领,但如果不能将其与国家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紧密融合,疫情结束后,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的落地仍然是充满困难。所以,下一步应该借鉴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尽快形成中医治未病学科的组成框架,吸收环境、气候、生物、营养、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管理、健康传播等多层知识来源,建立更加全面的基于中医理论和思维的中医公共卫生体系。
 
规范社会服务,发挥治未病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学和传统预防医学的起源是相同的,在应用的对象和应用领域上也有着相同之处。虽然古代的中西方医学交流和碰撞无法与现代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同日而语,但临床实践为主决定着人类医学智慧的来源和发展,使得这两个学科都为此次疫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基于古代临床经验,有丰厚传统文化生活底蕴的中医药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也朴素、原始的体现着中医治未病的实用性。比如,古代中医强调防治疾病过程中的注重个人卫生,关注食品安全与清洁、强调通过中药进行环境消杀,截断传染途径;中国古代有最早的预防接种实践,这都成为生物预防医学历史中值得去肯定的一部分,而这些也正是中医治未病学“未病先防”思想和理论的实践应用。
 
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在各省的防控方案中,在基层实际的预防工作中,都出现具有中医特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医药预防疫病方法,例如中药汤剂、中药香囊、熏蒸、食疗、足疗等,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医治未病的诸多预防保健方法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正是由于这些方法的接受度较高,再加上疫情使人们对于中医药的期待感加强,使得这些预防保健方法传播上出现了某些一面之词的盲目,在服务主体上出现了个别一哄而上的纷乱。从长远来看,疫情结束后,这些方法是否还能继续保持热度,继续推进治未病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从整体来看,规范治未病的社会服务方法,形成技术标准及服务规范,将是治未病学科今后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在社会服务的层次上,也应该体现辨病、辨证和辨体质的三辨和四诊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体现从个体到人群,从医院内到医院外,从疾病服务到健康服务的全方位升级,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治未病专科,界定其服务范围,体现其服务特性,实现其服务配置及其与医疗社会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支付体系的衔接,真正发挥其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标准统一、结构合理、便于处理的健康管理数据库和技术平台。对体质辨识与干预过程中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实现健康档案数字化动态管理,并对辨识的准确性和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开展中医治未病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加大治未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加大宣传中医治未病知识、保健优势和其重要性,特别是面向基层、农村,做好健康教育,增强其未病先防的理念和知识,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强化教学体系,推进治未病学科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将治未病纳入学科建设,符合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
 
中医治未病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疫情后期要体现治未病学科在公共卫生层面的重要作用,还必须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持续跟进。应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继续支持中医治未病相关课题研究,设立并加大专项资金、尤其是重点项目的资助力度,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的国际传播与应用。要成立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治未病研究中心”,搭建好治未病科研平台,同时形成治未病特色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要在各类医学院校落实国家治未病战略计划,推进治未病学科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治未病学科构成积极理论精华,更好的理解治未病预防性、预测性、个体性的3P医学特点,掌握各类治未病方法,让医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在慢病与疫病防治过程中能够实际应用。这将有助于医学专业人才建立大卫生观,形成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从“重疾病治疗”向“重疾病预防”、从“纯西医”“纯中医”向中西并行的思维转变,让其明确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转变的重要性,更好地推进自我健康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总之,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中医优势更加凸显。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的战略与健康维护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完全是不谋而合的。未来,结合公共卫生,规范社会服务,强化教学体系,将是中医治未病学科建设与发展重要的方向。(辛宝)

上一篇:《黄帝内经》“解结”及其应用初探

下一篇:疫情期间你长肉了么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