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失眠>正文

辨证分型治失眠 中医内服中医外用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1],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能满足并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观体验[2]。《马王堆医书·十问》曰:“一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压力加重,失眠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使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生活质量,十分必要。现代医学应用的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可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同时可能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中医治疗失眠优势突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且治疗手段多样,疗效确切。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多因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以《黄帝内经》为指导,失眠多因阴液亏虚,不能敛阳,或阳气过盛,阴不制阳,或外邪阻碍交通所致[3]。如《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阴不敛阳,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中有“五神脏”之说,即《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皆是藏神之地,当其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则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造成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心神不宁而发不寐。《素问·逆调论》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王自立认为“胃不和”致“卧不安”,即失眠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凡脾胃不和,中焦气机不畅,痰浊水饮中阻,则痰蒙心神,心脉不畅而导致心悸眩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4]。明·秦昌遇在《症因脉治》[5]中提出:“胆火不得卧之因,或因肝胆怫郁,木不条达,或酒食不节,湿热聚于胆家,或恼怒伤肝,胆气上逆,炼胃汁,成痰成饮,则夜不得卧也。”对胆经有痰火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清·陈士铎在《辨证录》[6]提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是考虑心肾,提出心肾相交是保证正常睡眠的条件。二是考虑肝胆,认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翟振兴等[7]认为不寐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故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以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而达到治疗效果。从上可见,从古至今不同医家对失眠有着不同的认识,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辨证体系,同时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
 
2 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将不寐划分5种证型,肝火扰心型、痰热扰心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型[8]。施今墨根据其临床常见症状,以病因而论,将不寐的辨治分为10种证型,分别为心肾不交型、血不上荣型、脑肾不足型、心阳亢盛型、阴虚失养型、阳虚阴抑型、胃气失和型、胆虚邪扰型、肝经受病型、疲血内阻型[9]。邓铁涛依据临床经验,将不寐的辨治分为3种证型,即痰湿阻滞证、心脾两虚证、瘀血内阻证[10]。颜德馨认为不寐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属阳,血属阴,表现为气血失调,进而提出调和气血之法,具体辨证为肝郁气结型、气郁化火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4种证型[11]。裘昌林论治失眠强调从整体着手,找出病因,准确定性,辨清虚实,将失眠划分为9种证型[12],其中心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为虚证,食积胃气不和型、心火亢盛型、痰热扰心型、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为实证,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型为虚实夹杂证。
 
3 治疗方法
失眠不外乎正虚、邪胜两方面,其治疗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的总则。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医治疗失眠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及外用,如推拿、火罐、针灸、耳穴压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通过多环节、多途径改善失眠患者症状及其睡眠质量。同时提倡心理疗法,对辅助失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
 
3.1 中医内服
张成良[14]用益肾安寐汤(熟地黄、女贞子、黄精、淫羊藿、酸枣仁、龙骨、牡蛎、五味子白芍、甘松、佛手)治疗48例失眠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且治疗组可明显改善主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齐盛等[15]通过自拟疏肝养心安神汤(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片、酸枣仁、柏子仁、郁金当归菖蒲远志茯神合欢花)治疗失眠,总有效率高达95.71%,体现疏肝养心安神之功,切合失眠病机,疗效显著。曾灶昌等[16]运用乌灵胶囊治疗50例失眠患者,总有效率为94.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临床疗效确切。康健[17]采用酸枣仁汤治疗60例失眠患者,痊愈29例,显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说明此方具有养心安神、清心除烦之效。任小冬[18]用归脾汤加减治疗100例失眠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优于对照组的58.0%,疗效确切,同时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服药以巩固疗效。陈雪梅[19]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表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效果较好,且安全系数高。罗春蕾等[20]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失眠,患者入睡困难发作频次较前减少,睡眠潜伏期缩短,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
 
3.2 中医外用
刘幸[21]采用中医推拿点穴治疗7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提示推拿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龙彬[22]采用平衡火罐治疗100例失眠患者,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表明平衡火罐能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李丽春等[23]将60例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艾司唑仑组,热敏灸组在肝、胆经原穴分别探测热敏点进行治疗,药物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热敏灸组降低幅度更大,说明热敏灸可显著改善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及焦虑、消极情绪。刘仲玮[24]采用中医耳穴压豆法治疗50例失眠患者,以心、垂前、神门、交感、肾、皮质下为主穴,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提示耳穴压豆法在失眠治疗中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患者没有任何创伤及不良反应,易于在临床推广。王彦霞等[25]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药物组,埋线穴位选取四神聪、内关、神门、三阴交为主穴治疗,治疗后埋线组中医证候及PSQI量表评分优于药物组,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治疗总体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包俊霖[26]采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2并结合泻南补北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总有效率为94.11%,表明二者联合应用能滋阴潜阳、安神利眠,提高睡眠质量,同时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吴迪等[27]运用穴位贴敷配合心理疏导治疗失眠,给予药物贴敷的同时,每日给予心理疏导,结果显示,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可见穴位贴敷透药及心理疏导能有效改善神经症患者睡眠质量。
 
3.3 中医内外兼用
杨金禄等[28]运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思维,采用自拟滋心汤(生地黄麦冬黄连、制首乌、当归川芎党参、龙眼肉、桂枝木香酸枣仁远志茯神首乌藤组成)配合穴位推拿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凸显出滋阴兼顾气血、阳气,交通心肾之法。钱拉拉等[29]采用交泰丸结合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针刺取安眠、心俞、肾俞、神门、照海等穴位,两法联合应用,共奏镇静利眠之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并且更好地调节与睡眠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1β水平。刘岩等[30]总结于志强教授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经验,认为治疗当以脏腑辨证为主,明确病变脏腑,针药结合,平调五脏阴阳,以快速有效地缓解失眠症状。同时应配合心理疏导、调整饮食结构、适当锻炼等,方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王克等[31]治疗采用加味逍遥饮联合耳穴治疗更年期失眠患者,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主要伴随症状。何竞等[32]通过热敏灸联合天王补心丹治疗亚健康失眠患者,总有效率为93.3%,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周卫星等[33]通过中医推拿联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患者,总有效率、PSQI评分下降优于单用酸枣仁汤。
 
4 总结
目前,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治疗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辨证论治,实现个体化治疗,同时治疗费用低,毒副作用甚小,耐受性好。但是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并且当前多数研究只专注于临床疗效的观察,而对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临床研究多为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存在偏倚。失眠是一种心身疾病,在采取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涉,以增强综合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加强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工作,建立中医特色的失眠诊疗体系。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马丹丹 王琳琳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宅”家期间如何睡个好觉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