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甲亢“瘿病”中医膏方治疗

张发荣用膏方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经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属于中医“瘿病”范畴, 是因甲状腺处于高功能状态, 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释放增多造成。是以高代谢症候群, 自主神经失常、甲状腺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甲亢现已成为除了糖尿病以外的第二大内分泌疾病, 201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对我国10个主要城市的甲状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甲亢患病率为3.7%, 截至2013年我国有超过1 500万甲亢患者[1]。欧洲甲亢患病率为0.75%[2], 美国甲亢患病率约为1.3% (0.5%临床甲亢, 0.7%亚临床甲亢) [3]。甲亢病因包括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Graves病) 、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炎性甲亢、药物致甲亢、hCG相关性甲亢和垂体TSH瘤甲亢, 其中以Graves病最为常见, 占甲亢的50%~80%[4]。甲亢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程长, 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如甲亢心脏病甲亢危象, 其中未经治疗的甲亢危象病死率高达80%~100%[5], 而且影响患病妇女的正常妊娠[6], 给患者、家庭、社会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现有的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治疗、手术治疗, 不良反应多, 且治疗后易复发或转变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张发荣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 潜心研究内分泌疾病50多年, 创制“甲亢膏方”治疗甲亢,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现介绍如下。
 
膏方, 又称膏滋, 是中药传统剂型的一种。为由中药汤剂反复煎煮, 去渣浓缩, 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凡汤丸有效者皆可熬制成膏。《黄帝内经》中即有膏剂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膏方30余首, 称为“膏之”。汉唐时期“膏”与“煎”同意, 宋元时期统一为“膏”, 膏方逐渐发展, 明清时期膏方趋于成熟, 且制作规范, 数量繁多, 用途广泛。膏方浓度高, 单次服用量小, 便于保存、易于携带而便于长期服用, 并且药性滋润、平和、持久、稳定, 适宜慢性疾病的治疗。膏方具有“治病”与“补虚”的双重功效, 兼顾面广, 组成药物相对较多, 一般为20~50味, 或者高达百余味, 组方时要灵活选择药物, 注意用药安全, 达到寒温适宜、清补兼顾、气血双调的效果。膏方一般是由多个方剂组成的大复方, 像方剂药物组成中的君臣佐使一样, 由主方、臣方、佐使方组成, 再加上几位消导药物与胶类或糖类赋形剂。
 
甲亢的病因病机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本病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有关。《诸病源候论·瘿候》首次提出瘿病病名, “瘿瘤等病诸候”, 并指出情志内伤与水土因素为瘿病的主要病因, 《圣济总录·瘿瘤门》认为“七情”令气“结而不散”是本病成因。总属本虚标实, 以先天亏虚为本, 肝郁化火为标。张老认为, 甲亢发病有体质因素, 先天不足、素体阴虚是甲亢的基本病因病机, 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的甲亢具有遗传倾向, 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相符[7], 加上后天情志不舒, 长期抑郁, 导致肝气郁结, 痰气凝结, 郁久化火, 耗散气阴, 呈现出“邪热耗伤气津”的高代谢特点。因此, 张老认为甲亢的治疗应针对病机, “益气养阴、疏肝泻火、软坚散结”。
 
甲亢的辨证论治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张老认为, 甲亢的辨治应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辨病的基础上制定一个适宜长期服用的基础膏方, 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 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减药物。以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畏热自汗、手抖、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特征的, 加重龙胆草、黄芩用量;以心悸不宁、口咽干燥、消瘦、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特征的, 加麦冬沙参五味子;以心悸少寐、腰膝酸软、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性欲下降、性功能减退为特征的, 加酸枣仁、菟丝子、桑寄生;女子月经不调益母草何首乌;男子性欲下降、性功能减退加仙茅、淫羊藿、葫芦巴。
 
张老在甲亢的诊断中重视脉诊, 认为脉象能反应人体的气血盛衰, 脉象的缓急变化可反应病情轻重及变化。如治疗后患者脉象和缓, 临床症状消失则是病情好转的标志。
 
2.古今“瘿病”辨证论治的差异古代所称“瘿病”范围极广, 包含多种疾病, 张老认为现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时应辨清疾病, 不能一味遵从古法。如单纯性甲状腺肿也属于“瘿病”范畴, 分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散发性甲状腺肿, 往往是由一个地区存在特殊的环境特点, 如在海拔高的山区, 饮食、土壤中缺乏碘元素, 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 甲状腺代偿性肿大造成的。《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 “山居多瘿颈, 处险而瘿也”。病理特点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 碘为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 因此, 古代医家常用富含碘的药物及甲状腺脏器进行治疗, 并总结了一些方剂, 如《疡医大全》的四海舒郁丸和《外科正宗》的海藻玉壶汤等。《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 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 皆海中之物, 但得二味, 投之于水瓮中, 常食亦可消矣”。这与甲亢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释放增多的病理情况截然不同, 因此, 治疗方法各异, 如果仍用古代含碘量高的药物治疗甲亢, 必然会适得其反, 加重病情。因此, 张老认为临床遇到甲状腺肿大的患者要仔细辨病, 如是甲亢则不能使用传统含碘方剂。
 
膏方组方配伍
张老膏方是“一人一方”, 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证型进行加减, “甲亢膏方”由龙胆泻肝汤加香附郁金为主方;消瘰丸, 以及党参黄芪、黄精、地榆药对为臣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为佐使药物;陈皮为消导药物;阿胶为赋形药物组成。
 
1.主方:龙胆泻肝汤加郁金香附龙胆泻肝汤, 方名出自《兰室秘藏》, 现用方出自《校注妇人良方》, 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甘草为其核心药物[8]。龙胆草苦寒, 归肝胆经, 善清肝胆湿热、下焦湿热, 为君;黄芩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善清中上焦湿热;栀子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清泻三焦湿热, 为臣;三药合用则上中下三焦湿热可清。其中黄芩除清热燥湿外, 可清痰热, 《本草正》言:“消痰利气”, 针对痰气瘀血凝结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及眼突, 有良好的疗效。栀子可泻火除烦, 《医学启源》载:“疗心经客热, 除烦躁”, 可缓解甲亢患者情绪烦躁的症状, 同时栀子入心经, 心为肝之子, “实则泻其子”, 泻心火的同时清泻肝胆实火。甘草为佐使药物, 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之功, 在本方中具有多重功效: (1) 泻火解毒, 《本草纲目》曰:“解小儿胎毒、惊痼, 降火止痛”; (2) 制约其他药物的寒凉之性, 防止苦寒太过而伤及脾胃, 《珍珠囊》曰其“养胃”; (3) 调和诸药, 使诸药调和, 发挥最大的功效。柴胡是肝胆经的引经药物, 具有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之功效, 是疏肝解郁的要药, 其他疏肝药物的向导, 性疏散, 可制约其他苦寒药物以免肝气肃降太过, 助黄芩消痰之功, 《名医别录》言其“除诸痰热结实”, 又助栀子除烦镇静之力, 《日华子本草》说其可“除烦止惊”。
 
郁金辛苦凉, 行气解郁, 凉血破瘀。香附辛微苦甘平, 为血中气药, 行气解郁, 调经止痛。龙胆泻肝汤加上郁金香附, 加强了疏肝行气的功效, 对安抚甲亢患者的激动情绪大有助益, 同时活血破瘀调经, 改善甲亢瘀血阻滞的证候, 对甲亢月经不调的妇女有专效。
 
2.臣方:消瘰丸消瘰丸由玄参、牡蛎、贝母组成, 清润化痰, 软坚散结, 常用于治疗瘰疬、痰核, 主要用来解决甲亢患者甲状腺肿大与眼突症状。牡蛎咸寒可软坚散结, 滋阴潜阳, 《汤液本草》言:“牡蛎, 入足少阴, 咸为软坚之剂, 以柴胡引之, 故能去胁下之硬”, 柴胡作为引经药物可以引牡蛎药效作用于肝经, 甲状腺及眼睛均位于肝经循行之处, 牡蛎与柴胡配伍可加强其软坚散结的功效。玄参咸寒, 滋阴凉血, 泻火解毒, 与牡蛎一同发挥滋阴清虚热之功,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治疗心肝肾的阴虚, 并其咸能软坚之性也可助牡蛎消壅结, 并可直通血分活血化瘀。
 
龙胆泻肝汤加香附郁金配合消瘰丸可改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即瘿气, 鹘眼凝睛, 因最早见于Graves病, 又称为Graves眼病。研究发现,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80%在患病18个月内出现眼部症状, 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9,10]。目为肝之窍, 张老认为,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与肝密切相关, 初期由肝郁化火上扰目窍所致, 后期病程日久, 脾失健运, 心肝肾阴虚, 阴阳两虚, 水湿、瘀血、痰气结于目系, 眼部肌肉瘀血肿胀, 与心脾肾相关, 治疗应清肝泻火、活血化痰, 用龙胆泻肝汤加郁金香附为主方, 配合其他活血化瘀散结药物, 可消除甲亢的突眼症状。龙胆草、黄芩栀子均具有治疗目疾的功效, 《医学启源》说此方“以柴胡为主, 草龙胆为使, 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本草新编》言:“黄芩消赤眼”。《名医别录》言栀子“疗目热亦痛”。《神农本草经》记载玄参明目, 玄参具有滋水清肝之功, 通过清泻肝火与涵养肝木, 达到治疗目疾的功效。牡蛎同时具有滋水明目之功, 并可消散眼部肌肉之痰气瘀血凝结。
 
3.臣药:党参黄芪、黄精、地榆药对党参黄芪、黄精功专“益气养阴”, 针对甲亢素体阴虚与疾病后期气阴两虚的特点, 并且可与地榆一起拮抗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
 
黄精甘平, 补气养阴, 健脾, 润肺, 益肾, 《本草纲目》曰其“补诸虚, 止寒热, 填精髓”, 对甲亢高代谢症候群均有效益。党参质润气和, 可健脾益肺, 益气养血生津, 《本草正义》说其“健脾运而不燥, 滋胃阴而不湿”, 可缓解甲亢患者肝木乘脾所致的食欲亢进或不欲饮食、大便稀溏次数多的症状。黄芪甘温, 有益气补中、敛汗固脱的功效, 可缓解甲亢患者多汗症状, 助党参健运脾胃。药理研究表明, 党参黄芪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11,12,13,14,15]-15], 可缓解甲亢患者心悸心慌的症状。甲亢为一种免疫疾病, 多认为疾病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新亚群功能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有关[[16]], 黄芪党参、黄精均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17,18]-18], 可改善甲亢患者的免疫功能, 报道显示, 黄芪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调节T细胞功能[[19,20]-20], 并可拮抗甲亢患者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甲状腺一线用药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应用广泛, 但不良反应明显, 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损害及肝损害, 另外还包括皮肤损害、骨骼肌肉损害、内分泌异常等[[21,22]-22], 黄芪与地榆可改善甲巯咪唑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23,24]-24], 黄芪还可保护肝脏, 避免肝损害[25]。党参、黄精可促进造血功能, 具有升血细胞的作用[26,27]。
 
4.佐药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苦寒, 均可入肝胆经, 可清泄肝火、散结消肿、凉血明目、利尿除湿, 配合消瘰丸增强软坚散结功效, 治疗瘿瘤瘰疬;配合龙胆泻肝汤可增强清肝泻火明目的效果, 针对甲亢患者甲状腺肿大及眼突效果显著。
 
5.消导药及赋形剂膏方性滋润, 常服容易碍阻脾胃, 通常需要加些消导药物健运脾胃, 陈皮理气健脾、调中、辛散肝郁, 《本草汇言》言其“味辛善散, 故能开气”。
 
膏方中通常会添加糖类、蜂蜜或胶类制剂来赋形, 根据具体疾病及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赋形剂,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 适宜于甲亢患者服用, 对于甲亢妇女月经不调也很有助益。
 
典型案例
患者某, 女性, 23岁, 学生, 2016年3月23日初诊。自述诊断为甲亢2年, 平素服用甲巯咪唑片半粒, 查体:甲状腺3度肿大, 触诊有震颤, 闻及血管杂音。当日查促甲状腺激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 :0.007,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hree iodine thyroid, T3) :29.56, 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our iodine thyoid, T4) :8.9, 患者眼突, 食欲亢进, 怕热, 心悸, 汗多, 手指颤抖。舌红苔薄黄, 脉弦数。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断:瘿病;辨证为肝火亢盛证。治拟清肝泻火, 软坚散结, 益气养阴。给予“甲亢方”组方:黄芩15g, 栀子15g, 龙胆草15g, 玄参15g, 牡蛎20g, 柴胡15g, 郁金15g, 香附15g, 夏枯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 半枝莲15g, 黄芪20g, 党参20g, 黄精15g, 地榆20g, 甘草15g, 陈皮15g。7剂, 水煎服, 日1剂。
 
二诊 (2016年4月1日) :诉无特殊, 用“甲亢方”原方加阿胶10g, 20剂。制膏90袋, 3次/d, 1袋/次。
 
三诊 (2016年5月4日) :诉食欲亢进、心悸汗多症状好转, 近来眠差, 查体:甲状腺2度肿大, 触诊有震颤, 闻及血管杂音。当日查TSH:0.15, T3:25.65, T4:7.26, 原方加酸枣仁30g, 夜交藤29g, 20剂。制膏90袋, 3次/d, 1袋/次。
 
患者坚持服药至今, 2017年9月5日查甲功三项指标正常。查体:甲状腺1度肿大。
 
按:患者为青年女性, 学业负担重, 思想压力大, 肝气不舒, 肝郁化火, 舌红苔薄黄, 脉弦数均为肝火亢盛之象。一诊时采用“甲亢方”清肝泻火, 软坚散结, 益气养阴, 患者服药7日后无特殊, 故二诊予原方加阿胶10g制成膏方, 服药1个月后复诊, 患者原有食欲亢进、心悸汗多症状减轻, 甲状腺肿大程度, TSH、T3、T4均有改善, 但因近来压力大出现不寐多梦的症状, 故加酸枣仁、夜交藤宁心安神, 患者坚持服药, 2017年9月5日查甲功三项指标正常, 甲状腺肿大程度减轻为1度。
 
膏方是中药传统剂型, 应用范围广, 便于长期服用, 适宜治疗慢性疾病。甲亢为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 病程长, 药物及手术治疗不良反应多, 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体、精神、经济压力, 中医药在甲亢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传统汤剂煎服耗时耗力, 不方便患者长期服用, 膏方作为一种更适合的剂型填补了这一不足, 张老总结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 创制了“甲亢膏方”, 临床效果明显, 现总结张老经验, 供中医学者学习, 使“甲亢膏方”造福更多患者。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潘怡 王振兴 郭静 张发荣 王飞

上一篇: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内经》中的动静观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