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中药症状与性味归经分析
很多疾病都会引起疼痛, 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2]。中西医对疼痛的治疗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宋莉等[3]对关于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住院患者癌痛情况的调查分析中显示, 最常用的镇痛药物分别是曲马多、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这些药物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而使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 比如阿片类药会出现耐药性、哌替啶的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在体内蓄积可产生神经毒性反应而只能限于短期使用。相比之下中医使用中药治疗疼痛, 中药凸显出自身的优势如无成瘾性、无耐药性、可持续性、整体调节、不良反应少等[4]。中药自古以来都有其各自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使药物治疗疾病的定位更加准确。然而在临床用药方面, 医生常会注重药物的功效, 而忽略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
虽然中医成功治疗了很多疾病, 但是中医是一个经验学科, 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医, 需要挖掘出经验背后的作用机制, 而这就需要依赖于计算机的方法, 尤其是网络药理学方法, 它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5]。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以下简称《药典》) 、《中药大辞典》。
2. 纳入标准
根据之前的工作通过文献挖掘技术从文献中提取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症状进行共现, 然后建立网络, 通过分析发现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疼痛有直间的关联, 从而笔者在《药典》中人工筛选出426味镇痛类中药。选用余弦相似性算法来计算这426味镇痛类中药与症状的关联, 计算两两中药的症状相似性, 来验证人工筛选426味镇痛类中药的准确性。分别使用《药典》《中药大辞典》录入关于这426味中药的性味归经。
3. 排除标准
余弦值越接近0, 就说明夹角越大, 这两味中药的适应证越不一样, 即排除。
4. 方法
4.1 镇痛类中药聚类
根据之前的工作已经从《药典》中人工筛选出426味镇痛类中药。选用余弦相似性算法来计算这426味镇痛类中药与症状的关联, 计算两两中药的症状相似性。基于426味镇痛类中药之间两两中药的症状相似性建立镇痛类中药网络, 网络是以中药为节点, 症状相似性为边。将镇痛类中药网络进行社团的划分。对镇痛类中药网络, 使用Fast Unfolding算法研究网络中的社团结构将镇痛类中药分为3类。
4.2 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和功效规范
中药名称不同的依照《药典》, 予以规范。所有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均依据《中药大辞典》进行规范, 次参照《药典》所载。再统计不同归经所属药物的使用频次, 以每一经出现1次为1个统计单位, 凡一药归数经者分别统计之;同时, 分别统计它们的性味[6]。分两次独立进行统计录入。
4.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建立这426味聚类成3类的镇痛类中药的性味归经数据库, 用SPSS 20.0统计软件描述统计中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镇痛类中药聚类
《药典》中人工筛选出426味镇痛类中药。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 用Fast Unfolding算法研究网络中的社团结构将镇痛类中药分为3类。第1类有146种药物, 主要代表药有百部、桔梗、浙贝母等。第2类有165种药物, 主要代表药有雷公藤、羌活、独活等。第3类有115种药物, 主要有半边莲、紫花地丁、金银花等。
2.药物性、味、归经见图1。
2.1第1类:以肺部症状为主的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描述统计发现主要是寒性[35 (24%) ], 其次是平性[33 (22.6%) ]、温性[32 (21.9%) ]、微寒[19 (13%) ], 占到第1类中药全部药性的81.9%。甘味[73 (30.4%) ]最多, 其次是苦[61 (25.4%) ]、辛[48 (20%) ], 这些药味占到第1类中药全部药味的75.8%。以归肺经[98 (27.1%) ]的药物最多, 其次是胃经[49 (13.6%) ]、脾经[47 (13%) ]、肾经[46 (12.7%) ]、肝经[42 (11.6%) ]。
2.2第2类:以风湿类症状为主的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描述统计发现主要是温性药[61 (37%) ], 其次是平性[38 (23%) ]、寒性[19 (11.5%) ]和微寒[19 (11.5%) ], 占到第2类中药全部药性的83%。辛味[101 (39.1%) ]最多, 其次是苦[87 (33.7%) ]、甘[37 (14.3%) ], 这些药味占到第2类中药全部药味的87.1%。归肝经[106 (27.3%) ]的药物最多, 其次是脾经[67 (17.3%) ], 胃经[59 (15.2%) ]、肾经[43 (11.1%) ]。
2.3第3类:以痈类症状为主的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描述统计发现主要是寒性药[55 (47.8%) ], 其次是凉[20 (17.4%) ]和微寒[18 (15.7%) ], 它们占到第3类中药全部药性的80.9%。苦味[65 (35.5%) ]最多, 其次是甘[44 (24%) ]、辛[23 (12.6%) ]、微苦[14 (7.7%) ], 这些药味占到第3类全部药味的79.8%。归肝经[76 (26.7%) ]的药物最多, 其次是肺经[42 (14.7%) ]、胃经[33 (11.6%) ], 心经[29 (10.2%) ]。
讨论
结合现代网络技术, 使用药症相关的网络研究方法将镇痛类中药聚类得到3类。其中第1类治疗以肺部症状为主的中药其典型症状有咳嗽、哮喘、痰多、咳痰黄稠等症状, 多因肺部气机不畅而产生疼痛[7]。第2类治疗以风湿类症状为主的中药其典型症状有关节疼痛、风湿痹痛、冷痛、刺痛等症状, 多因气血失和、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导致经脉运行不利, 津液凝聚成痰, 堵塞经络, 留滞关节筋骨, 闭阻气血, 导致疼痛的发生[8]。第3类治疗以痈类症状为主的中药其典型症状有痈肿、肿痛、瘰疬、发热等症状, 多因气滞、瘀血、痰湿, 热毒等原因而产生疼痛[4]。
从《药典》镇痛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中可以看出治疗肺部症状的药物以寒性, 甘味为主, 多归肺经。肺部症状多出现肺热、咳痰黄稠、胸痛等症状。其热病用以寒药, 甘以缓急止痛, 归肺经以治肺病;治疗风湿类症状的药物以温性、辛味为主, 多归肝脾经。风湿类症状多出现痹痛, 冷痛, 刺痛等。用温药以治寒症, 辛味发散行气活血以治痹痛, 归肝脾经以条畅气机, 使气血调和而止其痹痛。痈类症状的药物以寒性、苦味为主, 多归肝经。痈类多出现肿痛, 红肿等。用药的苦寒之性燥湿清热, 去除体内邪热, 归肝经药物疏泄条畅气机, 通其壅滞缓其痈痛。
第1类治疗以肺部症状为主的镇痛类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桔梗、前胡、百部、紫菀、杏仁、半夏、陈皮等。如《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常在治疗咳嗽, 及咳嗽引起的胸痛等症状时常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9,10,11]。“止嗽散”中的药物均在第1类聚类当中, 且均主归肺经, 以辛、苦、温为主;第2类以治疗风湿类症状为主的镇痛类中药,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乳香、没药、苍术、独活、厚朴、红花、羌活、延胡索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中的“活络效灵丹”主治关节炎、慢性炎, 及其炎症引起的相关疼痛[12,13,14]。“活络效灵丹”中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均在聚类的第2类中, 主归心、肝二经, 以苦味为主。第3类治疗以痈类症状为主的镇痛类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半边莲等。如《医宗金鉴》的“五味消毒饮”为治疗痈类疾病的常用方。现代研究表明“五味消毒饮”具有抗菌、抗炎、解热、及缓解炎症所引起的疼痛等作用[15,16], 其中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均在聚类后的第3类中, 主归肝经, 以寒性为主。这也体现了症状和药性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17]。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一个借鉴,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 能够对中药的主治症状和性味归经有更清晰的认识, 使中药治病定位更加准确, 以提高临床疗效。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于长颖 徐雪 张飞龙 陈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