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正文

古医籍中牛乳药用情况

我国先民自古就通过饮用牛乳强身健体、祛病消灾。早在先秦时期,北方以游牧为主业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取用牛乳,《内经》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至秦汉时期,少数民族已开始食用乳酪等加工乳制品。《史记》曰:“(匈奴)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更美也。”《汉书》谓北方民族“以肉为食兮,以酪为浆”。此后长城以南区域的汉族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开始取食牛乳。汉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牛乳及乳制品不仅可以使人饱腹,而且口感甘美,并进而发现了其药用价值。
 
牛乳药用价值
 
南朝陶弘景引汉末医书《名医别录》首次明确指出了牛乳的药用价值:“牛乳,微寒。补虚羸,止渴,下气。”但由于《名医别录》早佚,故此说是否为《名医别录》原文,尚存疑问。在陶弘景之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也载以牛乳入药的外用医方:“好硫黄三两,末之,牛乳五升……直以乳煎硫黄,不用水也。”这说明东汉末或至迟在东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牛乳的药用价值。
 
唐代医籍开始大量出现关于牛乳药用的记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牛乳汁,味甘,微寒,无毒。”唐《新修本草》亦持类似观点。唐以降古医籍在描述牛乳性味时开始注重牛乳来源,认为不同品种牛的牛乳药性有所差异,根据来源将牛乳分作黄牛乳、黑牛乳和水牛乳。此外,还有秦牛乳一说,秦牛是北方牛种统称,包括黄牛和黑牛,有时也可以专指黑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牛有秦牛、水牛二种,秦牛小而水牛大。”医家认为牛乳来源会影响药性,《千金翼方》论及“恶刺方”时,将乌牛乳和一般黄牛乳相对而论,暗示了乌牛乳的药性强于黄牛乳,是和药首选:“五月蔓荆子捣末,和乌牛乳封之,无,即凡牛乳亦得。”但是该书又在《养老食疗》篇的“服牛乳方”下明确指出:“……平旦取牛乳服之,生熟任意,牛须三岁以上、七岁以下纯黄色者为上,余色者为下。”选择药性稍欠的黄牛乳入药,应当是虑及了年长者的身体需求状况。而稍早成书的《新修本草》除对北方牛种牛乳药性加以肯定,还提及了南方水牛乳的药用情况:“水牛乳,云造石蜜须之,言作酪浓浓,味胜秦牛。秦牛乳性平。”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凡以乳及溺屎去病,黑牛胜黄牛。”
 
宋代医籍对牛乳药性的描述更为严谨。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指出:“凡牛之入药者,水牛、秦牛、黄牛取乳及造酥、酪、醍醐等,然性亦不同,水牛乳凉,秦牛乳温。”比之略晚的《证类本草》引用并肯定了苏颂对牛乳药性的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秦牛乳温”的说法与前代“牛乳微寒”说有所出入,但结合相关内容应将其理解为秦牛乳与水牛乳相比较则有温寒差异,而非指秦牛乳药性本身就属于温性。明代吴昆《医方考》、清代汪昂《医方集解》均有“牛乳甘温,能养血润燥”之语,疑受《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相关描述影响。总之,绝大多数医籍对牛乳药性的描述基本一致,认为其性平或微寒,味甘,无毒,但又与其来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方牛只牛乳相对性温,水牛乳相对寒凉。
 
元、明、清医籍中补充了一些牛乳的其他功效,元代李杲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明确指出牛乳的通肠效果,谓之“牛乳补诸虚,益气通肠。”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和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都明确肯定了牛乳对反胃、呃逆的疗效。
 
牛乳药用模式
 
根据古医籍所载,牛乳既可以乳态形式药用,又可以乳制品形式药用,通过梳理所见古医籍,将牛乳药用模式讨论并举要如下:
 
牛乳生饮
 
今天普遍认为生牛乳不宜直接饮用,因为虽然生牛乳易于人体吸收,但其间孕育着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可能对饮用者产生较大身体危害。古医籍对牛乳药用的描述大多也强调须经过加热之后方可饮用,认为生饮或过熟饮用牛乳均不利于身体健康:“上取牛乳,微温饮之,生饮令人利(痢),熟饮令人渴,故宜微温。”(《太平圣惠方》)但是古代医家出于用药的实际需求,仍提出了牛乳生饮的模式。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指出“生牛乳暖如人体”,论及“诃黎勒丸”时说“性热者,以生牛乳下……不问食之前后。”强调了性热之人当服生牛乳。
 
牛乳熟饮
 
古代医家认为牛乳不当热饮,即便将其煮沸,亦应待其冷却至常温而饮之。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载:“《拾遗》云凡服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热食则壅,不欲顿服。”“牛乳方:牛乳(一升,真者,微熬),上空心,分为二服。极补益五脏,令人强健光悦。”《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消渴烦闷,常热,身体枯燥,黄瘦。牛乳方。牛乳(一升,真者,微熬)上空心,分为二服。极补益五脏,令人强健光悦。”
 
组方制药
 
古人将牛乳视作药材进行组方,通常是利用其补中益气、祛羸除弱之效。因此,牛乳常现于小儿羸弱方、老年病方或其他虚症药方中。由于小儿身体尚虚,一些病状与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有关,用药不宜猛烈,而应以缓补为主。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在论及“小儿痢后虚,手足心热,痢纵未断”时载方:“橘皮、生姜(各三分),上二味,切。以牛乳半升,煎取四合,去滓分温服之。”又如《备急千金要方》载:“治小儿哕方:生姜汁、牛乳各五合,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二服。又方: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牛乳制品药用
 
古人不仅注意到牛乳的功效与差异,还善于将牛乳制成各种乳制品用以保健。早在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即载有用“牛乳蜜汤竹沥粥”来预防热病的说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首见“乳糖”制品:“炼沙糖和牛乳为乳糖,惟蜀川作之……会稽所作乳糖,殆胜于蜀。”可惜李时珍并未言明乳糖与普通砂糖在药性上的差异。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酥酪醍醐,皆牛羊乳所作,滋润滑泽,宜于血热枯燥之人。”“酥酪醍醐”在唐代甚至更早就被人们用以食用,酪是从牛羊乳中提炼所得,从熟酪中又可提炼出酥,从酥中再提炼可得精华物,即为醍醐。古人在食用这些乳制品的过程中,也渐渐发觉了其药用价值。其他多部本草书如《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也介绍了酥酪等物的药用价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牛乳作为营养保健食品,其营养价值和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早为古人发现。通过食用牛乳和乳制品强健体魄是中国古人一直知晓并实践着的,绝不是海外舶来之物。(姜辉)

上一篇:冬吃萝卜夏吃姜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