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禄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幼承岐黄,博采众长,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精湛,屡起沉疴,对内、妇、儿、皮肤科等各科杂病有独特的见解。王焕禄教授根据脉症结合,有时或舍症从脉,有时或舍脉从症,辨证精准,用药有的放矢,效如桴鼓。在辨证精准的同时,王焕禄教授总结出了很多药对,配合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收到较好的疗效[1,2]。现将王焕禄教授运用药对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常用于心悸、怔忡的治疗[3,4]。炒枣仁味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具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的功效。珍珠母味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的功效。紫石英味甘辛、性温,归心、肝、肺、肾经,具有镇心安神、降逆、暖胞宫的功效。炒酸枣仁中含有的酸枣仁皂苷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珍珠母、紫石英均属于重镇安神药,含有较高含量的钙盐,具有镇静、抗酸、消炎的作用。三药合用可以增强镇心安神、养心定惊的功效,是治疗心悸、怔忡的常用药对,一般用量均为30 g。
病案举例:患者,男,31岁,2011年7月24日初诊。主诉:心悸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出现饭后心悸明显,突然晕倒,数分钟后自行醒来,心电图检查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现症见:饭后心悸明显,运动时心悸加重,纳呆,食后恶心欲吐,眠差,大便细不畅,气短,口干,舌胖质红,苔薄白,伸舌颤,脉欠从容。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两虚,脾胃不和。治以益气养阴,健脾和胃。给予加减生脉饮合小半夏汤治疗。处方: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首乌藤各30 g,茯苓20 g,太子参15 g,麦冬、藿香、佩兰、清半夏各10 g,五味子、干姜、砂仁(后下)各6 g。7剂,患者服药后心悸减轻,食量增加,睡眠、气短好转,继服7剂,巩固治疗。
按语:心悸的形成常与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有关。本例患者心气不足,心阴亏损,扰动心神,故心悸、气短、眠差、口干、脉欠从容;脾运化失司,胃失和降则纳呆,食后恶心欲吐。故用益气养阴、调和脾胃的生脉饮合小半夏汤加减治疗。生脉饮益气养阴,小半夏汤祛湿止呕,藿香、佩兰、砂仁芳香化浊,在辨证基础上加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镇心安神,养心定惊,故效如桴鼓。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本草纲目》曰:“橘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咳疟,大便闭塞,妇人乳痈。”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本草便读》曰:“杏仁能润大肠,故大肠气秘者可用之。”肺和大肠相表里,陈皮、杏仁均归肺经,能宣肺清肺、理气健脾而通大便,故两药合用能润肠通便,为治疗便秘的常用药对,对于脾虚便秘尤为适合,一般用量为10 g。
病案举例:患者,男,83岁,2011年9月5日初诊。主诉:便秘20余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20年来一直便秘,经常需用开塞露或泻药通便,近1个月便秘加重,开塞露每日2支,大便仍不畅,便质稍干,口干,气短,食可,眠可,有时腹胀,舌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虚秘。治以健脾通便。给予加减增液承气汤治疗。处方:麦冬、白术各30 g,玄参、生地黄、黄芪各20 g,当归、枳壳各15 g,陈皮、苦杏仁、酒大黄(后下)各10 g,7剂。患者服药7剂后无需用开塞露,大便每日一行,排便不畅,便质稍干,口干好转,仍有气短、腹胀,继服7剂,巩固治疗。
按语:老年人便秘多属脾虚便秘,便质不干,排便困难,伴气短、乏力等症状,治疗以健脾通便为主,慎用大黄、番泻叶等泻药,以免更伤脾胃之气。本例患者为习惯性便秘,脾虚运化推动无力故便秘、腹胀。方中麦冬、玄参、生地黄、酒大黄滋阴增液,泄热通便;黄芪、白术、当归、枳壳理气健脾;陈皮、苦杏仁加强健脾理气的功效,有助于通便。
茵陈味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胃、膀胱经,具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功效。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甘草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之功,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导致的湿疹、荨麻疹、痹证等。一般茵陈、滑石、薏苡仁用量均为30 g,甘草片用量为6~10 g。如热毒较盛者,可将滑石改为土茯苓。
病案举例:患者,女,12岁,2011年8月28日初诊。主诉:湿疹1周。患者近1周发生湿疹,后背瘙痒夜甚,皮疹发红,手部及下肢均有皮疹,有时抓破有渗出液,食可,眠可,口干苦,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舌边有齿痕,脉弦。中医诊断:湿疹;属湿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利湿。处方:薏苡仁、生磁石(先煎)各15 g,茵陈、滑石、莲子、山药、白扁豆、荆芥、防风、珍珠母(先煎)各10 g,甘草片、苦参各6 g,羚羊角粉(可用水牛角代替)、珍珠粉各0.3 g(冲服),7剂。患者服药7剂后湿疹好转,口干、口苦好转,继服7剂,巩固治疗。
按语:方中茵陈、滑石、薏苡仁、甘草、苦参清热解毒,利湿止痒;莲子、山药、白扁豆健脾祛湿;羚羊角粉(可用水牛角代替)、珍珠粉凉血解毒;荆芥、防风祛风止痒;珍珠母、生磁石平肝镇心止痒,可用于湿疹反复发作,瘙痒明显者。
红藤味苦、性平,归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藤含有鞣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和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6,7]。三棱、莪术味苦辛,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两药均可逐瘀而消癥积。三七粉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有止血、抗凝、消炎、镇痛的作用[8]。四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消炎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妇科炎症、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胃溃疡属瘀血型的病证。其与蒲公英、金银花、川贝母、煅瓦楞子、海螵蛸合用,治疗湿热瘀血型的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胃溃疡伴有反酸、胃灼热的病证。若妇科炎症、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胃溃疡疼痛明显者,可配伍延胡索。一般红藤用量为30 g,三棱、莪术各10 g,三七粉3~6 g。如需长期服用三棱、莪术等破血行气药,需配伍党参、黄芪等补气药同用,使活血而不伤气。
病案举例:患者,女,31岁,2012年4月8日初诊。主诉:盆腔炎2个月余。患者2个月前人工授精失败,开始出现小腹疼痛,流脓血,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末次月经2012年3月7日,月经量少,眠差,大便干,经常感冒,舌红,苔黄腻,伸舌颤,脉弦。诊断:盆腔炎;证属湿热瘀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处方:红藤、金银花、蒲公英各30 g,酒大黄12 g(后下),三棱、莪术、延胡索、乌药各10 g,三七粉、灵芝粉各3 g(冲服),7剂。患者服药7剂后小腹疼痛好转,白带好转,继服7剂,以巩固治疗。
按语:患者瘀血内阻,不通则小腹疼痛、流脓血;湿热下注则白带量多、色黄;湿热内阻导致脾失健运,气血运行不畅,则月经量少、眠差、大便干。故用活血化瘀、通络清热祛湿之法治疗。方中红藤、三棱、莪术、三七粉为主药,可行气活血,通经祛瘀,消炎止痛;配以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酒大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灵芝扶正培本,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灵芝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9]。该患者因平素经常感冒,又有瘀血、湿热蕴结体内,故正气虚弱,不利于瘀血、湿热排出,因此组方中用少量灵芝以达到益气行血、健脾祛湿的目的。
清半夏、白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生津的功效。四药合用,具有健脾清热祛湿的作用。一般清半夏、白豆蔻、淡竹叶用量均为10 g,薏苡仁用量为30 g。
病案举例:患者,女,48岁,2012年7月8日初诊。主诉:胃痛10年,加重2个月。患者10年前诊断为慢性胃炎,近日因情绪波动导致胃痛加重,饥饿时疼痛明显,反酸,胃灼热,眠差,纳差,大便干,口苦,大便黏腻不畅,小便不畅,舌暗,苔薄黄,脉弦。幽门螺杆菌(+)。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脾胃湿热。治以健脾清热利湿。处方:薏苡仁、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30 g,白豆蔻12 g,淡竹叶、清半夏、党参片、黄芪、海螵蛸各10 g,三七粉3 g(冲服),川贝母粉4 g(冲服),生姜3片,7剂。患者服药7剂后胃痛好转,反酸、胃灼热症状好转,继服7剂,巩固治疗。
按语:该患者脾失健运,肝气郁结,日久生湿热,邪热犯胃,故出现胃痛、反酸、胃灼热、纳差、大便黏腻不畅的症状;肝气郁结化热,热扰心神则口苦、眠差。治以健脾清热祛湿之法。方中薏苡仁、淡竹叶、白豆蔻、清半夏为主药,用以健脾清热祛湿;舌质暗,说明脾失健运日久,导致血行不畅,配以三七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三药是王焕禄教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常用药[2];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促进脾主运化功能恢复;海螵蛸、川贝母粉止酸止痛;生姜防止凉药伤胃。诸药合用,起到健脾祛湿、止酸止痛的作用。
6 小结
王焕禄教授在临床用药中,提倡首先要根据四诊合参辨清证,必要时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将辨证用药与辨症用药相结合,同时注意饮食、情志、生活起居方面的调理,往往能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莉.王焕禄常用角药[J].环球中医药,2014,7(10):800-801.
[2]王焕禄.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焕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3]唐剑飞,李晓,李梦.罗铨教授应用紫石英治疗心悸病验案举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2):4-5.
[4]李红飞.重镇类药物作用特点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6):73-74.
[5]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7]张莹莹,李诒光,季巧遇,等.大血藤现代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1):81-84.
[8]杨武韬.三七化学成分分离及药理作用研究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5):586-587,592.
[9]王颖,魏佳韵,吴思佳,等.灵芝多糖结构特征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9,41(3):627-635.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肖怡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