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熊继柏13岁习医, 16岁行医, 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 从事中医高等教育30余年。通晓中医经典, 谙熟方药, 临证善于辨证施治, 因证选方, 因方用药, 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 妇科、儿科病证, 以及各种疑难杂证。熊老学习中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学习中医的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和挖掘, 本文对熊老之前的有关如何学习中医的录音和文章进行整理。
坚定志向, 端正学习中医的目的
熊老指出中医学的典籍浩瀚, 内容广博, 理论精深。欲求学精, 确非易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终生奋斗的决心, 历代医家学医成功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明确而坚定的志向。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因为“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而决心学医。如若志向不坚, 难免会半途而废[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商品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向多元[2]。学好中医要树立崇高的理想, 端正学习中医的目的, 切不可“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务”。历代中医名家们以至仁至善的高尚情怀,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医乃仁术的内涵。吴鞠通告诫后世“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孙思邈讲“不得道听途说, 而言医道已了, 必须熟记经典, 精勤不倦”。医学乃治病救人的高尚科学, 学中医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 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以济世活人为志向, 切不可沽名钓誉, 否则只会误人误己, 如此心态, 定不会学好中医。
正确定位中医, 树立中医自信
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 西医以见效快、富有科学性而逐渐占据医疗体系的主导地位, 甚至包括部分中医院校的教师都认为中医只擅长调理身体, 而不能治疗急危病症。所以, 熊老强调要想学好中医必须要对中医有清晰的定位,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中医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方法不仅能够调理身体, 同时更能够治疗疾病, 甚至是西医都无法治疗的疑难杂症。中医亦并非随着年纪的增加就会医术更加精湛, 要相信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捷的思维反应才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的必要条件。中医不仅擅长调理、养生保健, 其在临床上亦能够在某些急危病症, 如肠梗阻、病毒性肺炎如非典型肺炎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ARS) 、高热等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 疗效立竿见影。所以, 纠正对中医的错误理解, 正确定位中医, 树立中医自信, 是学好中医一个重要的前提。
夯实中国传统文化, 渊博各种相关知识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 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 均大量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并渗透到平病诊治、理法方药等各个领域[3]。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先进成就, 包括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4]。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十分广泛, 与道、儒、易相通。熊老指出古人所写的医书非常具有文化功底, 学习中医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文言文基础, 需要学习文、哲、史的知识, 否则像《黄帝内经》这种“文简意博, 理奥趣深”的中医经典很难读懂理解。其次, 学习中医要有广博的知识, 能够“上极天文, 下穷地纪, 中悉人事”, 通过各种知识的触类旁通才能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中医经典的内涵。
明师引路, 专心致志, 独立分析
熊老强调要真正成为中医临床人才, 还必须要有明白的老师来引路指点, 发蒙解惑, 如此, 可以少走弯路,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次, 学习中医一定要专心致志, 清代名医程钟龄曰:“思贵专一, 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 不容浮躁者涉猎”。便是告诫学习中医不可浅尝辄止, 以免杂而不精, 浮而不实, 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不可以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去学习, 一定要深入专研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在读书的过程中或是临床诊治的过程中, 遇到困惑的地方除了向老师请教之外, 更重要的是养成自己独立翻书寻找答案的能力, 这样得来的知识会比老师讲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同时有利于培养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熟记经典, 融会贯通
熊老指出学好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 作为中医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除了学好专业课的教科书之外, 还很有必要阅读一些古典医籍的原著, 刚开始可以于阅读比较浅显易懂的书籍, 比如《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医学心语》《医宗金鉴》等, 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研读比较高深的中医经典著作, 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中医四大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 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源泉所在, 其所创立和阐发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医学模式及诊疗方法、处方用药等,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故熟记经典是学好中医很重要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中医经典的时候要熟读原著,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注解中人为的错误而曲解经文的原意或是使其复杂化。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熟读和深思相结合的方法, 边理解边记忆, 不可以单纯死记硬背, 这样才能为在临床上运用自如打下基础,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要注意各种书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相互联系对比等, 比如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可以与《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的内容相互联系对比,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5]。
理论结合实践, 注重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 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熊老强调中医的理论极其抽象, 但绝非空洞浮泛的理论, 中医学的理论是古代先贤在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升华之后所形成的。学习中医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黄帝内经》曰:“善言天者, 必应于人;善言古者, 必验于今;善言气者, 必彰于物”。便是强调理论要联系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 并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现实意义, 所以, 在学习中医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比如亲自去把脉体会各种脉象的真实含义, 去观察舌象等。在学习中药的时候, 可以去中药房品尝其气味, 或是去野外找相应的药材观察其具体的形态和生长的环境, 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去学习, 不仅可以有更加生动深刻的印象, 也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中医的经验靠实践来积累, 学习中医理论始终不能脱离实践, 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符合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律[6]。在临床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在实践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 去探索寻求答案。熊老反复强调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中医的真正硬功夫是在临床, 在临床上能起死回生, 那才是真功夫。当今大学生学习中医虽然能够具体系统全面, 有系统的教材, 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 但同时在专业的深度上不够。其次, 在整个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多是理论, 缺乏临床实践, 或是临床实践多以西医为主, 其结果直接导致很多中医专业的学生中医的临床能力都不足, 甚至不能运用中医处理常见的感冒之类的简单疾病。所以说, 如果学习中医只注重研究中医理论而忽视中医临床实践, 或是只注重以西医为主的临床实践, 这样只会失去学习中医的意义, 也会导致群众不相信中医, 从而失去广大的群众基础, 阻碍中医的发展。因此, 学习中医更应该注重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 在临床上要应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病, 可以参考西医的诊断, 但不可以丢弃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原则。
熟记经典方剂, 博采众长
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熊老临床所用方剂绝非单纯几个固定处方, 而是根据辨证论治选用出成百上千的方剂, 临证中所用的方剂范围很广, 除了经方以外, 还有《医宗金鉴》的方, 程钟龄的方、《审视瑶函》的方等。熊老强调现在很多中医临床上推崇自创秘方、验方之类或是开方的时候采取某一种类型中药的简单叠加的方式, 忽视了方剂的配伍原则, 所以, 临床效果并不是很好。古人留下的经典方剂都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 选择合适的药物, 酌定用量, 按照一定的组方法则而构成, 并且古人所创的经典方剂都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 在成千万次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切实可靠的效果。所以, 熟记大量的经典方剂, 不仅能够传承古人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同时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以及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历代流传下来的医方, 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 学习方剂的关键在于择其精良, 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要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 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 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选用方剂的时候要符合因证选方, 因方遣药, 方证合拍的原则。如是才能在临床上遇到各种变幻莫测的疑难杂症中精准选方、运用自如, 取得良好效果。
小结
总而言之, 熊老关于如何学习中医主要包括坚定志向, 端正学习中医的目的;正确定位中医, 树立中医自信;夯实中国传统文化, 渊博各种相关知识;明师引路, 专心致志, 独立分析;熟记经典, 融会贯通;理论结合实践, 注重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熟记经典方剂, 博采众长等方面的论述, 其宝贵经验对于青年学子更好的学习中医,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熊继柏.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2]赵亭, 张宗明.加强医德教育, 提高中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2) :84-86
[3]张其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孙广仁.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5]熊继柏.熊继柏医论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
[6]何清湖.如何开展好现代师承教育.中国中医药报, 2017-4-26 (003)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刘扬 何清湖 易法银 余绍清 杜亮亮 蒋学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