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再断肠,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回想2004年冬天,通过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引荐,我有幸拜李振华教授为师。年过八旬的李振华教授在师母及家人的陪同下专程到广州参加广东省中医院举办的“羊城岐黄传承拜师会”,期间在我院查房、会诊、讲学,与部分医师代表、弟子们座谈,日夜繁忙。那次师徒分别,我送李老到机场,一路上还有机会再向李老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临床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中医教学的经验,直到登机前尚意犹未尽。后南来北往跟师侍诊,问道求教,并与李老保持电话联系,我虚心求教的诚心打动了李老,被李老收为入室弟子。经过老师十余年的口传心授、精心指导,我和同门弟子们对于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有所领悟,深感拜李老为师是我医学生涯中最有幸的经历。
春风化雨 教书育人
李老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教育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他关注中医教育及人才培养,对如何学好中医,先生总结自己学习中医成长之路,精练概括为“五字诀”:勤、恒、精、博、悟。对于如何更有效地治疗临床疾病,李老也总结了30字:“深研四大经典,精于辨证论治,执和致平,法无常法,常法无法,方有别,医无界。”他的这些中医教育观点影响了一代代学生,培养了一批批中医人才。
李老在临床带教中尤为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李老认为中医学是在《易经》的哲学基础上,通过人们同疾病斗争的反复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的。强调临床中重视中医思维,指出深刻地领会、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辩证观、天人合一等思想理论解决疾病的矛盾,才能达到阴阳平衡,脏腑、经络、气血和谐。因此,李老时常教导徒弟们学习中医,应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
医学建树 传承创新
李老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从医70余载,医人无数。每见其临证四诊合参,谨守病机,辨证精准,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即使遇到疑难危重病证,李老也常能拔刺雪污、效如桴鼓。
李老早年善于治疗内伤杂病,尤长于外感热病的诊治。他提出了伤寒病理即感受寒邪损阳伤正,温病病理即感受热邪损阴伤正以及保存津液、重视湿邪的温病治疗思想。他研究内经,继承仲景《伤寒杂病论》,崇尚李东垣的脾胃论思想。李老晚年专于脾胃病的治疗和研究,总结出脾虚胃实的脾胃疾病基本病理,在治法上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脾胃相合,脾与胃病相互兼治”“肝脾相关,治脾胃必须联系肝”“脾统四脏,治脾胃可以安五脏”等学术思想。
仁心仁术 以人为本
“只有仁善待人,才能济世活人”,在李振华教授的记忆中,这是其父李景唐先生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样的家风和教导,成就了李老的仁心仁术。李老对待患者一视同仁,耄耋之年的他虽然卧床,仍坚持给登门殷切求医的患者看病,并坚持在家为学生授课。即使临终前在病床上,仍然为慕名而来的患者诊病。“大医精诚”是李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老还十分强调“中医学不仅是治病的医学,还是治人的医学”。他善于运用中医学思维思考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善于运用中医和谐的养生及治疗学思想
恩师李振华毕生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奉献出所有的智慧和精力,成就非凡。他的离去是中医界的巨大损失。如今大师虽离我们远去,但音容宛在,教诲永存。先生在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正如挽联所写“岐黄去大师中原埋骨土生香,桃李失巨匠天下伤心花溅泪”,先生播下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开花,结下丰硕的果实。(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