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一知己,
踏遍千山难寻觅;
三十年前促膝谈,
君子之交记心里。
王居易扶杖西行,噩讯传来令人肝肠寸断。一位享誉海内外的针灸大师,便这样默默地离开了。
王居易学验俱丰。他不仅是北京针灸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家,还曾任《中国针灸杂志》的主编多年。在学术思想上,王居易和笔者对中医的感悟非常贴近,因此以文会友,成了莫逆之交。在推广各自学术思想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与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王居易在针灸界身居高位。笔者80年代初从事耳针研究并参与耳针的推广,和中国针灸学会与针灸骨伤学院接触较多,了解到王居易是北京针灸界名家,心存仰慕,当时与他虽有谋面,但所交不多。1990年笔者将一篇“腹针疗法原理”的长文发给《北京中医杂志》,数月之后,收到王居易简洁明了的修改建议书。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于1993年发表两篇文章,其中《腹针对机体稳态的影响》一篇是在王居易的建议下进行发表的。至今笔者对于王居易的提醒仍十分感恩。
中医是经过两千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与理论总结,并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医学系统,针灸是其中的经典学科。针灸历史悠久系统庞大,如果把针灸的知识进行分类,基本可以用理、法、方、穴、术各方面的知识或技术类型进行概括。中医针灸界流派众多,理法各有千秋,方法各成流派,无论在任何方面,只要有所造诣皆可能成为名家。而关于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研究,思想方法最彼此接近者莫过于王居易和腹针疗法的整体观。
术精成名家 由于过去急性病居多,所以在老一代针灸界名家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经络理论基本能够满足临床的指导。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手法技巧是影响临床疗效的要素,许多名医都掌握了不同的针刺手法技巧,使针灸的临床疗效大大提高,因此产生了许多侧重于手法研究的流派,成为当年针灸界的一道风景线。
穴精也名医 在进行手法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名医发现,虽然针刺技巧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因素,但穴位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针灸入门学习便离不开对穴位特异性的学习,如“四总穴”“千金十要穴”“马丹阳十二穴”等。精研十几个穴位便可以传世。张世杰老先生因太溪穴的临床研究而成名;山西省中医学院的李定明教授则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急性脑出血”而闻名。也有许多的老前辈可以用非常简捷的穴位治疗许多的疾病。
研法高一筹 从针灸技术到针刺穴位,再到疗效确切的处方已经为数不多,但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针灸创新出现井喷。山西的尚古愚老先生是传统针灸学中的佼佼者,他所著《同经相应取穴法》从50年代起流传至今,在针灸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法国医学博士鲍尔·诺杰尔发明耳针后,头针、新九针、眼针、腕踝针、小针刀、腹针等疗法也进入创新的高峰期。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在针灸界,王居易是一位得道高人。经过几十年临床与理论的不断感悟,他提出“五脏育精而主命,经络灌注而主生”的理论,把中医的核心理论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述得非常通透。王居易建立了经络学说的“缝隙理论”,他认为经络是存在于身体各组织器官中的缝隙,内含气血等精微物质(包含人体内环境之体液、血液、淋巴液及流动于其中的细胞因子及递质等生命信息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在活体的生命活动中流动,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各个细胞之间以及细胞生物膜内外的电势、渗透压差,进而在人体各个组织结构间形成灌渗、流通的网状结构,完成人体基本和高级的生命活动过程。所以说,经络就是人体的内环境,就是内环境中发生的多途径、多层次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因此,“经络”即人体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动场所及其活动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它的认知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体悟。
王居易一直强调经络系统的结构及其气化功能是人体生理机能、病理状态调整的核心,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其“缝隙理论”就是指在人体大至皮、脉、肉、筋、骨等组织之间的缝隙,小到单个细胞之间的间隙,人体无处没有“缝隙”,人体无处不存在经络。
大道至简,莫过于此。这些对中医的感悟,只有建立在临床基础上才深厚;对技术的学习,更需要时间的打磨。
潜心治学做文章,
临床研究细思量;
难得默契三十载,
愿君走好入天堂!
针灸大师王居易一路走好。他活出了针灸人的精彩,相信会有更多学术后代因他而成长起来!(薄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