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必昌, 字燕亭。 清代安徽新安人。 御前太医。 对医学造诣颇深, 尤潜心于仲景学术。 著有 《医阶辨 证》一卷, 《聊复集》 五卷” [1] 。 上世纪90年代编著的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 中对汪必昌之记载转引如上, 可见甚为简略。 其他著述如《新安名医考》和《新安 名医及学术源流考》等所含相关条目之记载亦大抵如 是, 对其生卒年也未有明确结论。 2017年, 汪必昌晚年 遗著《聊复集 ·怪症汇纂》等4种未刊稿本现世 (见封 三彩图1-彩图2) , 将这位几乎已被遗忘的传奇医家重 新带回大众视野。 本文将结合相关新旧史料, 从其生 平、 医术及近闻等3个方面考证其人及其著述, 以期补 充现有研究之空白, 进一步还原一代御医的神貌。
生平考——从布衣儒生到宫廷御医
现有资料中对于汪必昌出生年份之说法大致 有二, 一是以 《新安医籍丛刊》为代表的 “1765年” 说 [2] , 二为以 《新安名医及学术源流考》 为代表的 “生 卒年不详” 说 [1] 。 经笔者查阅, 在汪本人亲笔书写的 《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一文开头, 对此已有说明, “乾隆甲戌, 予生也” [3] , “乾隆甲戌” 也即清乾隆十九 年(1754年) , 由此则其生年确定。 据其所著《伤寒三 说辨· 自序》 尾 “嘉庆乙亥, 新安汪必昌述并书” [4] 可 知, 嘉庆乙亥 (1815年) 汪必昌尚健在, 其寿命在60岁 花甲以上, 在当时(清代) 人均寿命33岁 [5] , 他已属长 寿。 嘉庆二十一年(1817年) 四月, 吴县潘世恩序《伤寒三说辨》 中有 “子往矣! ” [4] , 查阅该序上下文, 此处 “子” 指汪必昌, “汪必昌已经成为往事” , 即逝世了 。 由此可知, 汪必昌卒于嘉庆二十年 (1816年) 或二十一 年 (1817年) 四月前, 享年62或者63周岁。 汪家世代业儒, 汪必昌的父兄皆专注于研究 诗词古文, 且各有著述, 传至汪必昌这一代渐次没 落。 如其在《聊复集· 自序》中所言, 一方面 “严老慈 病” , 他作为儿子需 “求生计、 谋菽水” [2] , 另一方面 也有家族地域的影响, 族中 “习岐黄广而且著” , 同 时新安虽小而 “名医之众, 著作医籍之多, 实为国内 少见” [4] , 受其影响, 为治愈母亲之病, 汪必昌遂走上 了行医之路。
自魏晋之后, 各类医书繁杂或有抄袭、 伪托者, 汪必昌深感痛惜医道不正, 又有感于见闻有限, 于是 离家远行, 游吴越, 历齐鲁, 至燕赵, 一路治病救人, 名扬一时。 在漫游多年后他到了京城, 不过京师重地 “居大不易” , 汪氏起初并不为人所重。 但所谓物以 人贵、 人由术显, 恰如其好友汪滋畹所说: “燕亭故 儒家子, 少更辛苦, 久困京邑, 近能以术自显” [2] , 其 最终凭借卓然医术, 在嘉庆六年(1801年)被选入太 医院。 汪必昌在太医院任职九年 [2] , 从一名普通的医 生到医士再到吏目, 最后做到了嘉庆皇帝的御前太 医。 九年之中, 他大量阅读太医院所藏医书, 又常与 同辈医家反复研究宫廷历代医案, 切磋医技, 从中获 益良多。
嘉庆十四年(1809年) , 皇帝五十大寿之时, 汪必 昌及其先父都受到封赏。 一年后, 他以为先人谋墓穴 为由辞官返乡 , 南归之前据其平生所学撰写的《聊复 集》 (前五卷)一书, 同年由京都琉璃厂韫宝斋刊刻 并广为流传。
医术考——身为“医学家”的“御前太医” 汪必昌自儒生而入医道, 从外行到专家, 其中 艰辛自不待言。 汪氏所著《聊复集》已刊五卷(分别 为《医阶诊脉》 《医阶辨证》 《医阶辨药》 《眼科心 法》和《玉钥集》 [2] ) , 其中《医阶辨证》被选入 《历 代中医珍本集成》 [6] 。 其晚年还著有 《伤寒三说辨》 《伤寒妇科》 (暂佚) 以及2017年发现的 《聊复集 ·怪 症汇纂》等四种未刊稿本 [7] 等。 《中医人物词典》中 收录清代名医达两千余人, 其中医术深厚至可称 “医 学家” , 同时地位显赫至 “御前太医” 者却不过五 人 [8] , 其中就有清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徐大椿 [9] 和清嘉 庆御医汪必昌, 二人均因医术高超而以布衣召入宫廷。 汪必昌晚年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 法、 方、 药俱全的医学派系, 有许多学术观点发前人所未发, 为中医药学术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 汪氏在《聊复集· 凡例》中有所提示, 在他看 来, 医学之途, 当 “先通经史” “次穷易数” , “再读 《难经》 《素问》 , 方识病机” , 然后仍需“熟仲景 之法” “辨本草” “熟诊视” “熟治疗” [2] , 如此方为 学医正途, 可见汪必昌非常重视学术理论的研究。 其次, 从其刊行的《聊复集》中看, 既有精于诊法的 《医阶诊脉》 ; 也有合于理、 法的 《医阶辨证》 ; 又如 《医阶辨药》详细阐释了他对常用药物的独到见解; 更有融理、 法、 方、 药为一体的《眼科心法》和《玉 钥集》 。 另外, 汪必昌尊崇经典, 内容平实无浮夸; 比如《聊复集》最后的跋, 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之理解所进行的简单易懂的阐释; 《医阶辨证》则 法崇仲景, 学术严谨而广泛灵活; 其中暂佚的《伤寒 妇科》 , 从名称看就是对中医经典经方药的阐发和 应用体会, 作为佚书, 令人惋惜。 更须说明的是, 汪 必昌的《聊复集》中既有系统研究, 更有别具慧眼的 独到见解, 对后世很有启发。 仅举数例如下: 如当今 中医学术界逐渐引起关注的人迎气口脉法, 其中的 “关前一分” 争议颇多, 且参考资料和文献较少, 汪 必昌在《医阶诊脉》中指出: “所谓关前一分者, 寸、 关、 尺每部各有三分, 三部合计, 共得九分……关前 一分, 仍在关上, 但在前之一分耳……” [2] ; 又如《医 阶辨证》中的《冬令外伤七证辨》 , 对七证的症状表 现进行了全面陈述, 可见来源于临床实践, 且有独到 见解, 如其中对夹食伤寒的表现陈述为: 其状头项强 痛, 又腹满, 噫臭吞酸, 人迎、 气口并脉大 [2] 。 特别是 最后的脉证, 是他独到的临床体会, 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再如《医阶辨药》中, 将作用相似的药物放到 一起进行解读, 且对其临床应用的区别进行详细的 鉴别 [2] , 尽显独到, 可见其是以临床应用实践为出发 点; 上举诸多学术观点、 临床经验、 独到体会等闪光 点, 确是随处可见。
汪必昌为人行医求是、 求辨、 求精, 诚如其在 《聊复集》卷首所言, “是集无浮文, 无余白, 一字一 句, 惟求实学, 上保太和, 下济世民, 非好名泛泛而 作也” [2] , 正因如此, 汪氏才能供奉内廷九年而毫无 差错并得受恩赏。 首届 “国医大师” 、 首批国务院特 殊津贴获得者李济仁在其主编的《新安名医及学术 源流考》 对汪必昌有如下评价: “汪氏著述简而明, 浅而易, 使学者察而精之。 则临疑似之证, 即有下手 处, 一定不可移” [1] 。 由上可知李氏之语诚非虚言。
近闻录——填补“中医药史空白”的稿本作者 2017年5月, 据中新网、 中青在线、 中国台湾网等媒体报道, 汪必昌所著《聊复集·怪症汇纂》等4种 未刊稿本重睹天日。 如前所述, 公开出版的《聊复 集》共5卷, 此次发现的未刊稿本4个部分皆不见于今 本《聊复集》 之中。 其分别为《怪症汇纂》 、 批注《陶 氏杀车三十七槌法》 、 《针灸论》与《怪症方法》 。 其 中 《怪症方法》篇幅最大, 占整个稿本内容的四分之 三以上, 收录御医整理的秘方、 偏方五百四十种, 涉 及人体由上到下、 由内到外、 由形(体)到神 (经) 的 各类疑难杂症, 含 “癌症” “肿瘤” “羊癫疯” “尿血 吐血” 与 “白癜” 等 [7]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 研究所研究员、 前所长郑金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 指出, 汪必昌收集秘方、 偏方多达五百四十种 (约778 个) , 为目前所知收集治疗怪症秘方偏方最多的古代 皇家御医 [10] 。 我们认真研究后认为, 该未刊稿本是目 前所知唯一传世的古代皇家御医搜集的治怪症方法 (秘方、 偏方等)稿本, 填补了 “中医药史空白” , 汪 氏之功可见一斑。
现据已公开资料试将其中内容试举一例如下 , 于 此未刊稿第五十六叶前半页尾, 有朱笔增补的医方: “小儿夜啼, 用蝉退七个, 取后半焙干为末, 用薄荷 汤少入酒调服, 而啼自止。 若不信, 用蝉退上一半, 一 样调服, 仍啼如旧” [7] 。 以蝉蜕治疗小儿夜啼之方此 前便有记载, 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普济 蝉花散: 治小儿夜啼不止, 状若鬼祟。 用蝉蜕下半截 为末, 一字, 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 或者不信, 将上半 截为末, 前汤调下 , 即复啼也” [11] , 而宋朝唐慎微所著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中也有类似内容 [12] 。 但相比较 而言, 汪氏此未刊稿本中所载之法无疑更为方便、 实用。
作为 “秀才学医” 的典型代表, 汪氏由儒生而 入医道, 以布衣而入宫廷, 却不贪荣华, 供奉内廷九 年后激流勇退, 投诸心力于著书立说, 力求实学、 寻真知, 实可谓我国古代优秀医学家之典范。 近期 其未刊稿本重现, 既是对汪氏其人相关资料的进 一步完善, 对中医药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补充, 更是提醒我们需加大力度开发运用传统中医药典 籍, 真正用好中医药学这把 “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 钥匙” 。
致谢: 本文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余瀛鳌 先生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冯世纶先生指导, 特此 致谢。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彭令 陈建国 杜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