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王行宽已经到了颐养天年之时,但是他仍坚持周一到周五全天门诊。身着白大褂,鼻梁上架着花镜,慈眉善目,端坐如钟。他时而在诊断书上勾画、书写,时而抬起头和蔼地询问病人。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他看起来只是一位普通的老者。
“医者,应该博采众长”
2006年春天的一天,一位46岁的病人慕名前来就诊,他发病时会不停打嗝,没有片刻停歇。“这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20多年了,我四处求医问药,没有一点效果,真的感觉生不如死。” 病人说自己在西医处得到的诊断结果为膈肌痉挛,但是无计可施。王行宽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只开了四味药:黄连4克、苏叶6克、吴萸8克、蔻仁6克,即“加味连苏饮”,“这服药用开水泡服,把药汤当作茶水那样小口慢饮。” 王行宽嘱咐病人10剂药服过之后,再来医院复诊。一天,一位满脸笑容的病人一推开门就说,“我再也没有不停打嗝的症状了,20多年我从没像今天这样轻松快乐。” 王行宽这才回忆起这位数日之前还满面愁容,摇头叹息的病人,着实为他高兴。
诊治疑难杂病,往往能看得出一位医生的医术功底。王行宽在担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多年来,最擅长治疗中医心脑系、脾胃肝胆系疾病的疑难杂症。有人说,他的治疗特色,是根据脏腑生化制约的相关性,综合分析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突出“杂病治肝,多脏调燮,综合治理”的学术思想及“师经方而不拘泥,学时方而善权变,总结经验,创制验方”的学术特色。比如他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很推崇清代陈士铎的“心痛治肝”之法,认为其发病部位应该在心络,倡导从肝治心。他潜心研制出来的心痛灵Ⅰ号、Ⅱ号和Ⅲ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
“医者,应该博采众长。” 王行宽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鞭策自己。他喜欢买书、看书还坚持做读书笔记,无论是哪位医家的书籍,都会拿来翻阅。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黑色手提包里,可以没有一分钱,但肯定有读书笔记本。翻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各位医家的学说和他自己的心得体会。
每一位医生行医的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点滴累计,所以弥足珍贵。然而王行宽却把自己的治疗经验毫无保留地在省内外刊物上发布,在学术会议上与所有人分享。在工作之余,他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完成9部著作,主持省厅级科研课题7项。
“做医生的要多替患者着想”
有人说王行宽是个“慢郎中”,接诊一位患者至少要花十分钟。的确,王行宽在诊室里接诊每一位患者,都要仔仔细细地询问病情,反反复复交代病人饮食禁忌、煎服法和注意事项。有时候后面的病人都有点等不及了,他却坚持认为诊病的目的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而是要追求效果。“要对病人负责,我只有详细地询问和检查,才能让自己的判断更加准确。”
“要多替患者着想”,王行宽认为医生不仅要为患者治好病,也要考虑让病人和家属花最少的钱就能治愈患者。2005年夏天,一位中年妇女坐在王行宽的诊室里不停敲打着自己的头部,她声泪俱下,哽咽着说:“我头疼2年了,在大医院花了3万块钱治疗,没见好转,却越来越疼了。” 王行宽仔细看完患者的资料后,告诉她:“你的病无大碍,诊断也很清楚,就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用几服中药就会好,花不了多少钱。”14服中药喝完也就是2周后,病人来到王行宽的诊室时笑得合不拢嘴,“王教授,太神奇了,3万元没有治好的头痛,您只开了180元的药就痊愈了。”
76岁的刘大爷因为患气管炎常年在王教授的门诊看病。2015年6月初,刘大爷被查出患有肺癌和气胸后住进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入院第二天他就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气胸加重的情况,所以又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然而,治疗一周后刘大爷仍没有好转的迹象,难以脱离呼吸机。
此时,刘大爷肺部感染后已经多重耐药,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很好。主治医生和病人家属一起找到王行宽,王行宽在看完所有的病历资料后,提笔开了张中药处方,并指导主治医生坚持给患者鼻饲中药,配合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一系列的治疗。不几日,刘大爷的情况开始好转,第35天时顺利拔出了气管插管,脱离了呼吸机。王行宽说:“奇迹就是在不放弃中发生的。”
“对得起职业,对不起家人”
除了治愈患者,王行宽还培养了大批杏林后辈。从教50年来,直接受教的有硕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10人。作为第二至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他先后指导学员6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名,跨世纪人才7名,带教的实习生、进修及规培学员不计其数。他们都秉承着王老师的医德医风,不断弘扬着中医文化精华,现已成为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作为医生,他对得起患者,更无愧为很多年轻后辈的领路人。然而王行宽却经常忽视自己和家人。
2012年春夏之交时,王行宽在坐诊时突然觉得小腹剧痛,但他仍忍着剧痛为十多位等待的病人诊断开方后,才去给自己做检查。检查结果为输尿管结石,泌尿外科的医生担心地说:“王老,您还是要住院观察,多注意休息,否则后果严重啊!” 王行宽始终放心不下病人,觉得自己还能坚持坐诊。后来有人发现王行宽坐在诊室的椅子上痛苦地捂着腹部,豆大的汗珠在额头上沁出,就立即把他送到病房救治。没想到一个星期后,他又出现在诊室了。
王行宽的女儿常常埋怨道“爸爸工作太忙了,经常加班加点。在我17岁之前,他从没在家陪我和妈妈过大年三十。他对医学事业付出很多,但对家庭亏欠太多。” 对于女儿的不满,王行宽常常笑着解释说,自己作为科室主任不好意思让其他医生值班,只好放弃自己与家人团圆,陪伴女儿的机会。“女儿高考那年放弃了学医,选择了文学。虽然这是我心中的遗憾,但是我也尊重她的选择。”
作为医者,他德艺双馨,待病人如亲人;作为学者,他著书立说,流传于世,为传统医学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老师,他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王行宽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更多的岐黄学子。(胡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