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对医疗卫生行业中诸多专业的领军人物耳熟能详,说起来,如数家珍。但涉及到科普领域,不少人恐怕知之甚少,甚至毫无所知。科研和科普是科学的两翼,对于医学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在医学科普领域,笔者介绍三位优秀的主要人物,探索其科普足迹,以激励来者。
中医科普名家马有度
在中医界,大凡提起马有度,人们即会想到“中医科普”四个字。他不仅是医疗、教学、科研硕果累累的名医大家,更是在中医科普这条少有人问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勇前行,成为中医科普的领路人,也是中医界少有的以科研成果和科普图书同时获得政府多个奖项的医学名家。
在坚持进行中医科普实践的同时,马有度还对中医科普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分别于上世纪和本世纪提出了“中医科普四性一化”和”中医科普十要”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集我国28位长期活跃在中医科普第一线专家的智慧,领衔主编了中医科普培训教材《走好中医科普路》,将这些专家的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真情实感交汇融合,加以展示,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佳作奖。
马有度是中医界“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一手抓学术,一手抓市场”的首倡者,他曾任会长的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在全国省市中医药学会中率先成立了科普分会,会员逾百人,不但科普工作全面开花,使重庆成为中医科普基地,还很好地带动了其他学科分会工作的开展。
在马有度名医传承工作室,他不仅传承医德医术,还重视学生和徒弟的科普能力培养,这将弥补中医传承工作中重学术轻科普的现状。相信这里将会走出一批不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且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上有所成就的杰出人才。
中西医结合科普领军人沈自尹
沈自尹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和开创者,一直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性和开拓性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威望。他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肾”与“证”的本质及中医治病原理,是中西医结合对于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对中医走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殊不知,对科学有精准定位的沈自尹,其科研工作、临床实践是与科普推广融为一体的。
沈自尹把医学科普作为己任,十分重视医学科普教育,常用平实的语言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传递给普通大众,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直至今日从未歇笔。如民众对中医五脏与西医器官之间关系的含糊不清的认识,他以中西医互释的方法,撰写了《祖国医学的五脏究竟是什么》的科普文章,对此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和解释,很受老百姓欢迎,一直在业内外传颂。针对全民养生保健热,为了予以正确引导,他将科研成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撰写《养生保健要量体裁衣》《站在养生之道的岔路口—全民保健中的冷思考》《当听到截然不同的养生建议时——做做5道思考题》等,拨乱反正,科普效果非常明显。
沈自尹还十分重视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科普能力培养,使他们既能写学术论文,又能写科普文章,成为科研战线上能征善战的“特种兵”。他一直坚持指导学生写作,对学生作品认真审阅、修改,大到文章的思路,小到标点符号,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如今他的“科普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杨秉辉
20世纪70年代初,曾长期从事肿瘤早期发现研究工作的杨秉辉,看到群众缺乏科学知识而延误病情,深感痛心。他深刻认识到,再先进的医学手段若不能让病人理解,也是枉然,难以发挥作用。
通过医疗科研实践,他深感对民众普及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此矢志不渝地走上了医学科普之路。近千篇医学科普文章、600场健康讲座、50余册医学图书……从一个临床医生到著名医学家,乃至退休后仍然 40多年如一日,从事着形式多样的医学科普工作,始终值守在医学科普岗位。他说:“一场科普讲座、一本科普书籍能够救的人数或许远远超过医生在手术台上救治的病人。”
杨秉辉是我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由他主编的《医学科普创作》,作为我国医学科普创作指导性书籍,引领无数医务人员投身医学科普。杨秉辉曾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他常将自己称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全科医疗是以预防医学为导向的,而健康教育则是预防医学的第一要务,早在1993年就在我国建立首个全科医学科的杨秉辉深谙此理。他认为,让民众了解疾病如何诊治固然重要,但如何预防更为重要,医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治病,而是促进健康,这已经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新任务,医学科普也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健康教育推动了医学科学的普及,医学科学的普及又促进了健康教育的发展。杨秉辉在将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融合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三位中西医科普大家,如今都已经是耄耋之年,但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在吸收新的传播方式,策马扬鞭,为中国的医学科普事业奉献着智慧和力量。(宁蔚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