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皮肤病>带状疱疹>正文

蛇串疮属热毒串络者 中医秘方

王某,女,54岁,2009年7月21日初诊。右侧胸背部红斑水泡伴疼痛16天。患者7月5日于右侧胸胁、背部出现疼痛,痛如电击,7月18日上述部位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泡,在西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口服并静脉注射治疗,水泡日渐变干,但疼痛未减,遂来就诊。查:右侧背部、腋下、乳房下红斑,结痂。里急,矢气,舌红苔白厚,脉细。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湿热阻络)。治疗原则:清热泻火,祛湿通络。药用:龙胆草10g,柴胡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30g,栀子10g,板蓝根15g,茯苓10g,当归10g,延胡10g,夏枯草15g,厚朴10g,扁豆10g,香薷10g。予7剂后局部皮肤恢复如常,但疼痛仍未消失,难入眠,嗳气,舌红苔黄,脉细,遂守原方加陈皮10g,半夏10g,予7剂。三诊时患者诉疼痛缓解,牵拉时偶有痛感,夜寐差,舌红,苔薄,脉细。考虑患者余毒不多,在原方基础上去白花蛇舌草、板蓝根、香薷,加生牡蛎30g,夜交藤30g,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组成】 龙胆草10g,柴胡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30g,栀子10g,板蓝根15g,茯苓10g,当归10g,延胡10g,夏枯草15g

【功效】 清热祛湿,泻火解毒

【主治】 蛇串疮属热毒串络者。

【组方原理】 蛇串疮,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四,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也有称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先有前驱症状,经1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年龄愈大疼痛愈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本病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本病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治疗上常以龙胆草清泄肝经郁火,白花蛇舌草、黄芩栀子、板蓝根加重清热泻火之功,当归配延胡以活血止痛,夏枯草消痈散结;茯苓健脾祛湿,兼扶正气,以防大队清热药物苦寒伤胃。

【加减运用】初起红斑疼痛或瘙痒而无水泡时,加蜈蚣一条以搜风通络,水牛角30g以凉血;中期水泡明显者,属湿热蕴肤,加扁豆10 g、厚朴10g、香薷10g;后期水泡红斑消失但疼痛不去者,属余毒未清,气滞血瘀,加红花5 g、莪术10 g。

上一篇:带状疱疹常见医治误区 临证以祛邪为主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