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回溯
封髓丹由三才封髓丹化裁而来。三才封髓丹出自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原方由天门冬、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组成。功效为“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补下焦”。列于“泻热门”(上焦热),但未说明主治病症。从药物功效上看,其适应指征应当是水亏火旺证。
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篇,其中“遗精总括”有“胃虚柏草缩砂仁”,说的就是封髓丹。可见它是从三才封髓丹减去天门冬、熟地、人参化裁而来。并述“若胃虚食少便软,则不宜生地、知柏,恐苦寒伤胃,故宜封髓丹,即黄柏、甘草、缩砂仁也。”这里是说,遗精并非都是阴虚火旺所致,亦有胃虚而致者。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软不成形,这样的遗精就需要封髓丹来治疗了。
大封大固
封髓丹虽仅三味药,但配伍严谨,相反相成。君药黄柏苦寒,苦能坚肾,使阴水不致泛滥;寒能清热,则相火不至妄动。臣药砂仁辛温,扶土和胃,脾胃和则阴水安于宅。且黄柏与砂仁,一寒一温,一阴一阳,佐以甘草调和中焦,脾肾各司其职,阴精焉能外泄!所以《汤头歌诀》云:“封髓丹治遗泄干,砂仁黄柏草和丸;大封大固春常在,巧夺天工服自安。”这里说的“大封大固”,是说它有封锁精关、固精益肾之效,如似“巧夺天工”之美。
补土服火
笔者于不惑之年,第一次读《蒲辅周医案》,印象最深刻的是封髓丹治疗口疮。原是治疗遗精的方子,怎么能治疗口疮呢?在现代医学看来,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疾患,却用一个方子治疗,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在蒲辅周那里得到了真实的诠释。蒲辅周的治验不仅使余开阔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对中药配伍的辨证思维有了更深的认知。
蒲辅周认为,“封髓丹乃补土服火之方,土虚则浮热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生的口疮,脉虚者屡效。”“由此可见,封髓丹不仅泻相火而固精,且能治虚火上炎。(见《蒲辅周医案》)”方中黄柏与砂仁的配伍,为相反相成配伍之典范。这与《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上,取之下”含义类同。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相火上炎是可以用“水克火”的治法,即用知柏地黄汤或大补阴丸等滋阴泻火方药治疗。但有些相火上炎并非水不制火,而是脾湿未尽“土克水”之职所致。所以改用“补土服火”法来治疗,这种治法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延伸应用
按照异病同治之理,既然封髓丹可以“补土服火”,大凡脾虚不能“服火”之疾,特别是相火上浮于清窍者,均可考虑用封髓丹治疗。现将余常用方药介绍于后。
喑哑:封髓丹加玉蝴蝶、青果、橘红、蝉翼。
治验举例
扁桃体发炎案
患儿,男,3岁半。以罹患扁桃体肿大月余就诊。月余来经常哭闹,不时低热(体温在36.7~37.5℃之间),咳嗽,流清稀痰液,影响进食,二便无异常。曾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成药治疗,效不明显。刻诊:舌质红赤,舌面有白色黏液,脉浮细;查扁桃体肿大Ⅱ度,别无异常。辨证为风热上灼,热毒不散。治宜辛凉清热,苦寒散结。给予封髓丹合银翘马勃散加减。
经用5剂,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温一直维持在37℃以下。扁桃体已回复到Ⅰ度。因舌质红赤加入北沙参10克,继服5剂,扁桃体回复正常。嘱咐患儿多饮水为宜。
耳鸣案
李某,男,31岁,推销员。因耳鸣两月余就诊。耳鸣发作有时间性,工作繁忙时易发作,安静休闲时不易发作。曾用维生素、杞菊地黄丸治疗,微效。就诊时,李某说:“业务繁忙时容易发作,回到家休息时就会减轻,甚至不发作。”查:舌质略赤红,舌苔薄白润腻,脉弦细。诊为脾湿不化,相火上越,干扰清窍,故而耳鸣。取封髓丹补土服火,加清头三味饮治之。